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情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在原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译文读者之间形成了象似性的美感流动。译者推己入文,文我合一,将移情审美投射于译文,激发读者的美感享受。这对翻译中象似性移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译文表达如情感丰沛必可赶超原文。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移情说对广告翻译中审美再现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广告翻译审美再现的三大策略:使用诗化语言、营造感人意境、巧用互文手法。广告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并选用恰当的手法再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内蕴,使译文起到预期的移情作用,实现移情促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象似性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译者从"现实、认知、语言"的根源挖掘原文的内涵,选取地道的译文表达法,提升译文的水准.翻译教学以象似性为切入点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因而翻译教学模式构建应遵循象似性认知规律,树立象似性翻译意识,追寻象似性认知解释,设立象似性翻译标准,从而真正实现翻译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就是要移情。就小说翻译而言,译者既要移情于原文的对话、原文的人物描写、原文的修辞艺术、原文的情境、原文通篇的文体风格、原文叙事的视角,又要移情于译文语言的铺陈习惯和文本规约。结合鲁迅短篇小说《一件小事》一个片段的两个英译文,本文深入分析了两位译者在各自译文中移情的情况,同时还以翻译大家之翻译经验及其有关翻译的论述,进一步论证了移情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6.
译者即交际者——读哈提姆与梅森《字幕翻译中的礼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提姆和梅森认为译者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者,《字幕翻译中的礼貌》一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得出:法国影片《冬日之心》的英文译者,没有将原文本中蕴含的礼貌传递到译文之中,交际者的身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7.
"移情(empathy)"是德国美学家费舍尔提出的美学心理机制。移情论是对审美思维运作规律的心理学阐释。广告翻译过程包含译者对原文,受众对目标语的审美。译者的情感投入和对作者和原广告的移情是高质量译文的保障。此外,受众依靠译文来获取信息和理解,因而受众对译文的移情对广告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在广告翻译中,译者要充分利用移情效应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目的,在译文中"再现"原广告的意境美,音韵美,创新美,形式美。人文关怀,使译文符合受众的精神需求;同时,译者要利用文化移情和互文手法实现原广告审美价值的"再现"。  相似文献   

8.
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 ,要处理好与原文作者、原文及译文读者等几个方面的关系。译者首先要了解原文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及其写作风格 ,这样才能有助于正确解读原文。译者在翻译原文时 ,必须注意译文和原文在字词、句子结构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对等现象 ,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行文传达原文的意义。另一方面 ,译者在翻译时要尽最大可能地忠实传达原文风格 ,压抑乃至隐藏自己的个人风格。在处理和译文读者的关系时 ,要充分考虑读者群的接受能力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和文化背景 ,及由此形成的读者的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象似性理论仔细分析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丽克的诗集《乡村生活》的翻译,发现译文运用了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这三类象似性理论。译者将象似性理论运用到翻译中,能够更好地开展翻译工作,促进翻译发展,以便更好地将优秀文化引进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Gutt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Howard Goldblatt《酒国》英译本为例,对其英译本中的成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译者应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较为准确地把握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对译文的期盼,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翻译汉语成语,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