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圣经上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上帝要发洪水毁灭人类,一个叫诺亚的人事先得到消息,就造了一艘大船,洪水来时,诺亚全家躲进船里;船还接纳了许多动物,每一种都取公母各一只;等洪水退后,这些动物走出船舱,遍布地球,繁衍出了今天所有的动物。对于这则"诺亚方舟"的神话,如果较真一点,我们或许会想:地球上动物的种类有那么多,哪怕每一种各取两只,一只船上也未必能装得下吧。这样一来,必定有很多动物因没机会钻进方舟而灭绝了。考虑到方舟的容量有限,在选择保护这种还是那种动物之时,当初诺亚想必  相似文献   

2.
正在西方神话中,诺亚建造了一艘方舟,带着各种牲畜、鸟类等躲避了大洪水,安然逃过"世界末日"。日前在深圳开始运营的国家基因库正是带着"留存现在、缔造未来"的使命诞生,承载人类及其他生物的遗传样本和密码。国家基因库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观音山脚下,一期占地面积4.75万平方米。"三库两平台"是国家基因库主任梅永红描述基因库内容时使用频次最高的一个概念。据梅永红介绍,与美国、欧盟、日本的三大世界级基因库不三库两平台  相似文献   

3.
<正>璀璨夺目的宝石世界,就如同是一个子孙满堂的大家族,不仅种类五花八门、颜色五彩缤纷,而且名称也是花样繁多。其中就有那么几种很特殊的宝石,它们的名称竟然来源于水果。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水果宝石"的奇妙世界,去"品尝"它们的鲜美。白里透红的石榴石在这么多像水果一样令人垂涎欲滴的宝石中,笔者觉得石榴石是最为形似的一种。当你见到石榴石的时候,会不由  相似文献   

4.
正"金张掖,银武威",这是人们对河西走廊古城的赞誉。当年匈奴在汉朝强大的军事威慑下,投降称臣,汉武帝在他们的领地设立河西四郡,自东往西分别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从此,河西走廊犹如中原通往西域的一叶方舟,悬挂着祁连山脉的冰雪云帆,乘渡绿洲沙浪,羌笛启程,春风不逝。在众多的西北古城中,张掖独得"金"字招牌,自然有其原因,张掖的核心在甘州,苍凉尘沙中,何以甘美天下?  相似文献   

5.
由于气候变暖冰山融化等因素,一些学者相信,到2100年整个地球都将被海水淹没,变成一片汪洋.为了不让人类遭受灭顶之灾,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卡勒波特设计了一艘"未来版诺亚方舟",它名叫"丽丽派德",犹如一朵巨大的百合花盛开在海面上,可供5万人同时居住.  相似文献   

6.
11个教徒     
正有一次,一艘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为了减轻船的重量,25名乘客必须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抛到海中,这样也许能得救,可谁也不愿意主动跳入海中。乘客里有11个教徒,其中一个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让所有人坐成一圈,然后依次报数"1、2、3",规定报"3"的人就被抛到海里。最后,14人被抛入海中,剩下的刚好是这11个教徒。  相似文献   

7.
好课的境界     
一堂好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就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第一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在"字。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此处的"在",大概涉及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身在";第二个层次是"意在",是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中;第三个层次是"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看人先看脸,看书先看题",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标题成了争夺眼球的关键。编辑们为了吸引读者,常常毫无底线地写出些标题,比如"李湘在大街上被人强行拖行"、"‘淡定帝’无视大楼垮塌继续表演",但内容其实严重不符,前者实际上是一张路人拖着印刷了李湘头像的代言宣传纸袋;后者不过是一个男子表白不成,伺机报复的刑事案件。不过,读者们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欲在月球打造"末日方舟" 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地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许多科学家相信,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或一场失去控制的核战争,也可能足以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假如人类文明在这种"末日式"灾难中被摧毁殆尽,即使地球上仍有少数幸存的人类,那么他们也将重新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因为人类在数千年历史中积累保存的所有文明知识都可能会在大灾难中"失传".  相似文献   

10.
正大约公元前1500年,一支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他们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即等级,梵语称作"瓦尔那",是肤色的意思。由于雅利安人是白种人,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则皮肤黝黑,"种姓"起初是为了把征服者和被征服者  相似文献   

