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梁萍 《出版参考》2012,(31):29+28
前一段工作,需要解读古籍,涉及个别字句的使用。我们发现《左传·隐公元年》有:"庄公寤生。"王力主编版《古代汉语》下注:"寤,通啎。逆,倒着。"而郭锡良主编版《古代汉语》下注:"寤,通牾。逆,倒着。"在这里"寤"分别有两个通假字,那么"啎"和"牾"到底有没有关系?孰是孰非呢?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字典》所引用的" (已其)"字,该字上面部分皆作"巳"。查《说文解字》此字在"己部"内,《说文》另有"巳部",但无此字。《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义证》皆作"(已其)".台湾省编《中文大辞典》亦作"(已其)",上部从"己"而非"巳".《汉语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收录此字时,还引录了甲骨文、金文等数种古文字形,上部亦皆作"己"而不作"已"。另外,山东黄县还出土了数件(已其)国铜器.王献唐为此还专写了《黄县((已其)器》一书(后收入《山东古书考》书中),其中作用"(已其)"字,  相似文献   

3.
《孟子·告子下》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句子。历来都视"饿其体肤"中的"肤"为"皮肤"、"肌肤"的意思。但人之肌肤何饥饿之有?据我们考证,此处的"肤"应同"胪"字,是"肚腹前部"的意思。考"肤"字,《说文》没有单独列出,只是作为"胪"的重文提及:"胪,皮也。从肉,卢声。肤,籀文胪。"《正字通》:"(胪)籀文  相似文献   

4.
《文献》1998年第1期第49页张固也《<续世说,的作者李垕是宋人》一文,说李垕是宋人是正确的。但张文中说李垕是"明(?)丹棱人","明州"误,应是"眉州"。《宋史》卷388《李焘传》:"李焘,字仁甫,(?)州丹棱人。……子垕。"可证李垕为眉州丹棱人。而明州有二,皆为唐时置。一在今浙江境内;一为羁縻州,在今贵州境内。均与"丹棱"无涉。《李焘传》中说:"[乾道]五年……子垕  相似文献   

5.
在《史记》、《汉书》的记载中,"七"与"十"两字颇为特殊.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中曾说:"在西汉时,七字书作十,中画甚短,与十字极相似."②张勋燎先生则对此作过详细考证,指出:在先秦时期,即秦统一之前,"七"字写作"十"型,而"十"字写作"|"型或者在"|"中间加一点,此时"七"字和"十"字在写法上尚有分别,但到了秦统一中国之后,"七"字仍写作"十"型,但是竖画较"十"字型较短,而"十"字也写作"十"型,"七"字和"十"字的区别极不明显,整个西汉两百多年,"七"字都保持了秦代常用的写法.  相似文献   

6.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齐人蒯通说韩信背汉自立,有:"常山王(张耳)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汉王"等数语。其中"奉项婴头而窜"一句,究竟作何诠释?迄今,众多之《史记》今注今译本及其它古文选本,无一例外地注为:"项婴,项王派往常山国的使者"(如: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第二版;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或者译为:"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头逃跑,归顺了汉王"(如:  相似文献   

7.
贾保生  维藩 《今传媒》2010,(8):113-114
2010年4月19日《解放日报》6版"解放论坛"栏载《也是一种"潜伏"》一文,提出新概念:"根据别字识别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显性别字、隐性别字、潜性别字。""最富有挑战性的是潜性别字,数量虽然不多,却是一个个  相似文献   

8.
清徐松《登科记考》是一部研究唐五代科举制度史的重要著作,其"凡例"说:"宏词试文三篇,拔萃试判三条,是吏部选人之法,原无关于礼闱.惟《册府元龟》、《唐会要》宏词、拔萃皆与制科类序.《文苑英华》诗赋门宏词与省试同载,其《典同度管判》常非月名下注,引《登科记》月作自,是《登科记》载宏词、拔萃之证.今亦按年序人,以备一代之制."知徐《考》兼载吏部科目选博学宏词的登科者,凡登科年代可考者,即按年序入.  相似文献   

9.
今年文汇报在第三版上新辟了一个小小的专栏,谓之《瞭望角》,所占篇幅不大,但读者既注意它,又欢迎它。我觉得,《瞭望角》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小,所摘之文每篇三四百字,一次五六篇,读者用上十分八分钟即可浏览一遍。二是新,所摘内容不是陈旧报道,加之每天皆有,比较及时,可谓不失其新闻价值。其它报纸虽然亦有《文  相似文献   

10.
《急就篇》前七章所罗列的32个汉代姓名,是研究汉代姓名文化的独特材料.颜师古注、王应麟补注本《急就篇》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学术价值颇高.但是就其中的部分人名而言,颜注往往就字面立说,未能考察历史实际和版本源流,显得牵强附会;而王补也未能匡正其缺失.本文拟结合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试对篇中人名"慈仁他"进行校正. 《急就篇》第六章"慈仁他"条颜师古注曰:"仁他者,所爱及远也."王应麟补注曰:"晋罗友字它仁.《儒行》曰:"敬慎者,仁之地也."  相似文献   

