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语料价值颇高,在近代汉语研究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书中保留下了大量丰富的、生动的、具有宋元时期社会特点的口语称谓词。《新编五代史平话》称谓词对大型汉语辞书可以起到重要的订补作用。  相似文献   

2.
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一书,语料价值颇高,在近代汉语研究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新》中保留了大量丰富的、生动的、具有宋元时期社会特点的口语称谓词。文章举例说明《新》称谓词对大型汉语辞书可以起到重要的订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颇具权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衙”“牙”二字的讹变关系入手,结合《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例证,对《汉语大词典》中“衙兵”一词释义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4.
全文通过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新编五代史平话》第一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与唐代第一人称代词体系特点作了比较,由此可以了解宋元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以及文言和白话相结合下产生的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平话等早期的白话小说均是说话人的底本。文章以《五代史平话》的成书为对象进行分析,认为该书并不是说话人的底本,从而对以前的通行观点提出了一个反证。《五代史平话》不是说话人的底本的理由是该书具有明显的编写痕迹,该书的很大一部分是抄袭史书而成。而这些内客中人物事件的头绪均十分繁杂,并不适合说话表演。  相似文献   

6.
俄藏黑水城文献中保存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通鉴》以及稍前的反映刘知远故事的《五代史平话》比较,便会发现刘知远的形象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从被贬抑、丑化变为颂扬乃至神化。这一变化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在北方民族融合和宋金对峙的背景下民众心理和价值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三国果报故事首见于《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复见于《三国志平话》以及明代《喻世明言》,由只字片言逐渐发展为完整的话本小说《三国因》,呈现出系统的嬗变轨迹。在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文人性的加强,主要表现为议论性、准确性和个性化。三国果报故事一直被因袭,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蕴藏商业潜能的题材,符合接受群体的审美趣味,满足编创者娱乐与劝惩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8.
福州评话始于何年,于史无考。但顾名思义,渊源有自。从中国文学史看,宋代“话本”的出现,已开评话的先河。这些“话本”用接近口语的白话讲述起来,容易为城市平民和农村群众所接受。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以为证。“话本”亦有叫做“平话”的,如《新编五代史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至于“评话”一词,则始见于《永乐大典》评话门。“话本”、“平话”、“评话”同为“说话人”讲述故事的素材,名异实同。经过“说话人”不断加工,巧饰言词,敷衍铺陈,愈讲意精,在艺术表现方面,逐渐成为深受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显示出极为强烈的地方色彩。这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周密《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不少记载。  相似文献   

9.
目前尚存的元代通俗小说刊行本有“虞氏全相平话五种”、确定已佚的两种、《五代史平话》一种、“红白蜘蛛小说”一篇、“大宋宣和遗事”的部分段落。这些平话都是巾箱本形式。明代早期刊行的《永乐大典》曾收集过26卷平话,可见元代实际刊行的平话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元代平话和小说显然标志着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对于这个高峰期的研究十分缺乏,而文献的收集和认定是本阶段小说研究的重要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0.
目前尚存的元代通俗小说刊行本有“虞氏全相平话五种”、确定已佚的两种、《五代史平话》一种、“红白蜘蛛小说”一篇、“大宋宣和遗事”的部分段落。明代早期刊行的《永乐大典》曾收集过26卷平话,可见元代实际刊行的平话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元代平话和小说显然标志着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对于这个高峰期的研究十分缺乏,而文献的收集和认定是本阶段小说研究的重要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