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梳理《成就法鬘》、《究竟瑜伽鬘》这两部12世纪左右成书的梵文成就法集及其在藏文大藏经中对应的相关仪轨文本,分析了榆林窟第3窟南壁西侧恶趣清净曼荼罗上方的五护佛母,并结合尼泊尔、西藏和西夏的同题材造像分析了榆林第3窟五护佛母图像的构成内容与特征。迄今可见的所有西夏五护佛母图像志特征,均与《成就法鬘》第206篇一系的记述吻合,或与巴哩译师以及萨迦派历代高僧对该系造像的推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敦煌石窟中的摩利支天曼荼罗及其造像共有三例,即榆林窟第3窟北壁东侧、东千佛洞第5窟、莫高窟第3窟主尊造像。这些壁画或塑像是根据宋代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绘制的,与公元9-10世纪印度后期密教的图像及其仪轨在印度的流行有着深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宋代天息灾等印度高僧在中原弘传密教翻译密典,不但给予中原的宋代密教以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对西夏时代的敦煌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前两章节结合敦煌和东瀛唐代华严经变相,论证了宝顶大佛湾第14号窟题材不是密教曼荼罗(Mandala),而是华严七处九会变相,以及现存六会的基本定名.后两章节,受波士顿藏13世纪初东瀛圆觉经变相的启示,对宝顶圆觉洞与安岳华严洞的图像和主佛身份作了研究,可以认定:唐末五代初,川密教主柳本尊(844-907)在宋代又被尊奉为华严宗第六代祖师.  相似文献   

4.
基于近期对敦煌石窟的考察,对榆林窟第25、20窟,莫高窟第14窟,以及新发现有曼荼罗图像的榆林窟第35、38窟,莫高窟第170、234窟及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进行了图像学的解说.认为敦煌石窟的八大菩萨,在图像表现上与印度密教美术有着强烈的一致性,同时指出,不空系密教美术曾给予敦煌石窟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交河塔林与密教东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睿 《家教指南》2001,(1):77-81
吐鲁番交河塔林是依据密教五佛曼陀罗的义理修建的,建于唐中期,是密教东渐的遗迹。早期密教只有四方佛。五佛义理出现较晚,源自显宗华严思想。起初五佛名称不一,直到《金刚顶经》体系的经典,五佛曼陀罗的理念才确定。这种五佛五智塔又称金刚宝座塔,源自印度菩提伽耶成道纪念塔。交河密教随本地佛教的消亡而消亡。  相似文献   

6.
莫高窟第197窟主室西壁佛龛帐门南北两侧中唐绘制的壁画非多子塔,今经研究判定为贤劫千佛从莲花中出生的贤劫千佛诞生变;由此推及第169窟与第197、351窟同样位置、同样内容、不同布局结构的三铺壁画亦应为贤劫千佛诞生变。且第197、351窟南、北、东三壁绘制的壁画可以称作简约式的贤劫千佛诞生变。贤劫千佛诞生变是由五通曼荼罗演变派生而来的。贤劫千佛诞生变的窟数、铺数虽少,但对敦煌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佛教美术史等具有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莫高窟第39窟是一个中心塔柱窟,但中心柱不像北魏那样四面开龛,而仅仅在正面开了一个方形龛。洞窟的西壁又开一个横长方形龛,龛内塑涅槃佛像及众多的弟子。壁画则配合塑像画出了佛母下天看望释迦及佛母返宫的情节。《大般涅槃经》中曾记载,当佛涅槃时,"诸天于空散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并作天乐种种供养"。  相似文献   

8.
莫高窟第98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功德窟.该窟窟顶四披绘制了约700身千佛,每身千佛都有对应的榜题.通过抄录和核查这些千佛榜题,笔者发现,第98窟窟顶四披的千佛名应出自敦煌本《佛说贤劫千佛名经》,其底稿应与S.6485《佛说贤劫千佛名经》类同.窟顶四披上方画十方诸佛赴会图,并有“奉请(十方佛)……来居此窟”之题记;窟顶四角绘有四天王像,也有“谨请(天王)……来降此窟”之题记,参照传世佛教忏法典籍和一些敦煌礼忏文的“启请”仪式,笔者认为,第98窟应该是一个忏法道场.  相似文献   

9.
安西东千佛洞第5窟绕道南向壁面所画毗沙门天王及八大夜叉曼荼罗,据笔者的初步调查,该题材不见于莫高窟及其它石窟,其经典依据亦不见于汉译经典,为西夏时代受藏传密教影响的一个新的题材.  相似文献   

