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1·1 叙事与叙事本体 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介,电视剧是这种传播载体中的一类艺术形态。电视剧之为“剧”,则必然与人物、情节等艺术审美因素构成对应关系,而人物与情节又是叙事文艺类型的支架,在艺术美学的意义上,人物与情节就是叙事的全部内容。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观照电视剧,无论是创作,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  相似文献   

2.
李渔和狄德罗是中西戏剧美学的主要理论代表。中西戏剧艺术的外部文化背景和自身审美传统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所建立的戏剧美学体系各树一帜。两人在诸如戏剧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戏剧创作规律、戏剧表演艺术等基本问题上均有精深独到的论述,其理论见解既存在着差异,又不无相通之处。悉心探寻此种异中之同,应是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自发表以来曾获多种奖项,是当代壮剧的经典剧目。该剧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少数民族传统题材的大胆开掘,二是对少数民族戏剧传统叙事架构和肌理的创新。文章借用叙事学的理论和视角,从虚实交叠的叙事手法、内外交互的叙事视角、跌宕起伏的叙事情境、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在故事讲述、人物塑造、情节冲突、民俗展示等方面,分析《瓦氏夫人》的叙事策略,探讨由此所产生的审美特性和舞台效果,为提高少数民族戏剧创作的文学性、戏剧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玻璃动物园》是一曲回忆剧,剧中汤姆的旁白和音乐等画外音的运用贯穿了整个戏剧,这种叙事艺术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极具典型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作品在视听合力与张力的作用下实现其主题意义的整合,达到延展剧情、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利于刻画人物,推动剧情因果关系的明晰化,从而形成审美效应,产生审美认同,实现审美升华。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式转规范的转型及审美趣味与习惯的嬗变,集中体现在本时期"诗界革命"及"小说界革命"等新的文学变革运动之中.外国文学作品及美学理论的影响,叙事美学观念的崛起与中心位移,各类叙事诗歌、剧诗的试验性创作活动,直接冲破了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的传统美学规范,并为五四文学革命中的"白话叙事诗"创作及"诗体大解放"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叙事诗术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艺术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 ,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流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 ,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 ,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 ,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作家。布莱希特主要的成就在戏剧方面,在戏剧上的重要贡献是创立了"叙事剧"理论,也就是史诗戏剧理论。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中心内容,与他的"叙事剧"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他总是给我们以新的灵感,让我们不断地思考新的问题。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布莱希特。  相似文献   

8.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梅帅元是活跃在新时期广西戏剧界的戏剧家。梅帅元从审美的角度看待壮族文化,形成审美文化观。从早期的壮剧《羽人梦》到《印象·刘三姐》等实景舞台剧,梅帅元一直坚持用戏剧艺术表现其对壮族文化的审美化的思考。因此,梅帅元的戏剧创作在文化观念、戏剧观念和处理艺术个性与文化权力机制之间关系等三个方面具有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戏剧美学思潮中出现了“以文律曲”的批评现象。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最为典型。本文从戏剧之美的本源、戏剧创作主体艺术思维、艺术控制意识、悲剧观念以及戏剧审美欣赏的客观环境、戏剧审美接受等方面,考察了金圣叹戏剧美学思想的优长之处。  相似文献   

