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内容中明确指出,"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进行体能练习的同时,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既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又要重视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要注意创设专门的情景,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初中体育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通过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2.
陶仁 《考试周刊》2014,(79):110-110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契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第一"。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不仅要重视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育的任务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育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学的议事日程,在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代爱玲 《考试周刊》2009,(17):150-150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健康手段,对人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调节和促进的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而且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5.
安耀东 《考试周刊》2014,(22):106-107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实施良好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提出了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旨在使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专门的情境,采取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而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正常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认识。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  相似文献   

9.
健康是人生存、发展、创造之本.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体育"与"健康"合而为一,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道德品质和体育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学校体育关键要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诸种因素,处理好培养学生体能、运动技能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处理好体育活动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体育锻炼是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良好的心理状态也会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积极开拓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新时期学校工作面  相似文献   

11.
周德秀 《文教资料》2005,(35):75-76
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中健康教育目标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社会存在。正确认识中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加强对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本文仅从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着重论述体育教学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心理健康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中,强调健康第一,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也是不同于以往体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是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正是因为其教学独特性,也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了良好的渗透环境。体育课堂有良好的互动性,情境设置性、规则性,这对学生的沟通、宣泄、抗挫起到很好的疏导作用。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健康的发展,现从几个方面谈谈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教育与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确定了课程的价值:“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魄,也要关注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的教育也是体育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袁铁锋 《考试周刊》2014,(5):113-114
"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情绪、兴趣、合作和社会性等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手段,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一、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的身体和心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又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新世纪,心理健康做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与价值已日益深入人心。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身心两个方面,不仅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本文从体育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联系,探讨体育如何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心理健康标准。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整。心理健康的标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体育教育不仅要在促进学生躯体健康中发挥首要的作用,更要在调节学生心理健康中扮演重大角色。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体育教育尤其是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就如何利用学校体育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 来越被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家庭重视。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正 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概念,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如何通过课堂 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建立 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 理和意志品质,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体育教学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到体育教学当中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确理解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入手,科学看待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同时,要注意《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简单相加,体育与健康课程也不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它只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