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水古今民族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水市自古以来是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交结点,因此一直是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从先秦开始就有诸多民族在这里生产生活、繁衍生息.本文对天水市现辖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戎族、秦人、羌族、氏族、汉族、吐蕃族、回族等古今民族逐一论述,对其来源、分布、发展做了比较详尽的考证,兼及其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反映天水市人口民族构成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论长城之地理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防御工程 ,是划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人文界线 ,但它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界线。决定长城位置的诸多环境与生态因子 ,中有气候、气候变迁、地形、水源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等。  相似文献   

3.
伍长、什长源于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变革,步兵在西周以前尚不是主力兵种,春秋时期步兵发展为独立兵种。伍长和什长最早见于战国文献,战国的基层社会实行兵农合一制,伍长、什长兼有军事和民政职能。战国后期,多数诸侯国基层的里中普遍设置伍长、什长。秦统一六国后,将其基层体制推行于全国。秦汉时期里中的伍长和什长是低级里吏,承担着大量行政事务,其行政行为构成地方行政制度重要内容。秦国的伍老是高级里吏,不是指伍长。  相似文献   

4.
城乡冲突主题书写所流露出的那份对乡村对农民的真诚感情,一种接近于宗教般的、让人们在面对苦难和寒冷时不至于被冻死的温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乡冲突主题书写作品已不再是简单的乡思乡愁意义上的作品了,而表现的是一种"大地道德""大地关怀",是在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甚至后工业文明转型时期,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思,写的虽是农业文明,但并非仅仅眷恋农业文明,而是反思城市文明对人类灵魂的污染,考察人性闪亮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墨子作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其学说与儒学并称战国“显学”,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墨子“义”的理论体系涉及到政治、社会、伦理、军事等 ,其理论体系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及现代社会进程中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蒙餐文化是蒙古民族的牧业文明在饮食习惯、饮食传统及礼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也是蒙古人在餐饮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的独特的文明习俗和文化积累。蒙餐文化包括茶文化、白食文化、红食文化、酒文化和餐具文化等,它表现着蒙古民族的文化核心。  相似文献   

7.
希腊城邦制度与古代奥运会的产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生是希腊历史一系列文明演变的结果 ,它在吸纳其他文明的基础上加上自身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所形成的 ,其精髓是民主、平等、平权、法制。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在希腊产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它对现代社会仍有昭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阙地望考     
高阙是战国、秦、汉时期著名的军事要塞,但由于军事形势的变化,汉以后似乎废弃不用,唐人对其地望已不大清楚,出现了一些猜测性的说法。自唐晓峰同志提出高阙在今内蒙古临河县北的狼山口(《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文物》1977年第5期)  相似文献   

9.
范成大最富创作个性与特色的诗是地理诗,其熔地理内容与诗歌形式于一炉、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其地理诗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同时反映了他重视民众力量和民心向背的政治观,也是研究古今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希腊化文明的形成、影响与古代诸文明的交叉渗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诸文明的孤立、封闭、阻隔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相互的碰撞、交叉、渗透则是必然的。同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军事征服或商业冒险常常会加快这一进程。而且在这一进程中,新文明的悄然兴起与前文明的黯然隐退同样不可避免。然而,旧文明不会死去,它的血流仍在新文明中涌动。“希腊化”文明的形成与影响提供了这样的启示与范例  相似文献   

11.
陕鄂边界古长城的建筑时代、历史背景与地理分布长期不明.通过分析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这道古长城的走向、形制和建筑方法作了探讨,断定其营造年代是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同时阐明长城线上诸关隘的具体位置.上述问题的澄清对于研究长城史学和陕西历史军事地理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造于隆庆至万历年间的涞源县明长城对于保卫明代北直隶、拱卫都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涞源县明长城的作用首先凸显在其军事功能上。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包含防御结构与空间布局、侦察预警、军事管理体制、兵役制度、后勤保障与武器装备供应以及增援策应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明长城整体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建置和时间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明代的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调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唐末文人吴融塞北游历之事作出考述,认为他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以后曾有去河东节度使郑从谠的幕府谋职、不久还乡的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燕国在其南部疆域沿南易水修筑了一道长城,史称“燕南长城”,也称“易水长城”。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发现,燕南长城从西至东贯穿今保定市的易县、徐水区,雄安新区的容城县、安新县、雄县和廊坊市的文安县、大城县。燕南长城从初设、修筑到扩建,其军事防御功能与燕下都的确立有着重要关系,也与其南部的中山国、赵国和东南部的齐国密不可分。燕南长城遗存墙体、沿线城址以及遗物特征与风格,反映出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状况、生产力水平和文化风貌。燕南长城已经成为燕文化的特定符号和遗产,也是历史上“燕南赵北”文化交融地带的文化象征。在当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卢见曾被谴戍台与吴敬梓《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乾隆五年夏五月,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负谤获谴戍守军台。时友人高凤翰特绘赠《雅雨山人出塞图》,并有相送者题诗20余首。本文深入探析吴敬梓所题诗《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的结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且针对学术界关于其诗写作时间的不同意见进行考辨,对题诗后事作了必要交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从第四纪以来,陇中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根据古土壤、孢粉、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考察,虽发生过若干变化,但总体上远较目前优越,无论气温、降水还是地带性植被状况都是较为优越的.当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乎其微,这种自然面貌反映了当地原始的自然环境状况.这种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农牧经济的发展,因而,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地原始农牧业也就产生了.至西周春秋时期,伴随秦人的崛起,当地半农半牧的经济开发模式即已形成.  相似文献   

17.
汉长城是中国西北荒漠地区最重要的古代防御系统,其显著特点之一即烽燧林立。在经济水平有限的汉代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旱地区,烽燧的空间选址如何承载并发挥其屯戍功能,对理解过去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为历史地理视角的定性分析,难以揭示其中的量化规律,更无法还原古代地理环境下的空间认知和技术利用水平。以甘肃省玉门市段汉长城为例,引入点模式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定量地对烽燧空间设置的多种假设因子进行敏感性检验,试图揭示烽燧选址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地形、水文、聚落位置等自然与人文环境要素均显著影响了汉长城烽燧的空间布局,且在高程1250~1500、坡度2.5°~8°、坡向南偏东70°~南偏西60°、距最邻近水系0~1535m及以城障遗址为中心的2~20km的区间内具有统计显著性。定量结果分析表明,汉长城沿线烽燧建址在确保前线通视性的同时,保障了与后方城障间军事情报车马传递的成本控制和效用优化;此外考虑了选址处人居环境,多选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绿洲,印证了其屯垦、交通等附属功能,综合体现了汉代地理空间认知和技术利用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张益群  王绍东 《职大学报》2013,(3):95-98,107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直以来由于“小人哉,樊须也”这一句话背负了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罪名.然而一直将自己看做西周礼制的继承人的孔子,不可能轻视西周国民经济的根本之业——农业。就孔子本人来说也不仅参与过农业畜产的工作,而且经营的十分成功。但是孔子一直以来以正名为务,樊迟不顾自身名分,理解错了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反而询问孔子关于农事的问题,孔子自然要对他进行批判,因此说“小人哉,樊须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