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的总结中没有编辑字数。因为我觉得,当代的编辑工作早已经越过了那个只讲字数的阶段了。就像中国举重队早已经不讲每天举起了多少公斤一样。编辑用脑四步走不久前,我与一位同事有次关于编辑工作的对话。他说,编辑是一件很辛苦的劳动云云。我说,是的,在某些阶段是,现在已经不是了。坦白地说,做  相似文献   

2.
李普:(在《调整经济的来龙去脉》一文的附语中,回忆了50年前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段特殊的经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只火凤凰,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连年烈火中新生的。这篇通讯讲的是开国六七个月之内一件安邦定国的大事,讲的是当时全国的经济形势。那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重要关头。我今年81岁,觉得很荣幸记载了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前些天在美国加州的一个聚会上,一个女人讲述了自己的传奇经历,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她过去在自己的祖国参加了政治运动,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勇敢地斗争,随后被捕遭受迫害.出狱后来到美国,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过上了一个普通美国女人的正常生活.会后,我上前去向她表达敬意,她说,我讲了很多次了,现在已经是一种娱乐了.  相似文献   

4.
6月27日下午,在省档案局会议室举行了广东省家庭建档示范点挂牌仪式,李士智副局长将“个人档案馆示范点”的大红牌子授予屈干臣同志,屈干臣同志接过“个人档案馆示范点”的牌子,激动地说:“我建立个人档案馆,是想从保护家庭和个人档案历史的角度来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弘扬家庭文化。我建立的档案馆自2004年以来,免费接待社会人士2000多人,有时,接待一批参观者,我要讲上两三个小时。很多老同志参观了档案馆后说,我生活成长的经历折射了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称赞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尽管我讲得唇干舌燥,但我觉得很充…  相似文献   

5.
同志们:刚才,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同志作了一个很好也很重要的讲话,代表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了全省档案工作取得的新成绩,对做好新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大家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赵省长讲得已经很全面,韩杰局长还要作工作报告。下面,我再简要地讲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熊伟 《四川档案》2014,(1):16-16
<正>新年后的第一站,我就到档案局,一是来看望大家,我与档案工作有很多渊源,有很特殊的感情;二是了解档案局的班子、队伍和工作情况。今天,先后参观了攀枝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特藏室、查阅利用中心以及杨文仲同志档案资料展厅,听取了星坪同志的全面汇报以及几位局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星坪同志到档案局的时间不长,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和热情,工作有起色、有特色,班子有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队伍讲奉献、讲无私,我很感动。在此,我与大家做一个工作交流,讲"四句话":档案局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单位档案工作很重要,无论何时何地档案工作不能丢,档案机构不能撤,档案队伍必须保留。人生价值体现在岗位价值,档案岗位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职务职级和名声来衡量,而是体现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独特功能、地位和作用上。攀枝花是个年轻的城市,一些历史  相似文献   

7.
我早就走出了《白鹿原》——陈忠实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晋瑜:陈老师您好,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您的写作经历吧. 陈忠实:我的写作经历可以分为两部分,没有发表作品以前和发表作品以后.1957年我初二的时候开始在作文本上写了几篇小说,纯粹是爱好,当然也有客观上的诱导.那时也搞教改,把语文课本分为文学和汉语两部分.汉语讲语法,文学课包括古今中外的名篇选段.我对现当代文学的作品中农村题材的作品很感兴趣,读赵树理的作品尤其感到亲切.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作品把我有限的农村生活的经历都印证了.  相似文献   

8.
合理利用     
刘齐 《出版参考》2004,(3):33-33
朋友六七人聚餐,酒精把人脑弄活泛了,纷纷讲笑话助兴。轮到我时,我讲了段插队经历。  相似文献   

9.
田明 《黑龙江档案》2014,(4):176-176
正最近很流行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虽然这是一首讴歌父母的歌,却也唱出了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的感慨。一晃儿,我已经快40岁了,而我自大学毕业后来到省档案局也已经有15年了。15年前我选择了档案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到了今天,我依然很高兴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回顾走过的路程,我感到自己很幸福。第一,我很幸福因为兰台事业吸引着我古人云: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档案是文化的源头,不断凝聚着人类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宛  相似文献   

