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海上发射优势多海上发射模式是除火箭陆上发射场发射、特种大型飞机平台空中发射之外,又一种新颖且高效的发射方式。火箭为何要进行海上发射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行政指挥高磊说:"与常  相似文献   

2.
破天之矢     
用于中国载人航天发射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CZ-2F),是在“长征二号”E型火箭基础上研制的以发射飞船为主要任务的运载火箭,1992年开始研制,1999年首发成功。为保证神舟飞船的顺利升空,“长征二号”F型火箭首次采用了55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下半年,举世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功不可没。值此之际,我们走进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娘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访了该院的鲁宇副院长,为读者多角度呈现该院50多年来在火箭研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以及近年来该院在“军转民”领域的积极开拓。  相似文献   

4.
1957年10月,在首次发射地球卫星之后,美苏就都把目光转向了月球。 1958年8月,美国第一次用“尤诺”号运载火箭发射了“开拓者”月球站;9月,苏联用“东方”号火箭发射了“东方-1”号月球站。但美苏两国的发射都失败了。  相似文献   

5.
腾讯科学讯据国外媒体报道,由欧洲空间局研制的新一代“盖亚”探测器已经完成火箭载荷舱适配器的安装工作,并接受了震动测试。随着两项更重要的测试工作完成,“盖亚”探测器的发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最新的测试验证了探测器服务模块(SVM)在与运载火箭上面级分离时的机制,以及对有效载荷模块(PLM)进行震动测试。发射“盖亚”探测器的火箭为“联盟-FG”(Soyuz—Fregat)运载火箭,目前探测器已经连接到火箭载荷适配器上,这是一种由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打造的锥形结构。  相似文献   

6.
正回眸2015年,中国航天进行了19次发射,将45颗各类卫星送入太空,成功率达到100%。2016年,中国航天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射高峰,尤其是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将先后首飞。按照运载能力,运载火箭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重型四类。我国一般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吨及其以下的火箭称为小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20吨的火箭称为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0~50吨的火箭称为大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50吨  相似文献   

7.
<正>过去几年间,“胖五”(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昵称)很忙。作为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了我国行星探测时代;同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迈出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的最后一步;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将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成功送入太空,拉开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的大幕;2022年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同年10月31日,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梦天实验舱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8.
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飞船在完成了空间飞行试验之后,于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艘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名的“神舟”号飞船,是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运载火箭,均为我国自行研制。试验飞船没有载人。据现场技术人员披露,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时代》2009,(4):12-13
今年1月,SpaceX公司54米高的大推力运载火箭“猎鹰9号”被竖立在了卡纳维拉尔角的40号发射平台上,进行其首次试飞前的地面系统测试。可重复使用的“猎鹰”系列火箭的名字来源于影片《星球大战》中的“千年隼号”飞船。去年9月,较小型的“猎鹰1号”(高21米)成为第一种由私人开发的、能抵达地球轨道的液体燃料火箭。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空中发射”公司日前公布了用安—124型飞机“发射”轻型运载火箭的详细方案。 根据方案,被改装的安—124型远程运输机,将携带长30米、重100吨的“飞行”号两级运载火箭飞至距地面11公里的高空。当飞机进入预定位置后,飞机尾部的舱门将被打开,形成一个“斜坡”。被安装在机舱中的“飞行”号火箭的尾部将暴露在舱口。此后,飞机机身会逐渐竖起。当机身与水平线呈76度夹角时,机舱中的大功率活塞将把火箭推向舱口,使其顺“斜坡”滑出。与此同时,运输机将作出紧急跃升的特技飞行动作,使火箭与飞机快速分离。之后,火箭上的降落伞会自动打开,以稳定火箭的飞行姿态。待其稳定飞行6秒后,降落伞装置将与火箭分离,一级火箭发动机会产生约190吨的推力,使“飞行”号以每秒3.8公里的速度飞向预定的太空轨道。  相似文献   

11.
神舟一号 公元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一号”飞船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次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我国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表明我国航天事业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下面我们也来一起发射一枚火箭。装置:一个饮料瓶,在瓶身侧面安装一个自行车气门嘴:在瓶塞上钻个洞,安装一根硬质管子;在管子出口端蒙一片塑料薄膜:然后把小火箭头尾部的“喷口”插在管子上,火箭发射工作就准备就绪。现在用打气筒往饮料瓶里面充气。突然“嘭”地一声,啊!火箭飞出去了!请问:(1)本试验中,火箭是靠什么力飞出去的?(2)我国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是靠什么力量飞上天的?答:(1)气体压力。实验中,打气筒往饮料瓶中充气…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11,(17):75-75
俄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的“进步M-12M”货运飞船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搭载着货运飞船的“联盟-U”型运载火箭于莫斯科时间24日17时(北京时间21时)在发射场点火升空。据专家初步判断.在升空325秒后,火箭第三级的动力设备发生故障导致了此次发射失败。在火箭升空后,其燃料箱压力意外降低,此后地面与航天器的联系中断。目前.  相似文献   

14.
《今日科苑》2014,(8):38-39
<正>巴西航空航天研究所9月2日宣布,巴西航天部已于1日成功发射了该国首枚配备液体推进剂发动机的试验性运载火箭。巴西航空航天研究所发布的消息称,此次发射是在该国东北部马拉尼昂州的阿尔坎特拉发射中心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测试巴西完全自主研发的L5型火箭发动机及乙醇与液氧推进剂的性能。此次发射的火箭型号为VS-30 V13型,是一枚亚轨道火箭(即飞行距离不满一整圈太空轨道),其飞行时间为3分34秒。  相似文献   

15.
<正>8月17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成功将"千乘一号01星""星时代-5"卫星和"天启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捷龙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型商业运载火箭。火箭总长19.5米,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正周建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问鼎苍穹50年来,一枚枚"长征"火箭飞向太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对中国载人航天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次发射对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任务不仅考验了火箭的性能,更对中国载人航天未来的技术发展意义深远。"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为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不久前成功发射的长征六号发射了20颗卫星。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箭,长征六号开创了诸多新纪录。绿色环保动力高长征六号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首型投入发射应用的火箭,首次采用了我国最新研制的高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的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火箭一级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0月17日,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3B梅开二度,再次成功地把香港亚太二号R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大大提高了长征系列火箭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身价。随着航天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大,世界各航天大国在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商用运载火箭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研制火箭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2月30日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雪亮的探照灯光映照着皑皑雪原,高耸的发射塔架用它巨大的钢铁双臂,稳稳的拥抱着乳白色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火箭的顶部是“神舟”4号无人飞船。  相似文献   

20.
"十、九、八、……三、二、一,点火!"发射架上竖着的长长的圆柱体底部明亮的火焰喷薄而出,顿时地面上烟尘滚滚,巨大的火箭扶摇直上,拖着喷火的尾巴努力地摆脱地球的引力,直冲太空。这种景象我们都熟悉,因为自第一颗卫星发射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使用这种方式发射卫星和飞船等,利用装载有大量燃料的运载火箭,靠燃料燃烧产生的后推力将卫星送入太空。目前,尽管火箭技术发展很快,但发射一次也至少需要耗费上千万美元的资金。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经济更简单的办法来实现这一过程,否则,人类若想进行频繁太空旅行,将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发射费用将是天文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