11.
某报2007年1月24日2版《说"推敲"话"炼字"》一文写道:"要把字炼得‘新而安,奇而确’,必须有先贤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抢断几根须’那种锤炼语言的精神。"引文中的"抢"应为  相似文献   

12.
张锡原录校的《敦煌赋汇》一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汇集了目前敦煌文书中赋类文章共计27种。由于收录既全,校勘示精,实为有关学者不可少之书,惟拜读之余,发现其中仍不无失校、漏校之处,今试举一例,以供参考。《秦将赋》:"诸余衩道人皆过,只者这(?)行路绝。"(309页) 校记:只者这(?)行路绝,潘本云:"此句有误。"(315页) 笔者按:潘校非是,句无误字。原文当作:"只者一川行路绝",若"这"字,乃抄胥旁注之文,不当阑入正文。"诸余衩道人皆过,只者一川行路绝",文正  相似文献   

13.
198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四版《讲短话偶感》一文写道:英国现代作家海明威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我尽可能简单地表达我的思想。”同年11月18日解放日报四版《试试站着开会,如何?》一文写道:美国作家海明威说:“我  相似文献   

14.
一家报社来信称:“你来信讲本报一稿将邵阳县误为‘韶阳县’,经查是作者之误,我们已让他写了检查。”又读报载一文(《陕西邮电报》2月28日第四版《奇中奇邮票》),内称:1653年,山东一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大家熟悉的句子,但"扑朔"究为何义?旧注曰:"足不前也"(《中文大字典》)、"兔走貌"(《古诗笺》)、"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就是没有解为"短小貌"的。我以为就是短小义。《诗·召南·野有死(?)》:"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朴樕为小木,犹扶苏为大木,皆叠韵联绵字。"而朴樕之义,又非专指小木。《尔雅·释木》:"朴樕、心."王引之《尔雅述闻》云:"朴樕与心,皆小貌也,因以为木名耳。古者谓小为朴樕。"并引证《汉书·息躬夫传》:  相似文献   

16.
《汉志》"《礼》类"小序:"《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刘敞以"及孔氏"连上读,改"学"为"与"。黄以周以淹中即孔氏里,改"孔"为"后","及后氏"连下读,释"学"为学说。段玉裁引述《汉志》曰:"《礼古经》五十六卷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后氏、戴氏经十七篇相似,多三十九篇。"折中刘、黄,但增字解经。叶德辉以"鲁淹中及孔氏学"一读,谓"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淹中及孔氏学所传皆有其书"。张舜徽读作"出于鲁淹中及孔氏",谓《礼古经》一出淹中一出孔壁。王葆玹以孔壁在淹中,删"及"字。上引诸说皆不确。  相似文献   

17.
清徐松《登科记考》的"凡例"说:"宏词试文三篇,拔萃试判三条,是吏部选人之法,原无关于礼闱.惟《册府元龟》、《唐会要》宏词、拔萃皆与制科类序.《文苑英华》诗赋门宏词与省试同载,其《典同度管判》常非月名下注,引《登科记》‘月’作‘自’,是《登科记》载宏词、拔萃之证.今亦按年序入,以备一代之制.""试判三条"的拔萃科,全称"书判拔萃",属于吏部的科目选.据"凡例",知徐《考》兼载吏部科目选书判拔萃的登科者,凡登科年代可考者,即按年序入.然而徐《考》》载入之"拔萃科",并非都是"试判三条"的书判拔萃,还杂有其他三种不同的科目与内容,我们如果不加以辨析,很容易造成混乱.《登科记考》卷四大足元年(701)载:  相似文献   

18.
"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蔡元培赞语)的胡适见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有"六经皆史"一句,遂强做解人,谓"六经皆史"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都是史料’",由此又导出钱玄同"断烂朝报"、梁启超"流水账簿"及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诸论。钱穆深以为忧,谓"章氏六经皆史之论,本主通今致用,施之政事。其前有李恕谷,后有包慎伯、周保绪、魏默深,与实斋皆以游幕而主经世……经生窃其说治经,乃有公羊改制之论。龚定庵言之最可喜,而定庵为文,故时袭实斋余绪者。公羊今文之说,其实与六经皆史之意相通流,则实斋论学,影响于当时者不为不深宏矣。近人误会‘六经皆史’之  相似文献   

19.
有一句成语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观察,为报刊写的稿件中有的也存在“一着不慎”的问题。比如有这样一例。今年2月28日《陕西邮电报》四版《奇中奇邮票》一文,约400字,内称:“1653年,中国旧军阀混战,许多强盗也乘火打劫……山东胡子头孙美瑶拉上兵痞……占领临城一带当上皇帝,他截住津蒲线上的一列客车,并将几百名乘客当人质,想借此敲竹杠发财”;  相似文献   

20.
忘恩负义:从别人那儿得到好处的人,或者说,慈善的对象. "所有人全都是忘恩负义的家伙."玩世不恭者非常尖刻地嘲笑说."不对,"好心的慈善家表示了反对,"有一天,我对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情,他就再没有骂过我,已把我的好处记在心." "嚯!"玩世不恭者一边笑一边说道,"带我去见识见识,我倒要领教领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