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语法知识应用1.理解和使用实词、虚词教学词类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类词的特点,以便准确使用。(1)确切理解、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对表达语义至关重要。这几类词,使用频率高,要注意理解运用。下面例①,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下雨的情景,如果抓住了画横线的名词或短语、加点的动词(有的带状语),就把握了雨状。又如,例②中的动词、例③中的形容词都用得确切,分别同宾语、主语搭配得当,阅读时要细细品味,领会语义。①风带着雨星……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  相似文献   

2.
5.词性测量     
5.词性测量胡新国(新余市一小)[活动要求]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组词、造句的能力,为今后学习语法知识打下基础。[活动准备]1.制作词性测量卡:名词测量卡、动词测量卡、形容词测量卡各四张。如图示2.小黑板四块,每块小黑板书写名词、动词、形容词共十...  相似文献   

3.
汉魏以后的汉语,新词数量增加很大,其中出现了通过比喻手段使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成新的双音词,并被广泛运用。这些词主要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这类动词的结构特点是“名词语素+动词(名词)语素”;名词的结构特点是,结构中前后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一是定中关系,二是并列关系;形容词的结构特点是“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  相似文献   

4.
胡吉成 《当代电大》2001,(4):38-39,41
第四章 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核心。学习语法,一方面应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一方面应具备分析、辨别能力。具备分析能力,就是要求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语言结构,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认识语言的特点。具备辨别能力,一是能分别语言事实的异同;二是能辨别正误,正确使用语言。1 语法概说 本节要求认识理解什么是语法,初步认识语法在语言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语法规律的概括性、稳定性特点。2 词的分类(上) 1)词类划分标准 词类划分标准是词的结构功能,即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根据词的语法功能,首先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七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要求能结合具体的词语进行词类划分。 2)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属于开放类词语,数量多,功能多,用法活,比较复杂。这三类词是词类划分的学习重点,掌握了这三类词的划分,实际上就掌握了大部分词语的划分问题,因此学习时应注意把有关问题弄清楚。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材语法知识词性辨析,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实词类);副词、介词、助词、连词、叹词、拟声词(虚词类)等12种词的分类,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划出词的意义单位,辨别词的性质。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实际当中运用最广,学生对动词和形容词往往掌握不好,容易混淆。怎样能准确区分动词和形容词呢?教学中发现动词和形容词有如下几点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全面分析句式“NP+VP+AP”(NP为名词或名词短语,VP为动词或动词短语,AP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中“VP”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这门课程中,语法学习是一个难点。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学习汉语的经验主要谈一谈现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划分的标准及其运用,以供考生参考。划分词类仅从意义上分辨是远远不够的,通常大多数人认为它们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和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能力上来判断分析。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亦是如此。这三种词的划分看似简单,因为它们都是实词,并且有实在意义。但实际上也有许多词看似名词又好像是动词,很难判断到底要把它们归在哪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类,因此掌握这…  相似文献   

8.
名词的活用     
李澍杨 《辅导员》2010,(2):56-58
所谓词类活用,即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的活用,就是说,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词性,本来经常用做甲类词的,临时移而用做乙类词,在句子中暂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词的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 ,因此 ,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加以鉴别。其鉴别的方法 ,主要是看一个词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 ,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与它相结合 ,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以及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总之它们都是活用为动词 ,都可以从它们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略作说明。一、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饰关系 ,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两个名词连用 ,有时是并…  相似文献   

10.
动名兼类或形名兼类应当是某些动词或形容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失去了动词或形容词的某些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名词的某些语法功能.一般语法著作或语法教材只是列举某类词的典型功能,同时又很少指明某项功能是某类词所独有,这就会使兼类词的判断存在一定困难.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确定词类,划定动形与名兼类应该找出一条或几条析取性的标准,但只要确定了一条,就有与跟这一条标准接近的其他标准,这样推而广之,大多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看作兼属名词,如此一来,动形与名兼类的数量就相当大了.动词、形容词到动名词、形名词再到名词的过渡应当是一个连续状态,如果真要做切分,实际上是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1.
对英语搭配的习得和积累是英语学习者向高级水平进阶的重要途径。搭配与自由组合及成语的区别主要在于词与词之间在形式和意义方面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按照性质,搭配可分为语法搭配和词汇搭配两类。语法搭配又可据其中心词不同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限定词四类;词汇搭配可据组合关系不同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名词+名词”、“名词+动词”、“名词+of+名词”、“动词+副词”、“副词+形容词”六类。不同习得阶段,搭配习得的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为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文言文备考中必须把握又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等七种。  相似文献   

13.
中学文言教学不能忽视语言的时代性,在活用问题上应注意:古汉语中有些词最初是动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名词(鼓)或名词性语素(质);有些词最初不是形容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形容词(坏)或形容词语素(易);现代汉语介词一般由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变而来(把);现代汉语的一些副词由古汉语中的动词演变而来(已),有些数词量词来源于古汉语中的动词(半、步);读破(乘chénɡ;shènɡ)。  相似文献   

14.
[下文中的(一·1)表示出自第一册第一课后。]语法类1.(一·1)识偏旁辨字。通过例“礻和衤”,教给学生如何掌握偏旁的形体及表示的含义。2.(一·6)莫泊桑例。准确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3.(一·10)释“枣”字。教给运用工具书的方法。4.(二·10)司马迁:“助皇后悲”。通过“助”字例,说明用词生动性、典型性。5.(五·11)释“咸亨”意思。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叫“咸亨”酒店。基础知识类6.(一·9)画景:紫红色的雾。用绘画例说明用好形容词,也要仔细观察,掌握特征。7.(一·13)词牌知识。回…  相似文献   

15.
短语,是中学汉语知识新教学体系所采用的一个新渺念。它相当于过去所说的词组。因为到短语这一级,汉语的各种组合方式,组合手段和组合关系几乎都具备了,所以怎样分析短语是汉语知识教学中的一个最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感到分两个步骤分析短语,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第一步,找出短语的中心词。这是从短语的性质和作用来进行分析,中心词是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短语分别是名词短语、动词短词、形容词短  相似文献   

16.
茶陵方言中的“叽”尾词极为丰富,属于词干加词后缀构成的一类新词,分别可作为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具有成词及修饰等语法作用和附加性的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区别词和量词是汉语语法界研究较晚且争议颇多的两类词.区别词与形容词、名词之分,量词(尤其是借用名词的和借用动词的量词)与名词和动词之别,经常是学习者有困难的地方,也是研究者存在歧义之处.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阐释这两类词产生的根源,揭示区别词和量词的流变本质,以澄清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何明 《广东教育》2011,(11):45-48
根据广东高考完形填空题的特点,不考虚词(代词、冠词、介词和关联词)、不考语法、不考固定搭配(指只需记住固定搭配无需理解篇章意义即可选出答案的题)、不考同义词辨析,只考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词),且重点考查考生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对上下文词汇衔接关系的把握,特别是跨越句子之间的语义关联或衔接,即语义的连贯。  相似文献   

19.
形容词的活用,一般是指形容词起动词和名词的语法作用。这种活用现象是有规律可寻的。形容词的活用,一般是指形容词起动词和名词的语法作用。这种活用现象是有规律可寻的.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  相似文献   

20.
浅谈语法隐喻及其实际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振彬 《培训与研究》2005,22(5):99-101
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1985)指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语法隐喻方式有助于意义的有效识解,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它增强了语篇的语义联系和关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