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西游记》的外译和电影、电视的传播,孙悟空这一奇特形象已经神采飞扬地闯入世界文学殿堂,影响范围之广,恐怕不是《水浒》、《红楼梦》中诸人物所能比拟的。但对孙悟空的原型研究,数十年来,诸说并陈,纠葛胶着,分不清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国货还是舶来品,非但徒增读者的困惑,而且对《西游》一书创作价值的进一步研究也是一种障碍。本文拟就中、日两国学者主张孙悟空的原型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神猴或佛教密宗经典中的猴神等诸原型外来说提出数年来的思考与否定看法。思虑不周,难免不学之  相似文献   

2.
杨青 《文教资料》2014,(29):45-46
《纪闻》是唐代一部从志怪向传奇过渡的小说集,其中许多志怪故事已经明显不同于魏晋志怪小说,它们不再像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十分重视教化作用,反而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小说文学趣味也有所增强。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纪闻》体现了唐代志怪小说一些新特点:淡化教化色彩;传递讽刺意味;凸显现实内容;注重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3.
从神话传说,到唐宋诗文、元明杂剧,以及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孙悟空的文化猿猴形象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人类文化意义,最终成就了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七十二变是其心理活动,十万八千里斤斗云是其意念的跳跃,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是其元气的妙用.这心、意、气三者完美的结合,构成了孙悟空文化猿猴形象的审美典型,是《西游记》作者对于世界文化史乃至宇宙生命史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继承了魏晋志怪小说擅长写鬼怪和唐传奇小说的传奇笔法的民族传统,并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艺术形象神、兽、人三结合的艺术特征.这一艺术特征在孙悟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最出色的表现.神的本领、人的思想感情、兽的外形和动作特征在孙悟空形象塑造上结合得如此完美,以致这一形象与传统的悲剧形象或喜剧形象相比有着独创性的意义.在神、兽、人三位一体的结构中,神是中介,它与人、兽构成两极.具体地说,由神的本领和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与《老》《庄》思想最为密切,有道教影响的痕迹,而与魏晋玄学及佛教无关.  相似文献   

6.
2013年,莫言在浙江大学首次谈到了自己创作的小说是有中国特色的“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深刻地体现了与古代志怪类文学的关系。他的小说不仅传承了中国志怪类文学的特点,更是在人物塑造的反传统化、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创立“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三个方面超越了古代志怪类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中的故事多有本事可考,本文聊举十则。孙悟空龙宫得到金箍棒、祭赛国索回佛宝、金兜洞丢失金箍棒皆取自《法苑珠林》。孙悟空偷蟠桃后遭天兵围剿取材于《太平广记》。孙悟空与如来斗法的故事与《大般涅槃经》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人参果似是《神异经》与《酉阳杂俎》里的两种异果"杂交"而成。孙悟空与鹿力大仙的比赛内容是《拾遗记》里提到的浣肠。女儿国最确切的原型是《后汉书·东夷传》里的女国。木仙庵谈诗的场景完全来自于《东阳夜怪录》。比丘国以小儿心肝入药的故事脱胎于《新唐书·杨虞卿传》。孙悟空随处召问土地的情节则来自于《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8.
一《集异记》又名《古异记》,是唐代一部比较有影响的志怪兼传奇性质的小说集。《四库全书提要》曾称该书为“小说家之表表者”。《集异记》具体成书的年代已经不易三定,关于它的撰写者薛用弱的资料也极为有限,只是从《太平广记》的有关文字里得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发展系统。一个是文言小说,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一个是白话小说,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话本小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选了两篇文言小说: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清代蒲松龄的《促织》。这两篇小说均属于前一个系统。《柳毅传》是传奇,传奇是志怪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而《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与志怪小说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因此,理解这两篇课文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我们准确评价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很大的帮助。志怪…  相似文献   

10.
《搜神记》在志怪的同时也在记侠,塑造了一批侠客的形象.《搜神记》在侠客形象的身份(社会的与性别的)、行侠主题和行侠处所等方面皆有一定的特色.《搜神记》中的侠客形象对于研究六朝志怪和后代的侠义小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魔世界,孙悟空是作者在神化和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同时,作者在处理孙悟空这一形象时,摒弃了"西游"故事中宣扬佛教、弘扬佛法的宗教思想,突出了孙悟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孙悟空形象具有独特思想内涵:孙悟空是一个并非“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自然人,为了赋予生命以意义,确证主体存在的伟大,自然人必须变成社会人,必须在社会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点,必须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承认,在这方面,孙悟空作了不懈的努力;同时,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蕴也带来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通天大圣是闽北顺昌一带人民虔信的神明。其身份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由于其与《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关系密切且一度引起国内媒体高度关注,也吸引了多位学者对其源流展开了探讨。“通天大圣”之名很可能就是来自于瑜伽教,是历史上猴精崇拜与密教经典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白龙马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马是取经集体中不容忽视的一员。他是吴承恩在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最终塑造而成的。这一形象既有力地映衬了孙悟空的形象,又在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理想精神。  相似文献   

15.
“成功意识”是人类的共性,成才-成事-成业-成名-成功是每个进取者的人生愿望;幻想获取超凡能力而出人头地则是底层百姓的成功意识。这就是贯穿于由民间传说累积而成的《西游记》的题旨线索。孙悟空形象的成长史正契合这一意识:学成“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卓异绝伦的“成才”;大闹天宫、龙宫、地府,以及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均是凭借超凡能力的“成事”;获封“弼马瘟”、“齐天大圣”是与超凡能力相应的封官进爵范畴的“成业”:而取经后“斗战胜佛”名号的取得则是最高境界的“成名”,即终结性成功。这一解读既可以正确品读孙悟空其人,领悟《西游记》之旨,亦可圆通解释孙悟空接受“弼马瘟”、“齐天大圣”封敕与“大闹天宫”之间并无抵牾的相容关系.又可避免“阶级解读”、“宗教解读”、“心学解读”等种种偏颇与误解.还可正确解释《西游记》之所以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等各种阶层都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多变性描写创造出一个变幻万端的神奇世界和无数变化莫测的艺术形象,表露出邪不压正,真、善、美终将战胜假、丑、恶的主旨。这种多变性描写,集中体现在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上。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则是作者描写孙悟空由“妖猴”到取得“正果”的整体构思,一以贯之的乃是多变性描写和正终压邪的意趣。这种多变性描写的成功,使得《西游记》成为古今中外人们酷爱的、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名著;其中蕴舍的意趣,则给读者以无穷的美学享受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人为孙悟空身上有着充分的妖性,但这并不会贬低它,反而更能突出地使他表现超越自我完成人格升华成为英雄.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具有鲜明的爱憎,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而他最终皈依佛门,则成为一个深层次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者季羡林和蒙古国学者Ts.达木丁苏伦在掌握大量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分别就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中国和蒙古地区的传入、传播途径、影响以及接受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得出了超越前贤的结论,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季羡林与Ts.达木丁苏伦以其语言的优势,开放的研究视域,动用了多种学问,对多种罗摩故事文本进行了坚实详尽的考证与缜密细致的辨析,以事实为依据,为我们找到并展现出罗摩故事在中国、蒙古地区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神魔小说继承了神话、志怪小说的特点,采取虚实相生的手法,将人性、神性、动物性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等艺术形象。与悟空、八戒相比,沙僧缺少恰当的动物原型,因而显得暗淡无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