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因为一部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奇迹般疯狂卖座,看《海角七号》已成为最夯的全民运动,使得本片的拍摄场景——台湾最南端的小镇——恒春,从被认为传统落后乏人问津一下子翻红成为当前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2.
恒春     
因为一部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奇迹般疯狂卖座,看《海角七号》已成为最夯的全民运动,使得本片的拍摄场景——台湾最南端的小镇——恒春.从被认为传统落后乏人问津一下子翻红成为当前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3.
一部完全没有大明星的本土文艺电影《海角七号》,在台湾票房直超吴宇森的《赤壁》、周星驰的《长江7号》及李安的《色·戒》,成为10年来台湾最卖座的华语电影  相似文献   

4.
2008年《海角七号》取得的巨大成功,开创了台湾电影的新纪元,引领者——后海角时代的新锐导演,努力摆脱台湾新电影远离大众的艺术传统,自觉将本土文化融入商业类型创作之中,而后海角时代的台湾电影,体现出明显转向追求商业化、类型化和通俗化的创作倾向,用通俗化的叙事来书写本土文化、历史情怀和热血青春这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记得2008年暑假,《海角七号》卷起的卖座狂潮和开发出来的庞大周边商机,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奇迹”,完全不在该片的创作者魏德圣及任何人原先的规划之内;而在2010年春节档《艋癌甲》在台湾的大卖(2.5亿新台币),则是经过监制李烈和导演钮承泽等人精心策划和精准执行的结果,堪称是台湾商业电影模式“按表操课”而取得成功的一个新典范。  相似文献   

6.
王培培 《新闻世界》2010,(6):217-218
2008年以来,《海角七号》、《艋舺》等影片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热潮,成为当下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出发,探讨"新锐电影"所反映出的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全球化下本土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共存。  相似文献   

7.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8.
当前两岸三地跨境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一种重要制作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三地电影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更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观念,呈现出"华语片"的未来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台湾部分电影自《海角七号》后仍然与内地电影保持一定的疏离,一方面叙事模式有别于以往的台湾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文化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新局面,成为亚洲电影的一股新势力。文章将这部分电影放置整个华语电影大格局下,探讨其特殊的品格,从而展现出它是如何成功地征服台湾观众,占有台湾市场的。  相似文献   

9.
"大陆引进台湾电影与否,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商业问题"2月14日,席卷全台湾的票房传奇《海角七号》终于在大陆影院开始低调公映。不过它并没能延续在台湾和香港的票房神话,到2月20日,上映一周的票房仅仅在千万元左右,仅2009年开年后上映的《疯狂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今年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周年的缘故,今年书市的雷锋书籍品种明显多于往年。或许是意识到“雷锋”在出版上的含金量,诸多出版社也将雷锋书籍的出版作为今年年初出版的“重头戏”,随意在书市上走一遭,《走近雷锋》、《雷锋现象》、《雷锋日记选》、《离开雷锋的日子》、《雷锋的故事》(均为解放军文艺版)、《雷锋——平凡的英雄》(长江文艺版)、《雷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出版界,如今提起周玉寇,恐怕无人不知。她的独具特色的政治人物传记屡次震撼台湾书市,她也因此被《出版情报》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早在几年前,周玉寇因推出《蒋经国与章亚若》而声名大噪;1992年,在台湾执政党政治争斗的高潮时刻,她又推出另一本著作《李登辉的一千天》,上市不到三星期,就售出4万多本,是年底,该书印数已达7万多册,红遍书市,周玉寇也因书而贵,成为身价千万的作家。1993年她又推出《谁杀了章亚若》和《蒋方良与蒋经国》,“引领人物传记热到最高点”。这两本书在金石堂年度畅销新书100种中均榜上有名。今年1月,她的又一部力作《李登辉·一九九三》面世,立即掀起第二次热潮。  相似文献   

