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2023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全国两会、杭州亚运会、巴以冲突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从报道表现、业态变迁、专业反思三个维度出发,归纳总结出本年度中国新闻业的主要特征:专业媒体通过重大事件主题报道体现专业权威,还原多维现场呈现专业报道,持续打造矩阵化传播格局;自媒体、机构媒体持续开展多元内容生产实践;专业媒体面临影响力减弱的风险,流量化和戏谑化内容广泛传播,大模型带来虚假新闻可能,这些问题促生了新的隐忧和焦虑。基于上述分析,面向未来的数字新闻业实践和发展,应当持续深化专业价值和专业思维,全面提升专业行动能力与专业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22,(1)
本文以2021年中国新闻业典型案例、重大事件和行业数据为基础,梳理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文章重点聚焦以建党百年为代表的重大主题宣传、以抗击新冠肺炎为代表的公共危机传播、以东京奥运会为代表的全球事件报道等三类重大事件主题报道,从内容、形式、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展现本年度新闻业的报道表现,并立足数字新闻业发展和现代传播体系建构,对2021年中国新闻业的实践特点进行概括。头部中央级媒体持续引领,部分省市媒体加快转型,一批县级融媒体中心迭代升级,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加速推进。未来,在智能传播新技术的驱动和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化的影响下,中国新闻业需要培育出一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更加健全的现代传播体系,强化原创内容生产、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匡恺  刘勇亮 《中国出版》2023,(22):16-21
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平台逐渐走向规范化,形成了“数字媒体集群”,新闻环境也因此从去中心化走向再中心化。在数字媒体集群语境之下,媒体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了更为深度的协作。但数字媒体空间的复杂性也给新闻业带来了众多挑战,虚假信息的传播、公众情绪的极化、新闻生产队伍的缩减,都在影响着新闻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数字媒体集群语境下的新问题,新闻从业者要以新闻为中心,锚定新闻业的回应之道。  相似文献   

4.
方师师 《青年记者》2017,(18):20-21
2016年美国大选时假新闻的广泛传播引发热议,社交媒体平台大规模有组织地编造与传播带有偏向、极端内容的错误信息,混淆了公众对于客观事实的基本理解.①这引发了人们对公众抵抗和遏制假新闻的能力的担忧.2017年3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发布报告《平台新闻:硅谷如何重塑新闻业》,将当前的新闻传播生态变迁概括为“新闻业的第三次浪潮”,其核心特征就是平台公司与新闻机构加速融合.  相似文献   

5.
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目标出发,与舆论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新闻业应被视为建设核心。但目前围绕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阐述较为偏重传播技术和媒体组织,对作为文化实践的新闻则强调不足。本文从侧重研究数字时代多元新闻行动者和行动者关系的“网络化新闻业”理论路径入手,阐释了中国网络化新闻业建设与塑造主流舆论格局之关系,探讨了其为何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众多内容系统建设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国网络化新闻业研究可从“主体类型-关系结构-动态机制”这三个层次递进深入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商业主义的兴起对整个新闻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字时代它逐渐转变成为以流量和点击量为核心的指标化新闻生产逻辑。美国媒体社会学家凯特琳·佩特雷在她的新书《一切适合点击的新闻》中,对传统新闻业和数字媒体在“流量至上”逻辑下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新闻记者在这种特殊的流量驱动逻辑下如何改变了自己新闻生产和内容写作的方式。这意味着新闻业需要重拾公共服务在新闻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2,(4)
数字时代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集中关注数字化所带来的传播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传播关系的不平等,以及对相应的数字神话的解构。数字新闻业依托于整个数字经济和媒介生态,呈现出与数字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复杂互动。基于这一考虑,本文首先采用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三方互动框架分析了欧美社会语境中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的差异化逻辑,以及所型构的虽然一体化但充满矛盾性的新闻体制;随后针对中国的特殊语境,提供了基于统摄性国家概念来进行内部新闻体制调整和重组的数字化分析视野。随后,以数字经济这一新闻业的生态基础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关切为切入口,本文从生产要素的多元配置、生产关系的灵活调整,尤其是数字劳动的压缩、替代与竞争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新闻业的经济动能。最后,从数字平台和数字劳工两个角度,本文提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贡献于数字新闻学研究的两个前沿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8.
