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桃英 《湖南教育》2004,(23):34-35
在新课程实验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困惑:简单的教材内容该怎样处理、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中"加法的意义"是借助一幅简单的主题图,提炼出1 2=3的加法算式,进  相似文献   

2.
时下小学数学界听得最多的有这样一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对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意指在设计教学中既要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一观点来源于<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特征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正>人教版语文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课文之后,《语文园地》之前都增设了"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项。对这种简约的教材编排,许多教师往往以机械化、简单化的眼光来处理。【案例】(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词语盘点》)1.读读写写。师:我们一齐读读下面的词语,再抄写每一个词语。(生齐读,抄写词语)2.读读记记师:谁来读读?(生"开火车"读、记)【思考】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狭隘地理解教材,将教材内容作了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向量的加法"一课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从课题的导入、三角形法则的完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导入、向量加法结合律的简单证明、向量的一个性质和教材上例1的完美链接、教材上例2有意义的变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为学生铺设一个又一个"阶梯".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曾记得20年前我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校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备课时首先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20年过去了,在新的理念下,特别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备课时先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这一要求是否过时了呢?在多年教学和教研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因为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把教材内容处理得太深,使多数学生的学习遇到较大的困难,久而久之产生对学习的畏惧感;有的把教材内容处理的太浅,使大多数学生用宝贵的时间重复了过去的学习,没有新的收获;有的只关注知识内容的学习,忽略了过程及情感目标的达成,使学生的学习枯燥无味;更有甚者,教师追求形式,盲目地调整教学材料,使教学目标无法达成等等.  相似文献   

6.
案例背景:有幸参加市级赛课比赛,抽到比赛的课题是"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案例描述: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此例题之前,经历了摆小棒、看图等数学活动,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看图列乘法算式。由此,我思考:教材编排这个例题的意图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再次仔细研读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设计要做好"两解读":一是解读好教材,认真领会编者编排教材内容的意图;二是解读好教师用书,牢牢把握其中的教法设计和教学理念。做好这"两解读",才会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教师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具体的认知状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根据这一理念对向量的加法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教法的运用、知识的呈现方式、数学思想和应用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校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一直是按照教材中采用的加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再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算减法。利用这种方法,应该说多数学生是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但是对少数后进生来说困难较大。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充分论证,我校决定打破教材的编排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用“凑十法”教学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拆十法”教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实验的方法步骤   对比班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参…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其中有一点是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如调整、增删和重组整合,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使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文通过一些例子从三个方面浅谈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曾记得20年前我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校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备课时首先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20年过去了,在新的理念下,特别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备课时先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这一要求是否过时了呢?在多年教学和教研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因为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把教材内容处理得太深,使多数学生的学习遇到较大的困难,久而久之产生对学习的畏惧感;有的把教材内容处理的太浅,使大多数学生用宝贵的时间重复了过去的学习,没有新的收获;有的只关注知识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一、背景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编排有一定的重复,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对于像"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样的知识点.大部分高中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期望值较低.而教师也多采用简单讲解的方法进行处理.导致课堂气氛不好,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改以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但是许多教师并未真正体会和领悟其中意义.事实上,我们观察发现,不少教师受课本的限制,不敢创新;还有的教师不理解新课程,教学脱离新课标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太简单,人为加大题目的难度.这些都是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引起的问题.那么,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充分用好教材?本文结合几个教学实例,简单谈谈笔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一节经典课,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学习,虽然编排体系不同,但都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我尝试结合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编排体系,对这节课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语文教师要进行充分研究,寻找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提高教学有效性。一、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教材是整个教学有效开展的基本载体,高中语文应当围绕教材组织开展教学。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编排特点,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找准重点环节,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提高针对性。首先,要选准教材分析的角度,不要仅立足  相似文献   

16.
一、“课时教学”的局限性“课时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思想,它把教材内容分为若干课时,以课时为单位,确定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它的特点是以课时为单位分割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任务单纯、具体,便于实施。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课时教学”的指导思想逐渐暴露出许多局限性: 首先,不利于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和处理教材。中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内部互相联系的系统,对于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缺乏明确的认识,教学就会顾此失彼,形成漏洞。“课时教学”也要求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材内容研究的意义1、提高教材质量教材在各个学校都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了教材学校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教材对于学校来说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对于学校来说,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研究教材内容,不仅能找出教材中的不足和缺陷,加以改进,更能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需求,版式优美、内容丰富、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的教材总是特别受欢迎。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有助于检测教材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是否符  相似文献   

18.
吉安芹 《广西教育》2014,(41):91-92
正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笔者将通过一些事例的叙述,对新教师教材分析、处理能力的发展进行思考,以期为新教师进一步提高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做出方向性的指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是这样的:"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  相似文献   

19.
"词串识字"是对传统韵语识字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今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中,都编排有一定篇目的"词串识字"。"词串识字"作为一种全新的集中识字教材,教师该如何教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曾坦言:"我们还缺少比较成熟的经验。"笔者  相似文献   

20.
颜林忠 《辽宁教育》2012,(13):61-62
教材不是"超人",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把一切知识都仔仔细细地述说开来。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数学知识编排,在很多地方都有简略、省略和概括性处理。这样,就为我们的教学活动留下了许多特殊的"漏洞"空白。教师要吃透教材,及时把教材中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