10.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1.
这部手抄本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纸张又粗又黄,且破损不堪,但我一直舍不得丢掉,因为它记载着一段我少年时代的经历,每次看到它,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牛三。 论年纪牛三可以做我的爷爷了,他是个孤老头,长得身高马大,相貌堂堂。六十年代中叶时,他已年届七旬,背稍微有点驼,但看上去仍然很魁梧;长方形的脸上长着一只成猛的鹰爪鼻,一双老眼特别有神,下巴上那撮山羊胡须白得发亮,换到现在准能上广告! 牛三自称是旗人,祖上在清兵入关时立过大功。他身为豪门之后,年轻时风花雪月,走马斗鸡,很是快活过几天。  相似文献   

12.
《都市丽人》2007年6月特刊6.00元《都市丽人》这本杂志迄今已经有7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有很多次的各种各样的改革或改版。在这期的刊首语中讲,现代人为什么偏爱速成,是因为踏踏实实地下苦功需要从很多最琐碎的事情做起,日日坚持,慢火出真金很辛苦。  相似文献   

13.
回音     
正张如英(山东):我是一名历史系科班出身的初中历史老师,无论读研究生时做学术课题,还是目前在一线讲堂教课,扩展自身历史知识储备是必需的。《档案春秋》是我快速了解史学研究前沿成果的重要途径,我几乎每期都读,其中很多文章都是知名的历史专家所撰写的,可信可读可利用有些很有意思的文章,合适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爱好  相似文献   

14.
《档案学研究》1993,7(4):43
我没有做过修裱工作,但认为这项工作很重要。我想讲五个问题:一是先讲一点历史;二是档案修裱技术是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研究、总结、提高我国档案传统修裱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四是关于档案修裱技术研究、总结和提高的指导思想;五是当前的任务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五个问题都不小,都很重要,而且不能只讲虚的,不讲实的,必须虚实结合。我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请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总结,共同努力创造修裱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改进修裱工作,提高修裱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对档案工作,我不很熟悉,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要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档案是历史本来面貌的记录,档案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正如田纪云同志所指出:"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际上,在我们党产生以前,档案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文明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能有一些档案资料,哪怕是一点一滴都是很可贵  相似文献   

16.
周扬 《出版史料》2003,(4):116-119
刚才齐燕铭同志讲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在这方面我发言的资格不够,文、史、哲三个整理出版古籍草目中的大多数书我没有看过。但是这件事很重要,我对这件事很热心。几年来古籍出版了不少,只是缺少方针规划,我就这方面讲一点意见。“五四”以来,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文化的指导思想。至于建设全民性的社会主义文  相似文献   

17.
我从事市场营销企划的工作到今天已经整整20年了,在这20年里,也服务过差不多两三百家企业,也看过一些企业的整整合合。那么应该讲的就是,早年的中国市场营销,其实是建立在胆子的基础上的,因为古人造词其实是很生动的,胆识胆识,胆子在前识  相似文献   

18.
今年,我有幸和解放军报军事部副主任高艾苏,参加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巡回演讲团,先后到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进行了演讲。之所以说“有幸”,是因为我们报社优秀编辑记者很多,获各种大奖的也不少,他们的经历讲一讲都很感人,我只是报社的一个代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我时,我跟他们说:“请一定拍摄一下我们报社的大门,我只是这座大门里的一名记者。”这一路,压力很大。我和高艾苏是分开的,每个演讲团,只有一名穿军装的。在台下学生眼里,自己代表的不仅是解放…  相似文献   

19.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长篇报告文学《不知天命》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宁 《视听纵横》2008,(5):104-105
韶良又要出书了。记得还在1994年的时候,韶良送过我一本书,书名叫《绝顶的梦》,汇集了他历年所写的报告文学、散文和随笔。那本书很好看,书名富有诗意。我至今还藏着。这次,韶良为他的新作取名《不知天命》,其意蕴耐人寻味,和前一本书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不同,《不知天命》为读者讲了作者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创业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很感人。  相似文献   

20.
辛航 《北京档案》2001,(3):16-18
最近,我有幸采访了前全国政协委员丁国钰老先生.丁老今年已经8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好多.对于几十年前的事,他依然记得很清楚.丁老的经历很丰富,从红军到解放军,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他都亲身经历过.他参加过板门店谈判,当过驻外大使,还当过北京市的市委书记."现在像我这样的老人可不多啊",他微笑着说,"听我的经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就好像听故事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