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州大学萧荣同志的《鲁迅回忆殷夫的若干史料的考索──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他》一文,就殷夫烈士的生年、交友、亲属关系,以及某些诗作的写作背景,作了细致的查考,并且提供了新资料,这是殷夫研究工作中可喜的收获。萧文在谈到殷夫那个“罗曼蒂克” 女友的“怪名字”时,还透露了我在1981年4月告诉他从1939年《现实》杂志上看到一篇回忆殷夫文章的内容,并希望我把这个史料整理发表,以结束对这个“怪女士” 的猜测。解开这个疑团,不仅聊答萧荣同志的雅意,而且可以供教学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时的参考。兹将有关史料…  相似文献   

2.
基于史料的教学,就是师生围绕史料展开探究,通过认识史料,解读史料,形成历史意识。主要有三种模式:运用史料创设对话情境、运用史料搭建对话平台、运用史料补充对话细节。以史料为媒介进行对话,可以把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既有助于学生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也助于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式。根据近年来高考说明中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了对教科书中史料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历史教学界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史料的运用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史料的应用:一可以激发学生字习的兴趣;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三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当然在运用史料时应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适度性;趣味性。  相似文献   

4.
在诗歌教学中,我发现诗歌的形象是学生难于把握的,学生答题时经常要点不齐或答非所问,结合这个实际,我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时,侧重教学生如何捕捉、把握诗歌形象,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5.
史料就其形式而言,包括文字、数据、表格、图片、实物等等。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课本内容,适当选用史料并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运用史料,不仅仅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到唐太宗与谏臣魏征时,有位教师引用《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段史料:唐太宗因魏征直谏逆耳而罢朝回宫并震怒不已。皇后获悉后着礼服见太宗,太宗惊讶道:“为何如此穿戴且高兴呢?”皇后道:“我听说主明臣直,如今魏征敢于直言,那是因为陛下是位开明君主,我怎能不向您祝贺呢?”学生看完这段史料,自然兴趣盎然,也加深了对唐太…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表面上看有史有论,实际上却是史论“骨肉分离”,是理论和史实的简单堆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对史料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推论,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怎样才算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求索,我领悟到: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在事、情、理上下功夫,并且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事”即事实,史实。教科书里的史实固然要讲,但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讲课时适当补充史料十分必要。史料取舍的标准取决于一堂课的中心。凡能透彻阐明中心的史料即取之,反之则舍之。在围绕中心选择史料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有所助益。我在教学实践中补充的史料有以下儿方面:一、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处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引用一些史料,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史料,有不少内容是生动有趣的,教学中恰当引用,可以增强课堂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张骞出使西域内容时,我引用了以下史料:"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中直观性因素愈多,学生掌握教材愈顺利。“在历史教学中,直观性有重大的意义。直观教学的任务是使历史生动,清晰,有如目睹,只有广泛应用直观教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卡尔曹夫“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第135页)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现我按口语、直观教具和地方出土文物的利用及参观三个方面,简述我的一些体会。(一)口语直观性即口语形象化。口语直观,在历史课中是特别重要的,运用这项原则,教师能把历史人物和事件描绘得好像活现在学生面前一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引用史料时也特别注意选择形象化  相似文献   

10.
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感觉历史课程非常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格外注重运用史料教学法,并依据新课程中的知识点选择真实的史料,也可以依据史料内容提问,或者借助投影仪播放史料,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正确运用史料,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史料中的历史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李英 《小学生》2013,(9):22-22
"你知道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了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自然科学、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数学的无限魅力。然而,不少老师认为这个内容可有可无,不是考试的内容,在教学中或简单地让学生看一看,或熟视无睹地"放"过去,白白地流失了这一教学资源。怎么办?我认为教师在处理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时,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补一些学生阅读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历史知识来源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并研习史料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与创新精神。学生在积累史料知识过程中,能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博古通今,感悟历史及其历史人物,读史睿智,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利用史料教学,可以激活历史教学的课堂,使课堂变成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家长会后,我把学生、教师、学生家长连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在思考确立哪一方是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时猛然感到:在这个三角形中,学生一面对着老师,一面对着家长,老师能不能成为学生和家长之间对话的桥梁呢?学生和家长之间有些话不便直接讲,那么能不能让学生的话拐个弯儿,先通过老师然后再到他们的家长那儿呢?我感到这个办法可以试一试。  相似文献   

14.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部分共精选了99条文字史料。这些史料简明通俗,文字生动,教学中万不可以一带而过或省略不讲。这些年我注重充分运用史料,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最佳结合,知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1.设疑置惑,形成学习诱因。“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用学习内容去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兴趣与爱好,这与用分数、表扬、奖励等外部因素刺激学习兴趣是不同的。初中教材中的史料,很多可以用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严谨的,历史事件需要有史料作为支持,这个观点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同样应该遵循。在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借鉴文字史料来寻求考证,教师尤其是要运用史料,有效解读史料,组织答案,教给学生高效运用史料的方法,让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理解史料,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达成理想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交换秘密     
孙名先 《辅导员》2010,(8):25-25
七年级刚接过这个班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愿意写日记的同学可以交给我批改。起初班里写日记的学生并不多,可后来看到我写在学生日记本上的留言时,写日记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到八年级时已经发展到全班学生写日记了。  相似文献   

17.
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也是进行历史思辨能力的基本素材和对象.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历史,史料可谓是汗牛充栋,有各式各样的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因此,在日常我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搜集并整理史料,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另外,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历史教学界对此都有一些探索.我认为,史料在促进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发展思维方面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历史教学界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我们恰当、高效运用史料,首先要了解中学历史教材中史料的类型,以便备课时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史料;其次,在选择运用史料时应注意四个原则;最后,通过正确运用史料让学生掌握正确解答史料分析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新 《山东教育》2005,(32):33-34
一、教学背景 学习高中新课程必修《化学2》中“苯分子的结构”时,我不禁想起了以前在授课后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老师,苯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你看这个结构行不行?”我定睛一看,“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问题,可是当时没有抓住这个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0.
虞骄 《江苏教育》2023,(46):14-17
史料研习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史料研习的过程中,需要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解析史料,分清史料中的客观历史事实和作者的主观论述,做出基于史料的问题设计,并认识叙述同一史事不同史料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教师通过史料研习,深化对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认识,以引导课堂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实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