11.
<正>薄皮大馅的包子咬上一口,味道不错,随手一扔,顿时变成威力巨大的"手雷",炸得硝烟四起,沙石乱飞。这是电视剧《敌后便衣队传奇》中的情节,抗日队伍中有人发明了杀敌神器——"包子雷",用剧中人物的话说:"俺这个包子啊,能吃,也能炸!"电视剧里言之凿凿,看的人不禁犯起嘀咕:"包子竟然还能爆炸,这是电视剧为了博人眼球杜撰的,还是确有其事,食物爆炸可能吗?"  相似文献   

12.
姚任飞  沈红 《科学大众》2011,(Z1):24-25
周六下午,我做完功课,懒洋洋地坐在书桌前晒太阳。百无聊赖中,我随手拿起了一枚一角的硬币在纸上乱划了起来。忽然,我惊异地发现,这枚硬币竟在纸上划出了一条条浅灰色的条痕,比铅笔字要淡一些。我随手又写了"1,2,3",清清楚楚,丝毫不模糊。我很惊奇,又拿了一枚  相似文献   

13.
正驾车去西藏旅行,路经嘎玛沟,同行的一位朋友提醒我说:"马上就到‘72道拐’了,你得小心些,最好减速慢行。"所谓"72道拐",就是国道318线川藏公路上著名的"天路",顾名思义,这段路一共有72道弯。果然,行进没多久,前方就出现了一个"V"字型的转弯,这种弯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在远离目标,或是在走下坡路。但行驶一段时间后才惊奇地发现,下坡其实是为了上坡,而远离目标则是为了更加接近目标。接着,前方又出现了一道"N"字型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保护师生的人格尊严。表扬与批评是学校管理中卓有成效的"常规武器",坚持"表扬在大庭广众中,批评在掩人耳目处",在学校管理中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尊重人,关注师生的尊严",能给学校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带来蓬勃的活力,促进学校更和谐更稳健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冬季里,许多人家喜欢紧闭门窗,唯恐室内热量流失到外面。其实,长时间处于一种只有温暖而空气没有变化的环境中,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因为和无边无际的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气候"。人的许多活动还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室内外温差过大时,出入居室,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居室病症,"空调病"、"暖气病"就是例子。怎样才能提高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现代居室病症呢?医学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得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居室内保持一种"气象变化",以"多变"应"突变",从而锻炼人的抗"变"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科幻大片《地心引力》在不久前上映,讲述的是两位宇航员在太空行走中出现了意外,结果漂浮在无尽的虚空中,为了返回地球,他们开始了不断努力。它是一场太空求生的虚拟演练,是号称最写实的硬科幻类影片,尽管使用了大量特效,其逼真程度仍是让人叹为观止。大导演卡梅隆对它的评价是"影史上最好的太空片",美国一位前宇航员也公开赞叹影片表现得"非常靠谱",很多细节甚至"不可思议"。宇航员真的有必要在太空行走吗?在太空行走真有这样危险吗?影片中的求生手段能否实现呢?  相似文献   

17.
《科学生活》2009,(7):56-59
曾几何时,上海的街头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干净、宽阔很多人为了生计都纷纷走上街头,经营着属于自己的"老营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当,初的那些"街头风",看看种种"街头风",是否会勾起您的回忆……  相似文献   

18.
陈小青 《知识窗》2011,(5X):45-45
<正>有人说,未来的社会是网络的社会,只要"鼠标一点,江山即现""按钮一按,一切皆棒"。的确,网络已经走近了每一个人,走进了每一个领域,给我们带来了高科技的便捷和喜悦,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教育领域,有的人为了追赶时髦,为了追求所谓的"档次",不分青红皂白,一拥而上,大有"无多媒体不成好课"之势。因而,业内有些人士就有了疑虑:这样下去,多媒体教学会走进怎样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9.
戈革 《科学文化评论》2007,4(5):108-120
古代某哲人有云:"一部大书便是一项大罪。"这句话到底是何意?我至今不敢说"懂"。这里的"罪",在英文中是"sin",而不是"crime",其义大致是指对"上帝"或"天道"的违犯而不是对任何"伟大领袖"(人也,非"神")的触怒。无论如何,当年我等知识分子被从早到晚地骂为"罪该万死",也绝不是因为我们写了一万本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光可以被"停"下来的技术和新材料的发现,人类完全可能发明"光子摄像机",只要一打开开关,人便立即处于一个新的虚拟场景中,同时量子纠缠机的发现,可以使远在天边的两个人瞬间感受到对方的接触。那么两个人上网时,光子摄像机会把对方的场景信息传递给另一方,并释放出来,在通过量子"纠缠技术",把一方面粒子安装在甲身上,另一方面粒子传输到乙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