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  相似文献   

2.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  相似文献   

3.
喻培伦(一八八六年——一九一一年)字云纪,四川内江人。他是震惊中外的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中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九一二年二月,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他为“大将军”,吴玉章同志称他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喻培伦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2009,(20):I0015-I0015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日:  相似文献   

5.
菁华 《课外阅读》2009,(15):16-17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相似文献   

6.
黄花冈方位注释商榷江苏泰兴市刘荡中学王宗祥高语五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1911年4月1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廿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但因清军反攻,寡不敌众,终于失败。……事后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市西北郊的黄...  相似文献   

7.
笔者今年从事初级中学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第一次使用1987年新版《中国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教材第二册中国近代史中的“黄花岗起义”一目年代不明,现将新旧教材有关部分摘要如下。在1981年旧版《中国历史》第三册中,有关“黄花岗起义”的年代是这样叙述的: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船背"一词,现语文课本加了注释.有的旧语文课本把它注为"船底".  相似文献   

9.
先说《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以下简称《课本》)把《过小孤山大孤山》(以下简称《课文》)中“抛江过其下”一句中的“抛江”注释为“抛锚停泊于江中”,我认为是不对的。《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言文译释》(以下简称《译释》)译“抛江”为“弃船”,并附注“离开”,我以为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一诗在对“六合”进行注释时:说古时候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是不妥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纪,如一月二月三月等”,“至于以天干配合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其实,在1987年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单元知识《学点古代文化常识》中也曾提到过:“古代纪月,常用序数”,只是编者在这次修订时忽略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把“属国”注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藩(ho)军队。”笔者认为,课本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  相似文献   

12.
一些教师在教《雷雨》(高中《语文》第四册)时对学生说,“繁漪”的“繁”按教材注释读成 fán 是错误的,作为姓,应读 pó才对。于是课堂上响起一片“pó yī”之声。课后问其依据,他们立即搬出发表在杂志上的两篇文章,一是《语文课本中的姓名读音正误》(载《语文知识》1992年第3期),一是《值得注意的几个姓氏的读音》(载《中学语文》1992年第3  相似文献   

13.
曹春龙 《中国教师》2009,(Z2):446-446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的传统篇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将其选入第六册,其注释和译文基本采用1990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及配套教参的说  相似文献   

14.
《对〈师说〉几条注释的补充》(载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85年6月号)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其第三条对“不齿”的补充,似乎值得商榷。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将“不齿”注释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补充》批评说,课本注释过于简略,没把问题说透。说“意思是看不起”,似还“引申”得过去;但直接释为“不屑一提”,(按《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5.
最近,翻阅了一下按照香港教育司署新颁课程标准编订的,由香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印行的《新编中国语文》(下称香港本)第五册中《岳阳楼记》一文的注释和练习,对照国内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下称人教本)第五册中同一课文的注释和思考与练习,很有感触。  相似文献   

16.
最近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一九六四年秋季课本中简化字字形问题的通知》。通知说,今年秋季供应的小学语文课本除初小第一册已经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在今年三月发出的《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见  相似文献   

17.
林觉民(一八八六年——一九一一年),字意洞,清末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少年时就具有民主革命思想,参加了民主革命的活动.曾留学日本,学习文学、哲学.一九一一年从日本返抵香港,筹划并参加了同年三月爆发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受伤被捕,在刑讯时他慷慨陈词,痛斥清政府,宣传革命思想,不久英勇就义.孙中山先生后来在评价广州起义时指出,“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雨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尚明轩《孙中山传》第66—67页)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本》第九册(1978年版>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节选“沛公军霸上”至“立诛杀曹无伤”,标题为《鸿门宴》。本文准备对其中的个别注释提出一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进行过多次起义。最壮烈的一次,是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广州起义,也就是名震中外的黄花岗之役。广州起义,是孙中山、黄兴、赵声等人在槟榔屿策划而成,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过华侨的巨大资助。仅从新加坡、槟榔屿回来的华侨,不下五百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六册《察变》一文,对“蟪蛄不知春秋,朝菌不知晦朔”作了如下注释: “蟪蛄不知道春天和秋天,朝菌不知道月末和月初。蟪蛄,寒蝉,寿命极短。朝菌,朝生暮死的小虫。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初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