11.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采取的态度、立场、角度和倾向性,直接关系到叙事本文的情节结构乃至主题阐释策略。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一种以女性观众为收视主体的日常生活叙事艺术,从女性视角出发建构当代女性形象自然而然就成为最主要的诉求。然而,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早已积淀成一种深厚的集体无意识,参与着一切文本的建构,为女性叙事构筑了一道道厚重的历史藩篱与话语困境。所以,寻求与男性视角叙事进行平等对话的机制,创造出更契合时代、更富含人文精神的新女性形象,是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亟待解决的美学课题。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在戏剧《民意党人维拉》中构建的人物双声部及多声部对话的复调特点,认为在这部剧中作者采用政治叙事、性别叙事及情感叙事等方式呈现了戏剧冲突,通过描绘世俗人生的政治与爱情悲剧来成就艺术美的殿堂,展示了他戏剧创作的现代性和早期叙事的唯美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3.
在晚明名士潘之恒的品艳类文章中,他将艺术与审美紧密结合,融入了自己很多独到见解.在美学与审美心理方面他看重整体气韵,崇尚文雅与自然先天,运用同理心审美.同时,他还提出“才、慧、致”兼备的戏曲表演理论,注重舞台表演艺术,并且他对女性曲艺表演的评价也具有艺术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音乐剧《红船往事》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历史史实为背景,借助具有现代风格的戏剧表现手法进行重构和演绎。创作立意力求突破创新,提炼深层人文元素,避免与已有作品之间产生重叠。剧本结构采用散化织体,夹叙夹议,将具有审美触动感的微小事件紧密串联在一处。作曲风格既有气势磅礴的厚重感,又突出地域色彩,特别注重情感线索的音乐表述。在舞美制作方面,多元化的创意构想在舞台陈设、多媒体应用及灯光管控方面得到具象显示。整部作品张弛有度,特征鲜明,是一部优秀的"红色主题"戏剧佳作。  相似文献   

15.
印度古典梵剧《小泥车》具有明显的叙事性:编剧方面追求叙事性与戏剧性的平衡;无论是对白、独白还是幕后语都有叙事性存在;舞台表演程式化,在序幕和舞台提示语中也有叙事手段的运用,演员能自由跳出角色与观众进行叙事交流。同时,该剧也不排斥戏剧性,叙事性与戏剧性并重。  相似文献   

16.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产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针对"五四""问题剧"只见问题不见戏剧的缺憾,余上沅极力强调戏剧的审美本质是艺术,戏剧应该艺术化地表现人生。在20世纪初期戏剧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片否定声中,余上沅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研究,辨析出传统戏曲"写意化"、"程式化"的审美特征,充分肯定"旧剧"的审美价值。余上沅首倡并积极推动"国剧运动",为建设中西戏剧艺术交融的现代民族剧做出了巨大努力。以国立剧专为舞台,余上沅倾心于戏剧教育事业,为现代戏剧的发展聚集、培养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17.
大河电视剧是日本最具代表意义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类型。在50年的发展历史中,大河剧形成了顺叙的时空安排、戏剧式的情节进展、保守的节奏设计这一稳定的叙事模式。大河剧的语言表达具有一种抒情性与纪实性相交、戏剧化与文学化相融的风格。同时,大河剧采用了全知全能视角和内视角的叙述视角。崇尚洁净的民族性格、惜生崇死的日本物哀、匮乏的历史资源与对历史的过度消费是促使大河剧叙事模式形成的文化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8.
布莱希特在戏剧上最大的创新是提出了"叙述体戏剧",旗帜鲜明地与此前延续了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性戏剧"传统相对抗,而"间离说"则是其戏剧理论的核心范畴。文章通过对"间离说"的分析,以期深化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江兆旻话剧创作的理论蕴含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兆旻话剧创作的理论蕴含及其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摒弃闭合的、程式化的舞台结构,是融入现代传媒话语元素与形式,奠定叙事理性与叙述情趣的完美结合。完成个性化呈现与受众的开放性参与,不仅造就了江兆旻话剧创作的理论蕴含及其审美特征,也为时下话剧的大众化传播和产业化运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主张用诗歌的“三美”主张来引导诗进入“纯形”的艺术,使中国新诗走向规范发展的道路。但闻一多的戏剧理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提及。他认为在戏剧革新中重问题轻艺术的现象是戏剧发展的歧途,必须拯救现代戏剧,这一强调不仅及时纠正了当时的戏剧发展偏向,且影响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论文将论述闻一多的戏剧观及其矛盾性,谈谈它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