10.
石室札记     
一、莫高窟第220窟东壁三佛图试释众所周知,莫高窟第220窟东壁的维摩诘经变驰名中外,以窟门为界,南侧画"维摩示疾",北侧画"文殊来问",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窟门上部,并列画三佛六菩萨。从构图布局来看,原设计者显然有意以此组三佛图为桥梁,把窟门两侧的"维摩示疾"与"文殊来问"连接为一个整体。再从层位关系来看,这一组三佛图与维摩洁经变都是同一时期所画,看不出有重绘痕迹(图版参,图1)。关于这一组三佛阁的定名,本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称之为"三身说法佛图",中国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联合出版的《中国石窟·…  相似文献   

11.
隋代第280窟建于隋代晚期,本文对该窟比丘诵经图、菩萨乘象图、涅槃图进行了考察,提出比丘诵经图可能表示《法华经》中的妙光法师说法,菩萨乘象图则表示普贤菩萨守护《法华经》信仰者,而涅槃图则表示《法华经》为佛临涅槃时所说。这些壁画题材是研究法华信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敦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以下简称《尊胜经》)是一部密教经典。相传,7世纪70年代,西域高僧佛陀波利在五台山遇见一老人,老人问:“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一切恶业,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佛陀波利回答说未带此经,老人嘱其回西域取经。此经取来后,前后五译。另有若干  相似文献   

13.
敦煌石窟中书写藏汉文字的T形榜子颇具时代特征,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萨曼荼罗造像中的T形榜子更具研究价值,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作研究:1.为什么榆林第25窟T形榜子仅出现在八大菩萨曼荼罗造像中?2.为什么该T形榜子中未写藏文?3.为什么主尊T形榜子中汉文题名清净法身卢舍那佛,而与主尊本身的大日如来形象不合?  相似文献   

14.
莫高窟第76窟是北宋时期开凿的一座中型洞窟。此窟东壁有《八塔变相》,现仅存第一、三、五、七四塔(余四塔已自然毁坏)。现将这四塔的内容考释于下。一、释迦牟尼降生大塔释迦牟尼降生大塔,为《八塔变相》中的第一塔变,该画在此窟东壁南段最南侧的上部,从画面上可以看出此塔由砖砌而成,分为基座、塔身和塔顶装饰(如轮相、露盤等)。塔座为金刚座形,塔身作覆钵式;塔的两侧,菩萨乘飞腾的大角羊,羊的后足踩  相似文献   

15.
依据榆林窟第35窟后甬道南壁曹延禄、曹延瑞的供养人题记和后甬道北壁于阗公主和阴氏夫人的排列次序,可将第35窟的重修年代推定在端拱元年(988)至咸平五年(1002)之间。榆林窟第35窟由悬泉镇的武氏家族重修,但为了敬重和奉承当权者,武氏家族还将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与夫人、节度副使瓜州团练使曹延瑞与夫人以及悬泉镇长官宋清儿等人画在窟中。  相似文献   

16.
《敦煌石窟论稿》,贺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历年来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主要文章共计20篇。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石窟与禅观,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对莫高窟第285窟系列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研究,对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第290窟佛传画、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等的研究,也有关于十六国北朝石窟千佛图像、三世佛与三佛造像、十方佛造像,以及莫高窟释迦、弥勒、阿弥陀的三佛造像等研究,另包括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等论文。书后附有“贺世哲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作了图像解读,并从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发现一件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榜题底稿抄件,即S.4270V《涅槃经变榜题底稿抄件》。本文最后对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与莫高窟第148窟《涅槃经变》的渊源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东嘎1号窟法界语自在曼荼罗壁画为对象,梳理与该曼荼罗相关的藏文文献,并结合该窟法界语自在曼荼罗图像作对比研究,理清11世纪初至12世纪中晚期在西藏西部流行的以四面八臂白色文殊菩萨为主尊的法界语自在曼荼罗图像与所据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安西榆林窟第32窟(张大千编号为22窟),是五代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前室崩毁,壁画残存甚少.主室平面呈方形,设中心佛坛,偏后中央存清修跌坐佛一身.西壁(正壁)上画《梵网经变》一铺,下画壶门供宝十六方.对此经变过去有些学者曾定名为"灵鹭山说法图".笔者几经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总觉名称不够确切.其一,由主尊宝髻升起七朵彩云中各有一坐佛,两侧流云相绕各五身坐佛.仰莲宝座每枚花瓣上也皆有坐佛一身,甚是奇异.其二,主尊两侧画几组倚坐胡床的佛僧:挖眼的、割耳的、剖腹抽肠的.截舌的,等等.这些血淋淋的自裁式的画与庄重严肃的释迦"灵鹫山说法"实难配合.  相似文献   

20.
曼荼罗是印度梵语,译为坛场,是佛教徒在诵经和修法时,按一定要求安置佛像和菩萨像的地方,而法门寺地宫器物供奉即如此。佛教密宗也称密教,是佛教中的重要宗派。中国密教分为密宗和藏传密教两大系。在唐开元年间,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来中国,将印度正纯密宗传入中国,后经深得密宗金刚、胎藏两大法之真谛的惠果大师(公元745-805年)融会贯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