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为什么藏传佛教称“喇嘛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之广,是人所共知的。在汉族中,一般称僧侣为“和尚”,称年高德尊的僧侣为“长老”;在藏族和蒙古族中,尊称借侣为“喇嘛”。“喇嘛”是藏语的音译,意为“上师”或“上人”。传播于中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的佛教,也就称作“喇嘛教”。  相似文献   

2.
北京名胜古迹考略──北京古塔汪建民,侯伟编者按:在中国早期的文字中,原没有“塔”这个字,塔的建筑是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的。据印度佛教经典上讲: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的遗体被火化后,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破的珠子,称之为舍利子,舍利是梵文的...  相似文献   

3.
印度梵语诗学属于西方诗学体系,是印度佛教化的产物,随着佛教化传入中国,印度梵语诗学对中国人的学观念及其学理论批评特别是中国诗话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研究印度梵语诗学而卓然名家,当今之中国惟有季羡林,金克木,黄宝生等,而全面研究印度梵语诗学之深刻影响中国学理论批评,至今尚未见之,此将印度梵语诗学纳入比较诗学的研究领域,论述印度梵语诗学及其佛教化对中国诗话及其诗学批评的密切关系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塔是从佛教传入后开始建造的。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他死后,教徒把他的骨灰埋葬在一个半园形的坟冢里,坟下面有台基,上面有顶尖。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传入我国。我国的建筑师就在印度墓塔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风格的新建筑——塔,用来供奉“舍利”(就是知名和尚火化后的骨灰)。后来用来  相似文献   

5.
在孙悟空原型诸说中,“外来说”(亦即“印度影响说”)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假说。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已经注意到猴行者与哈奴曼有许多相似之处,还由于《罗摩衍那》中有一位法力广大的“大梵天”,《取经诗话》中也有一位有求必应的“毗沙门大梵天王”,两者虽并非同一回事,但也未必毫无联系——大梵天本是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中介于正邪之间的神祗,在《罗摩衍那》中就扮演了一个反派角色。佛教产生后,大梵天被吸收为佛教护法神,为色界初禅天之王,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在印度佛教中较有影响,但在中国佛教中  相似文献   

6.
论及中国佛教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不涉及到印度佛教与梵剧的影响。毋庸置疑,印度本土是佛教戏剧的策源地,而我国西域与敦煌则是佛教文化的中继站与积淀处。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宗教文化的更迭,于印度本土与我国西域(系指新疆),原形态的佛教已不复存在,仅存的佛教文化集散地大致为太虚先生所言三处,即“现在能代表佛教唯有三处而已。三处之中,二处皆在中国,即本部与西藏,另一处即锡兰。”①三处之“本部”亦包括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之大成的敦煌佛教石窟群。印度华裔学者谭中先生认为中国敦煌石窟群是“大乘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7.
盛敏慧 《九江师专学报》2005,24(1):10-12,36
丁永忠先生在《陶诗佛音辨》中提出陶渊明《闲情赋》之“十愿”是受佛教影响的产物,其证据主要有三点,即“十愿”受佛教“发愿语”影响;“十”具有中国古代未曾有之“园融无尽”的美学含义;“十愿”化为“十悲”是佛教的“下转门语”。本文试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主要是查找和归纳陶渊明之前“十”的用法,对第二点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8.
两个和尚     
从前,在四川省有两个和尚。一个很富,而另一个很穷。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印度求取真经,你去吗?”富和尚说:“你怎么去?印度离这儿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9.
想与做     
从前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很有钱,另一个却很穷。有一天,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很想到印度去拜佛,求取佛经,你看如何?”有钱的和尚说:“路途那么遥远,你要怎么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 佛教与基督教分别为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两大宗教。佛教发端于印土,而传播及中国、日本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佛教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但直至七世纪末经能的佛教中新运动才使佛教真正中国比,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它以后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并渗透  相似文献   

11.
禅宗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就唐代禅宗对近古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之影响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全部习修而得名。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掸宗。“禅”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印度各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习修方式,在佛教中尤具有特殊的意义。禅宗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相标尚,据说这可以上溯到释加牟尼的“拈花示众”。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采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后,从摩诃迦叶起,传释迦牟尼“正法眼藏”,以心传心,传承不断。及至菩提  相似文献   

12.
“古”印度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表述与课本第69页“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表述有出入。“印度”和“古印度”不是同一概念。古印度是历史地理名词,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今尼泊尔)而不是“印度”。张骞通西域前,西域某些国家已经信奉佛教。可见,佛教传入西域是在西汉前期;传入内地是在西汉末年。课本第69页的表述更为严谨。“古”印度$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3.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4.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与代表封建皇权的儒家文化发生冲突,周武帝灭佛标志着印度佛教在皇权面前的失败。佛教却由此获得新生,周武帝灭佛的理论根据“即事而道”促成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却事而真”思想的成熟。周武帝灭佛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占有十分显要的位置,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而精深,渊远又流长。从公元二世纪开窟算起,至明清小规模的开凿与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有延续千余年的发展,这一点是印度佛教石窟望尘莫及的。要深入研究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必要谈谈其源头龟兹石窟艺术。黑格尔认为,“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显然,宗教艺术的产生是出于自身宣传、发展的需要。佛教石窟艺术的产生、出现也更是如此。约在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释达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一世纪,印度阿育”…  相似文献   

16.
敦煌石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其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表现方法之多样、成就之高,无与伦比,人所共知。因为敦煌石窟艺术是以佛教为主干,而佛教又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印度也有闻名于世界的佛教石窟——阿旃陀,所以当人们讨论敦煌艺术时,常常把这两个中心的石窟、壁画、雕塑等拉在一起。例如巴·格雷先生就曾经指出:印度对敦煌的影响,初见于魏代的壁画——突出男性刚健之点是其特有的形象。本·罗澜教授也曾把阿旃陀的艺术,称作是“印度地区性”的艺术。他并且认为这种地区性的艺  相似文献   

17.
王峰 《文教资料》2006,(9):69-70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佛教对儒教的主动靠拢。本文拟以“沙门是否敬王”为引子,以贯休的《行路难》为切入口,具体分析佛教对儒家思想核心——仁义以及伦理思想核心——孝的接纳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和尚恋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禁区.汪曾祺的《受戒》却将宗教与爱情,佛性与人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受戒》消解了佛教作为信仰的严肃性,漠视佛教的清规戒律,张扬人性,倡扬人们充分地享受生活,回到“人间佛教”中,构建了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好世界。这是《受戒》中体现的佛教文化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为主流,儒道佛教精神共同构成的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惠能在禅宗前辈广泛兼容与吸纳中印文化的基础上,率先完成了把印度佛教全面彻底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回顾。论证了惠能创新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介绍了惠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认为惠能创立了平民化的佛教,使社会平等的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惠能创立“和光接物”的理念。为宋明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惠能把印度佛教“出世间道”的思想与中国儒家的入世观念融合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与美学领域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家园。本文还进一步把惠能对佛教文化的创新放到世界范围加以考察,认为惠能在世界宗教史上,首创政教分离的宗教改革,为宗教服务社会开辟了新天地;惠能在世界哲学史上,是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最早的奠基人;惠能在世界文化史上,成功走出了一条自主把外来的异质文化完全彻底本土化,创造出比外来文化原产地更先进的文化,实现文化可持续进步的光辉道路。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教雕刻是以各种“像”为主要载体,不同时期的“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其造像依次经历“无像”,“隐像”及“有像”三个阶段;艺术风格依次经历希腊化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印度佛教雕刻风格的形成受到佛教教义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