12.
港澳台之窗     
台湾书市每年都会产生一些趋势。这些趋势有的是随着社会现象在变化,有的是出版社、媒体炒作的结果。而1998年台湾书市有哪些趋势呢?最近出版的金石堂《出版情报》第2期上,特开辟“热力1998”专栏,为读者解析1998年的一些出版现象。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电影《海角七号》在海峡两岸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票房成绩。内容本土化、营销策略得当是该片在台湾红火的原因,社会环境不一、上映时间过晚、危机公关不得力、宣传力度不够、未及时制止盗播盗版是该片在内地遇冷的原因。该片的经验教训,给电影营销如下启示:本土影片有"钱途";口碑营销威力巨大;危机公关应及时启动;文化隔膜应尽量打破;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以独特文体在台湾文坛成为“异数”的七等生,远景出版公司于9月将出版他的作品全集,涵盖作者的诗、散文和小说。为了配合正在上演的电影《沙河悲歌》,出版社先出第五册《沙河悲歌》小说卷,供读者、观众印证这位“独行者”的文学人生。  相似文献   

15.
据台湾金石堂《出版情报》今年5月号“出版大事志”记载:历经与大陆方面长达4年的折冲,南华管理学院终于在北京人口密集的文教区——海淀图书城,开设该院的“滴水坊”书店北京分店。南华管理学院院长龚鹏程表示,他计划将该店定位成“台湾专书店”,同  相似文献   

16.
港澳台之窗     
台湾爱书人的阅读管道 在台湾,有着让爱书人左右逢源的获取最新出版信息的各种阅读管道。首先是不少报纸都设有固定专刊,如《中国时报》的“开卷”专刊,十多年的经营,培养出许多忠实读者,版面最多,书评和专题报道更树立了“开卷”风格;其他如《联合报》每周一的“读书人版”、《民生报》的“读书”周刊、《工商时报》的“大书坊”和《中央日报》、《中华日报》的阅读版面,也都为爱书人保留了一块专属的书香园地。 在杂志出版领域,台湾虽然还没有专业的阅读杂志,但一些大型连锁书店或经销业者,定期推出书讯等相关刊物,免费赠阅。在这类刊物中历史最悠久的是金石堂书店的《出版情报》,综合书市的各项出版消息,还有作家专访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一年里,台湾书市随着社会的变化总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的可能在头一年就已出现端倪,而有些则是在1999年兴起的,通过这些现象的回顾和分析,也许能对2000年台湾出版业趋势作出一点预测。为此,台湾金石堂书店主办的《出版情报》杂志今年第一二期合刊上,开辟了“热力1999”单元,为读者汇整了8个’99出版热力现象。由于文字较长,本刊只摘其要点,以供大家了解。  相似文献   

18.
港澳台之窗     
再见李敖侠骨柔情的又一力作《李敖快意思仇录》最近出版 台湾金石堂《出版情报》今年9月号在“焦点读物”栏发表该刊主编彭世珍一文,介绍由商周出版公司最近出版的《李敖快意恩仇录》。文章说,看过《李敖回忆录》的读者对于书中李敖坦白的自述,应该都记忆犹新,他要骂即骂,要褒即褒的行事风格,让人读来畅快淋漓。但是作为批评家,30万字的《李敖回忆录》实不足  相似文献   

19.
《海角七号》彰显台湾新生代导演深谙人种志文化阐释传播,他们一方面明晰了族内受众共同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唤醒并继续培养着人们的影像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这都昭示着本土文化生态重构工程在影视文化产业中的崛起。  相似文献   

20.
港澳台之窗     
台湾《中国时报》发表“网路与出版”专题报道 台湾《中国时报》于今年3月2日、9日连续发表该报记者徐淑卿采写的“网路与出版”的专题报道。 报道说,台湾出版界现在已经卷入迎面逼来的网路狂潮中,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观念新又有财力的集团,想的也许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更上层楼;专心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