胡阳 《东南传播》2021,(2):31-35
媒体平台化是新闻业在平台经济下的新形态。运用数字劳动相关理论对今日头条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媒体平台化趋势下,尽管媒体平台保有新闻业本身的特征,但无可避免地移植了平台的资本积累逻辑,且前者已呈现出被后者裹挟的趋势。具体体现在"注意力众筹"与"新闻众筹"的生产模式中,即新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的"超级全景监狱"式监控与数据利用,运用技术赋权、情感劳动动员、奖励机制鼓励创作等策略进行数字劳动动员,从而实现对低偿劳动的普通用户们隐蔽的剩余价值剥削。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进行批判,意在呼吁社会保有对新事物的谨慎态度,促进平台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虞鑫  尹俊雲 《青年记者》2023,(23):13-15+22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平台和聚合性新闻平台崛起,传统新闻业面临垄断失效问题,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泛滥,事实核查新闻应运而生,成为全球新闻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回顾了事实核查新闻的发展历程,指出事实核查新闻面临的困境和悖论,“后真相”语境下,其阻止虚假信息传播的效果受到挑战。通过拆解“前真相”时代的迷思,发现事实核查新闻的困境实际上是社会整合问题。通过对比中外事实核查,着重在中国语境下考察了事实核查作为一种“工具箱”的角色,呼吁事实核查新闻讨论中关注媒介体制、社会阶层等关键因素,以及认识真实的生产与传播受到政治经济力量的支配。  相似文献   

10.
王敏 《现代传播》2023,(12):10-19
尽管同样遭受全球化和互联网冲击,中国并没有出现西方地方新闻业衰落而导致的“新闻荒漠”,反而构建起了空前繁荣的地方性新闻渠道。但一个悖论现象是,许多地方媒体不同程度选择了“去地方化”的内容生产策略,形成追逐全国范围内热点新闻事件的“远程报道”常规,以及高度同质化的发展路径。省级媒体客户端“S新闻”作为田野个案,聚焦于“去地方化”如何成为都市类媒体融合转型的一种合法性机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本立足于地方的新闻生产路径。随着融合的“进阶”,地方媒体新闻生产陷入“漂浮的地方性”与“脆弱的全国性”的双重困境,使得“再地方化”成为媒体重构合法性身份和专业价值规范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传播平台演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三十年间从Web1.0-Web2.0-Web3.0各阶段的变迁特征及其难题与困境,并探讨了不同阶段新闻传播实践及其理论焦点转移。中国传播平台经历了“门户网站-社会化媒体-数智基础设施”的形态变迁,以及“内容聚合-关系连接-服务集成”的属性转化。新闻传播理论也进行了“数字化新闻-用户导向-媒介化基础设施”的转向。为纾解各阶段积累的问题,需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化的互联网建设,筑牢发展根基,形成良序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1):4-11
本文聚焦2020年"新冠疫情"这一重大事件,以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从新闻行动者、新闻内容、分发渠道、用户四个方面分析本年度中国新闻业呈现的主要特点,并预测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本年度中央主流报刊印数增加,地方都市报规模进一步压缩,布局短视频客户端成亮点;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多形态的视觉化特征;传播渠道上,我国媒体融合已逐步深化到融媒智媒共存的发展阶段,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疫情期间作用凸显。媒体通过平台化和智能化发展不断拓宽传播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向多层次的现代传播体系迈进;新闻受众方面,疫情期间电视新闻收视率有较大幅度提升,短视频用户表达出显著的爱国主义情感,网民积极参与网络公益和提供社会支持,"网络用户"加速向"移动生活用户"方向发展。总体上,场景化传播中的视觉化呈现是2020年中国新闻业内容和传播的典型特征。展望2021年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新基建"的开展,智能基础的技术采纳和传播应用会更加普遍,内容视觉形态实践将成为常态,音频内容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网民信息消费行为嵌入日常生活的程度将不断加深。此外,互联网平台的国家治理力度会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13.
