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际上“规矩”一词来自于数学。规和矩原来是两种测量工具,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用来测量,画圆和方形的两种工具。“规”就是我们画图用的圆规;“矩”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尺上有刻度。  相似文献   

2.
"西柏坡规矩"是一套系统全面的规矩体系,对于党的革命事业与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西柏坡规矩"的内在价值与党的政治规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充分挖掘"西柏坡规矩"的时代价值,对于贯彻践行党的政治规矩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应践行"西柏坡规矩"的思路方法、标准要求,以充分实现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创新无极限     
创新是一种探索,创新是一种磨练,创新是一种突破。创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标新立异,实现零的突破。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通·申左》中所说:"夫自我作故,无所准绳",即由我创始,不因袭古人;譬如,意大利人古列尔莫·马尔科尼发明了无线电,美国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凡事讲究规矩,无论是"印规"还是"印矩",并非文书条令,而是一种辅助钤印盖章的工具,用以定位时,印章紧贴曲尺形内侧一边钤下,可使钤出之印正确不斜欹。说印矩,必说印。三代之印虽不可考,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是印信大发展的时代。且不说帝王之印如何尊贵,文武百官各有官印在手,发号施令,行使权力。苏秦身配六国相印更是成为  相似文献   

5.
佚名 《小读者》2012,(Z1):43
夏天到了,电风扇、空调齐齐派上用场,我们躲在屋子里享受着沁人的凉爽,多么惬意!现代人就是聪明,发明了这么多有用的高科技,想想古人也怪可怜的,他们的夏天可怎么熬啊!不过古人也有古人的过法,下面就是——炎炎夏日,古人也在用他们独特的办法享受着难得的凉爽呢。我们的祖先除了使用扇子,还不断研究出降温设施。在汉代,能工巧匠已经研制出"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叶轮拨  相似文献   

6.
<正>在语言学层面,"规矩"是个合成词汇,由"规"和"矩"合并而成。中国古代,所谓"规",指校正圆形的用具;所谓"矩",指校正"方形"的工具。因此,就有后来"无规矩不成方圆"的俗语,就有了后来"规矩"一词的比喻义——标准、法度。为了严明党的纪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发文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众所周知,不论党的建设还是具体学科教学,都要有各自的规矩,要在具体实践中遵守规矩。所谓"讲规矩",指遵循一定的标准、法度完成自己所  相似文献   

7.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规之以矩相辅相成.动之以情为感化之途,晓之以理是服人之径,规之以矩乃治班之道,三者统一于班主任创建优秀班集体的实践活动之中,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常常听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难管了。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似乎不听话,就潇洒自如,就是有个性;而听话,就中规中矩,就没有个性。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6~58页“认识圆”。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圆,你已经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生:我知道圆周率是3.1415926。生:我知道圆有半径和直径。生:可以用圆规画圆。师:你们说的的确都和圆有密切的关系。说到画圆的工具圆规,你知道圆规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大屏幕出示:圆规的发明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夏朝,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就有“规、矩”两个字,当时所说的“规”即现在的圆规)  相似文献   

10.
<正>身份证在中国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古人也有类似今天身份证一类的比较完备的身份证明——"照身帖",这也是可考的出现最早的身份证明。"照身帖"的专利要归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的重要内容就是编录户籍,什伍连坐,鼓励告奸,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从质疑开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是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正>要论会玩,古人可一点也不输给我们。在没有手机、电脑和WiFi的年代里,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不少有趣的游戏,文可吟诗作对下棋,武可骑马射箭蹴鞠,就连在天寒地冻的冬日,也有形式丰富的冰上游戏,什么堆雪人、打雪仗那都是最初级的冬季娱乐活动,他们还琢磨出不少更"高级"的冰上运动,什刹海上的冰蹴球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浩瀚五千年文化之中,自古就有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之说。"规矩"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指规和矩两种工具,后来"规"和"矩"合成一个新词"规矩",常用来比喻一定的法则、标准、规范或习惯。"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法则、标准、规范和习惯,否则就不会成功。借着这一俗语,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内容就是有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常规问题。常规教育对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和  相似文献   

1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有了疑问,才会有进一步思考、探索、求证,才会有发明和创造,也才会有今天的发展。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学生有效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教学心得。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有"疑"要"问"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动力,是将学习者引进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考作文的命题总的来说有四种: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所谓"话题作文"就是在命题时,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写作"话题",要求考生按要求作文。它只规  相似文献   

16.
正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很多人有这样的比喻:学生是孙猴子,无法无天。可班主任不是法力无边的如来佛,不会念那道"紧箍咒"。难道学生真的就是那难以管束的"孙悟空"吗?在11年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渐渐地领悟到,班级管理虽不可小觑,但也有规可循。我的体会是,有爱、有法,是搞好班级管理的不二法宝。  相似文献   

17.
在创新发明教育教学中,一般教师采用的是"发明方法"的教育,课后往往学生还是很迷茫,常常为到底要"发明什么"而苦恼。"客观—发明"式的教学引导,树立了中职生的"客观"意识,明白了创新发明就是对"客观"的创新发明,懂得了"发明什么"的问题,懂发明、会发明、有发明成为学生中的风尚。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道出了作文的真谛:写作离不开生活实践和阅读积累。生活是"源",阅读是"流"。开"源"就是要开掘作文的源头,把作文训练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动笔,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它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要使作文的园地"水光潋滟",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入. 一、重视生活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说的就是大量积累素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需要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学生的积累首先要向生活出发学生的生活就是家庭、学校、大自然等.只要引导学生去用心观察、体悟,一缕温暖的阳光、一株待放的花草……都会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乍到凤凰小学,顿感愕然!一为陈旧简陋的教学设施,二为衣衫不整的孩子们。接手五年级(1)班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更是惊讶!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不赖,但绝对是一群没规没矩的"野孩子"!他们连基本的课堂常规、程序都不懂自觉遵守。正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