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作为翻译行为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其文学标准、接受方式、社会意识形态等必然对翻译产生影响,形成译本不同的翻译取向,从而产生许多独特的译作;社会文化通过译者作用于翻译作品,译者对需译文本的选择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而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从而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经历了由"文本独自"到"译者独自"再到目前"文化独白"的转向.译者虽然由原语文化可以自由穿透的玻璃球变成了译语文化可以自由穿越的玻璃球,但译者认知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在翻译研究中依然缺席,译者依然仅仅是一个没有躯体体验的主体.美国译论家罗宾逊把翻译中既是载体又是感性存在的译者"躯体"引入翻译研究中,不仅为较为空泛、抽象的译者主体提供了实质性的基础,也为后现代语境下颠覆原文同一性的行为找到草根性的发轫点.  相似文献   

4.
金露 《海外英语》2012,(5):132-134
通过对林纾与庞德翻译个案文本的具体分析,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支持,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和原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间性(即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分析林纾与庞德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而对林、庞二人的翻译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译者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在翻译活动中,发挥译者的主体能动性被视为成功译作的关键。本文在肯定译者翻译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作者提出受动中的能动这一观点,认为这种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状态更有利于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阐述了对受动中的能动的理解,提出了怎样从文本的功能分析和创设读者文化知识新意境两方面实现受动中的能动,从而使译者主体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出现了几十种《圣经》译本,其中马丁·路德的译作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影响最大.通过探讨这部译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译者的宗教改革家身份、特殊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可以发现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着翻译方法,而其翻译方法和译作又会促进翻译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越来越注意到了翻译主题的多元性,也更加强调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文本的意义只有在主体间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上才会彰显出来。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翻译主体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的翻译语境,并在翻译语境的结构特点的影响下,通过四个主要层面的填充和弥补,完成对"空白"和"未定点"的填充,从而成功完成对文学文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译者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翻译方法和创造性的表达.而在互文的网络中,原作的意义不再确定不变.译者主体性和互文文本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多样的译本.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最初是用以描述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名词,指对译语文本中所保留的新奇内容的表达和接受的一种理论。陌生化翻译往往通过人为地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推动主体从新的角度"感受"译作,从而强化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文学艺术的独特发现和表达。就翻译过程中对"陌生化"这一概念认识的常见误区加以澄清,并对陌生化理论在诗歌翻译中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行事语力在翻译中的体现,并说明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言语行为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为分析源语文本的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翻译过程的分析更合理化;也使译语文本形成过程中,译者将言语行为本身,以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意向性,并社会现象之间合理地相结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译入语文化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采用以及翻译语言的选择三个方面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认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能摆脱译入语文化环境的制约,译者的被动性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称谓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反映,而要把它们形象地翻译出来,译者必须明确把握翻译标准的实质,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处理文化差异问题。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莫言小说日译评价争议,研究译者行为批评中的译评者类型,指出有必要认识和区分“专业译评者”和“非专业译评者”及其译评类型。 译评者的务实目标影响其对译文质量的评价。 同时,译者也有其务实目标和目标读者定位。当译评者与译者务实目标一致,译评者正好是译者定位的目标读者,译评呈现好评,反之为差评,皆为印象式译评。专业译评者应采取描写式动态评价,辨析译者务实目标,考察译文是否吸引到译者定位的目标读者。  相似文献   

14.
论文摘要翻译是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要求,也是期刊编辑对投稿作者的要求。然而,在摘要翻译的过程中,因为翻译主体的多元化,翻译标准难以统一。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作者、译者、编辑和读者在摘要翻译过程中各自不同的目的在编辑身上实现了视域融合。摘要翻译应该从编辑的视角出发,将编辑目的作为论文摘要翻译行为的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满足期刊编辑对英文摘要的独立性、国际性、专业性、流畅性和规范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吴萍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1):80-82,70
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既要以原作者的视角,又要以读者的视角,还要以创造者的视角来再现与传达原作。本文拟就文学作品的翻译,探讨译者对原作者的忠实,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负责及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后现代信息时代,图像的无所不在和对文字空间的挤压使得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身处在一个读图的时代,视觉文化广泛传播的时代。文章从符际翻译视角出发,以北京,伦敦申奥宣传片为例,证实了影像符号即一种非语言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融合进而得以阐释的翻译行径。这不仅为译者开拓了思维,挣脱了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种种束缚,给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视角。  相似文献   

17.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翻译理论对翻译教材的编写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传统的翻译理论不足以指导应用翻译教材的编写.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应用翻译教材的编撰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它注重翻译的语境因素,将翻译行为理论引入教材编撰.同时,强调翻译是个动态过程,注重翻译发起者、译者和接受者等的需求.其次,增加实用翻译技巧,如改写、重组、转译等;再次,采...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领军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旅游翻译也就自然成为当前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可为应用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告诉我们,在跨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翻译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并协调文化、语言、文本、读者等因素,根据不同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参照不同的理论层面,在全球语境下翻译旅游文本。此外,译者应当增强相关领域的比较研究意识,借鉴吸收国外研究成果,更好地完成宣传中华旅游文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石兰 《海外英语》2012,(18):168-170
喜剧类影片字幕翻译常面临归化与异化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尤其是近年来的网络热词争议,应从一个新视角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接受美学认为,字幕翻译应以观众的审美为核心,译者应充分实现与源文作者及观众的视域融合,发挥译者主体性。目的论不仅强调目的性,还主张连贯性与忠实性,即应注意译文语境和译者主体性应有"度"。二者结合研究可得出喜剧字幕翻译应遵循简洁、连贯性与期待视域并重以及译者主体性与忠实性结合的策略。并以引起译界讨论热潮的喜剧《黑衣人3》的字幕翻译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