张寅 《新闻记者》2023,(3):14-22
数字化的受众分析技术为传统新闻机构的新闻生产活动形塑了“点击文化”,重塑了新闻机构的运作方式,点击量成为新闻从业者的追求。研究从本土社会学的文化视角出发,审视点击量与新闻业的关系,并用新闻民族志的质化研究方法汲取经验材料。研究发现,传统新闻机构不仅通过虚构自家平台的点击量、“改造”式地解读点击量来维护其原有的面子,还获得了一种数字政绩,但从媒体数字变革的角度而言,这些方法只是“饮鸩止渴”。研究的理论增量在于,对中国本土社会运作极为重要的面子在与新型媒介技术发生碰撞时,新闻室会在面子这一本土文化的作用下处理技术与新闻业的关系,并在地化地“改造”新技术所带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专业主义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创造的共同财富.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本文以“袁厉害事件”为背景,选取《人物》杂志和新华社为代表,对其在此事件中的报道进行分析。透过此次事件.来了解当前中国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形态.以期中国新闻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5.
常江  王雅韵 《新闻大学》2023,(1):16-27+118-119
文章从主流新闻认识论中“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的关系出发,探讨“故事化”作为一种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在新闻业的演进中扮演的角色。文章认为,新闻的故事化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讲故事是信息和价值传递的一般性实践;新闻生产的基本目标是与受众(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新闻业应当致力于形成一种介入性的专业文化。通过对“新新闻主义”与“非虚构”潮流的回顾,文章进一步阐述故事化在其作为另类新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新闻业应对行业危机的变革性力量的历史逻辑,进而提出数字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故事化将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主流媒体在智能传播实践过程中逐步树立了数据支持、用户优先和交互思维以指导建设性和实验性的公共新闻生产,为融媒报道充分注入主流价值底色。重大媒介事件通常具有周期性特征,主流媒体通过提早进行布局策划延长议程设置周期,引入数字技术扩大了仪式传播时空、庆典氛围广泛触达用户,多元传播主体进行跨界联动生产、实现多渠道多平台分发,全面提升传播效力,借助人—媒—机的深度连接、协同生产和融合共生,多方共同绘制智媒传播新图景。  相似文献   

17.
从“守卫”新闻传播的内容之门,到“守卫”平台治理的社会之门,“守门人”概念的范式转变反映了技术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延续了人类文明内在一致的时代精神,也代表着整个数字时代人类社会传播与治理的范式转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跨学科比较研究,对“守门人”概念进行溯源,梳理其内涵与范式转变历程。经由新闻传播领域“守门人”到互联网平台“守门人”,剖析其中的变与不变,对数字时代变革的本质与当今人类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展开辨析。从新闻传播的“守门人”到平台的“守门人”,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角色和作用的范式转变。在以数据为核心的新的人类传播行为主导下,传播学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需要被重构,以实现传播学真正的范式转变。“守门人”概念的转变为传播学的转向和重构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提出了重要警示。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的互联网新闻业涉及更多元的参与主体,新闻实践呈现日益显著的关系之维。新闻业多重关系的互构是新闻主体发挥能动性的结果,而作为情感产生基础、连接中介的新闻客体亦是其中的重要纽带。基于此,本文从物质性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新闻客体在“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新闻硬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提供情感塑造、体验的空间场所,助推生产创新;新闻软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借助内容创新实现情感的传递提供物质基础;软硬客体的交织使产品创新得以实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新闻意外客体影响不同主体间的情感连接程度。借助新闻客体,传统主流媒体实现了主题报道的创新,提高了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田浩 《中国编辑》2024,(4):43-49
以介入性为特征的新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兴起,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视角、历时视角与规范视角来考察不同社会中介入性新闻的实践模式及其文化特征。比较视角下,“群众路线”等中国特色话语有益于介入性新闻文化话语体系的搭建;历时视角下,全球新闻业在不同阶段都呈现出积极介入社会的实践要求;规范视角下,数字新闻业主张将社会问题化约为行业问题来应对由信息生态转型所引发的一系列观念冲突。研究者应当以人本主义为价值锚点,挖掘数字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的亲密关系,并积极探索“介入性”之于数字新闻学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20.
王刚 《新闻传播》2023,(7):49-51
互联网解构传统新闻业的表现之一是新闻从生产到传播的闭环断裂。具体而言,尽管以媒体精英为主力的内容生产上游依然有其天然优势,但作为渠道的下游已被打散。为将生产上游和传播下游重新接驳在一起,借助第三方新媒体端口,增添新闻分销渠道,即“借船出海”,成为传统媒体破局的有效方案。本文以东北网在几个重大主题报道上运用项目制、矩阵传播、话题引领、媒体行,以及构建多语种传播矩阵,面向世界传播龙江声音等多种传播形式为例,探讨如何在全媒体报道中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及最大化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