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此从古代服饰与中国人物画的关系入手,结合有关的书籍引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探讨服饰在人物绘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服饰与人物画二者的关系,将服饰视为文化现象的一种,依据人物画中的服饰纹样,将绘画与服饰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服饰与人物画的关系,阐述服饰艺术与绘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之间的某些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周萏 《知识窗》2012,(2X):10-11
线条是中国人物画的经脉和灵魂,是最简练的表现语言。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条运用极为丰富,从其艺术发展的过程看,它经历了单一、拓展和创新的发展变化。深入研究中国人物画的线条在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各个主要时期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有助于把握中国画的发展态势,从而做到真正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国绘画。  相似文献   

3.
黄稆 《科教文汇》2014,(1):176-177
中国画的色彩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一幅好的绘画作品,色彩的表现是尤为重要的,设色可以说是一幅绘画作品的主题,内容表现也是很重要的。一幅作品的好坏,成功与否,大部分都是色彩所决定的。尤其是一张以色彩来突出主题的画,例如: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工笔花鸟以及一些青山绿水画更是突出色彩的重要性。在画面上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  相似文献   

4.
<正>顾恺之是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传神论”是顾恺之绘画理论的核心;所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间”,更有“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之说。他强调的“传神论”,即绘画以神气为中心,写形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在他的绘画理论中,关于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表达、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要求对后世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重大。其中“传神论”强调创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概括,也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李向南 《科教文汇》2009,(31):274-275
随着人们审美价值和审美倾向的变化,当代艺术家们在进行写意人物绘画过程中,开始有意寻找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笔墨语言及表达方式,以有利于感受的表现。同时,当代写意人物画被更加强烈地注入了个人的情感,人物的处理已经逐渐个性化。而融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气韵依然是艺术家们应具有的素养。  相似文献   

6.
崔诗培 《百科知识》2023,(18):53-54
<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始于19世纪初的法国。它鼓励人们解放思想,勇于表达不同的内心世界。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充满故事性的内容是浪漫主义艺术作品的典型特征。五四运动时期,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传统的绘画技法开始往西方写实性绘画靠拢。20世纪的中国画创作逐渐走向浪漫现实主义风格,这时的中国人物画也显现出特有的写实性与浪漫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绘画较西方而言带有很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本文试从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中来分析装饰性绘画语言的应用与体现。  相似文献   

8.
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色彩自身应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独立性。当这些因素用的恰到好处,所表现出来的我们便称之为美的优秀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9.
孙彬  王鸿俊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后插13-后插14
声乐作为一门用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是演唱者通过声音与音律对自我内心情感与认知的输出,更是欣赏者获得一定精神愉悦与情感体验的接收过程,是表演者与受众之间双向交付的情感交流过程。单纯的声乐作品只是词曲创作者内在精神的物质体现,而演唱者才是歌曲的直接表现者。声乐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对声乐表演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全局掌控。不同的舞台艺术实践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声乐表演特征,对于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表达也有所不同。因此,声乐表演艺术对于具象表现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绘画中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在绘画的创作实践中,它与空间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色彩的明暗与冷暖对比都可以表现空间,此外,色彩也可以摆脱空间而独立存在。色彩是否需要表现空间,要看其作品本身的需要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季大纯是我国著名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具有两个典型特点,一是物像的描绘采用精谨细致的绘画态度,不仅有利于画家个人化和私人化内在寓意的直接表达,同时还能够准确的展示出精细微妙的图像意味,二是采用的绘画图式是以虚空空白作为背景,其中不仅充分体现了现代文人的超脱与出世的精神境界,同时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积淀,写意人物画表现技法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内容涵盖审美、意境、色彩、笔墨、造型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绘画材料的更新,绘画技法不断改变获得新生,例如绘画颜料的更新可丰富写意人物画的形态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汇编和出版的《中国画人物技法》一书,基于对中国画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学习,从题材和人...  相似文献   

13.
在欧洲绘画的发展历史中,作品的题材从早期以神话故事为主,逐步变化为以关怀人与自然为主。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自然元素被画家融进了作品之中。自然元素也从最初的背景点缀发展为创作的主体,画家们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本文将通过对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分析,展示欧洲绘画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科学演变。  相似文献   

14.
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情感表达及其表现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情感的再生,即以大众对传统元素的已有概念和情感认知进行设计再利用,传达更广泛的信息。情感沟通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大众理解设计的意图,更有利于设计者表达内容。在现代设计中我们需要这样的情感表现,帮助我们设计作品。同时传统元素不是随意使用的,为了达到帮助我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浅析工笔画色彩的运用,以探讨色彩材料介入工笔画后,色彩在中国画尤其是当代工笔画中的应用发展,及其当代中国工笔画创作观念的变化为评述的重点。主要概述了中国绘画色彩审美观的发展变化历程,中国绘画色彩材料的发展变化历程,浅析了运用新色彩材料创作工笔画作品的体会以及对当代工笔画色彩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汪志娟 《知识窗》2013,(3):78-78
绘画是陶瓷美术中较常见的一种装饰方法,其中,人物画是陶瓷绘画中难度最大的题材之一。常见的人物画有老相、美女、神仙和高士四种形式,他们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气质。因此,为了表现出符合对象身份的形象和气韵,就需要仔细地推敲。  相似文献   

17.
针对绘画艺术学习过程中很多人一味的临摹他人的绘画风格这一现象,阐述绘画艺术必须经过画家感情的滤化,也就是说只有融入了作者自身真实情感的绘画艺术作品才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只有承载了情感才能达到作品的内在涵义.在绘画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有自己真实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8.
李丹 《科教文汇》2009,(12):265-266
中西绘画色彩观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绘画历史阶段,他们的绘画色彩观念并不一样。中国绘画明显地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并随着这一特征,不断加强,最终使传统绘画由客体对象的表现转向了主观情感气质、精神的表现。西方绘画中的形体代表了形体本身的比例、结构的和谐与秩序,强调色彩的视觉真实,追求科学的色彩规律,从而形成了以写实主义绘画为传统的西方绘画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西绘画色彩观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绘画历史阶段,他们的绘画色彩观念并不一样。中国绘画明显地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并随着这一特征,不断加强,最终使传统绘画由客体对象的表现转向了主观情感气质、精神的表现。西方绘画中的形体代表了形体本身的比例、结构的和谐与秩序,强调色彩的视觉真实,追求科学的色彩规律,从而形成了以写实主义绘画为传统的西方绘画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娜 《科教文汇》2008,(24):255-255
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物画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徐悲鸿、蒋兆和开创的写实主义新画风。周思聪早期继承了二者的风格特征,用传统的笔墨语言直面现实生活;后期则用现代绘画语言切入当下现实生活,既融汇了西方现代构成艺术,同时又关注中国审美文化。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与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周思聪的艺术探索进行解读,近而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物画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