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当前,内蒙古各个地区都在探寻本地区的特色,发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塑造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品牌,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文化建设。根据我对“西口文化”的粗浅认识,对“西口文化”的特点谈几点浅见。首先“,西口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性特征。我们现在所谈的“西口文化”,是指自清朝以来经康熙年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旅蒙商贸易和清朝后期数次“开放蒙禁”、鼓励垦植,导致大量内地商人、农民(以山西、陕西地区为主)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通过“走西口”形成草原文化与晋、陕文化的广泛交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西口文化”的地…  相似文献   

2.
(一)西口文化,是一支地域性的文化。西口,系指山西长城诸口,长城里为口里,长城外为口外,西口外即内蒙古。西口以区别北口,北口外是关外,也称关东。山东、河北人走关东称闯关东。山西、陕西人走口外,称走西口。口里是农耕文化,口外是草原文化。今天站在长城关隘,雄关大口之上,依然能看出这两种文化的遗存。西口外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直到明晚期阿拉坦汗与明庭互市和城市开发,逐有口里汉人向口外走来,大批晋陕汉人走西口是在清康熙时。当时地方官员反映山西保德、河曲,陕西神木、府谷、榆林等地“延边州县,土地瘠薄,…  相似文献   

3.
对于清代的西口,目前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先后指杀虎口(今山西朔州右玉县)和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但对于走西口却有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走西口是指长城以内的山西、陕西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内地人民通过西口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垦荒、经商的活动;另一种认为是内地人民经过西口到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西部谋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走西口主要涉及内蒙古西部地区,即当时的土默特旗(包括今天的呼、包二市、土左、土右两旗、托县等地)、伊克昭盟(辖镜范围大体相当于今鄂尔多斯市全部及巴彦淖尔盟南部县市如临河、五原、磴口的全部,…  相似文献   

4.
乾隆中期清朝统一新疆后,组织大批军民移居新疆,龙王庙信仰亦随之从中国农耕的核心地带传入并扎根天山南北绿洲农耕区域。为适应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龙王庙亦由中原"求雨"功能演进为新疆地区的"求水""分水"功能,在新疆灌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仿效内地习俗"在边徼遐荒之地新疆大建龙王庙,是内地移民文化惯性的体现,加强了新疆地区的中原文化认同,同时也反映出清政府在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下对边疆社会治理的深层次考量。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西口是指杀虎口(遗址在今山西朔州右玉县),后改移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与之相对的东口为张家口。走西口就是晋西北、雁北、陕北以及鲁、豫地区的贫苦农民到归化城以西的地区谋生的移民运动。它涉及的活动范围很广,但主要在内蒙古西部。走西口又称"走口外"、  相似文献   

6.
被九曲黄河怀抱的鄂尔多斯,是我国古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众多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华夏民族在此栖息繁衍,他们互相交流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融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为一体的鄂尔多斯文化。  相似文献   

7.
西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走西口”人与蒙古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亦是西口地域5000年历史文化的延续。西口文化的内涵西口是一地理方位,明末清初西口指杀虎口,思想家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就曾写诗《自大同至西口二首》。康熙亲征噶尔丹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商贾骈集,西口即指归化城,商号印章皆刻有“西口归化城”。俗语:“东口到西口,喇嘛庙至包头。”指的就是从张家口到归化城,多伦至包头,当时长城以北的四大商业城市。西口通常指的是归化城以西,亦称口外,即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文化是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不仅是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并同时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鄂尔多斯文化以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流融汇的特有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眩目的宝石,享誉海内外。同时,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代表创造的草原文化,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  相似文献   

9.
(一)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早已熟稔于人们的心脑,而"草原文化",还待深入的开掘和研究。奎曾的论述或可作为一家之言:"当我们阐述草原文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  相似文献   

10.
漫话二人台     
(一)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的剧种,是我国众多剧种中的小花。大约起源于十九世纪晚期,后来逐渐流行于鄂尔多斯及其周围地区,成了蒙、晋、陕、冀接壤的广大区域的小戏种。因为出场表演的主要是男女两个角色,且女角又多是男扮女装,道具简单,文场多是四胡、扬琴、笛子,后来又增加三弦等,就这种表演形式,人们顺口就叫成二人台,口碑相传,于是就传为二人台了。或许是二人台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大型演出的规模,称不上是梆子戏,所以至今人们只是称它是内蒙古二人台。就我所知,二人台在鄂尔多斯地区是很流行的,尤以《走西口》脍炙人口,打动着无数人的…  相似文献   

11.
任崇岳 《寻根》2007,(3):4-9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中原的汉人迥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元世祖忽必烈为代表的新兴蒙古族贵族,以儒学治国,成就了一代伟业。游牧文明特色的草原文化,随着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融入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宗世昊 《寻根》2021,(2):4-8
酒文化在陆上丝绸之路大致按照向南和向西两条路径传播,在酒文化传播的诸多构成要素中,尤以酒与酒具的交流呈现出中原与外域、边塞与内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构成了唐宋丝绸之路酒文化的基础。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果酒西传"唐宋时期酒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唐国史补》的说法,各个地区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酒:"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  相似文献   

14.
宁夏僻处西睡、北接大漠,历来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其古文化面貌充满神秘色彩,青铜时代的社会状况更是扑朔迷离。八十年代以来,通过宁夏文博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已初步揭去青铜时代宁夏地区的神秘面纱。现在看来,宁夏所见到的最早的青铜器属于商代,有确切出土地点的却是西周。宁夏出土的这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容器,造型风格与中原和关中的器物如出一辙,显然这些器物都是来自内地,而当时本地区的青铜制造业尚未形成。宁夏青铜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当在东周时期,衰亡在汉代,起始和结束年代都远远晚于中原和关中。近年来,在宁…  相似文献   

15.
艺海流金——草原文化之旅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于7月28日至29日在鄂尔多斯进行。艺海流金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是文化部着力打造的对港澳文化交流重点品牌项目,主要为内地与港澳地区之间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内地文化界与香港、澳门文化界的交流,密切三地文化界的联系,加深相互间  相似文献   

16.
石峁遗存主体属于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其文化植根于中原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又深受中原乃至于东方地区的影响,并与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联系。石峁类型应当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邦国文明阶段,属于中华文明主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明特征和东方沿海、长江流域有一定区别,属于"北方模式"范畴。包括石峁类型在内的老虎山文化人群在龙山后期强势南进,造成晋南地区发达的陶寺文化的衰亡,以及中原文化格局的重组,对早期中国向成熟的王国文明的迈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古代鄂尔多斯作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历来是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也是中原王朝防御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地,故而在鄂尔多斯分布着几个时代的长城也就不足为奇了。鄂尔多斯境内的战国秦昭王长城、秦始皇长城、明长城已经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已为专家公认;然而隋长城的存在与否一直未有定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其中全国长城专家——景爱先生和鄂尔多斯著名学者——梁冰先生就认为隋长城在鄂尔多斯市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白翠琴 《寻根》2007,(4):102-109
蒙古国时期,蒙古大汗和后妃等大多住在草原地区,只在出征作战时才涉足农耕地区。窝阔台即位后,建哈剌和林城为都城,蒙古大汗及王公贵族仍常居耳朵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捷足先登且兴旺发达;建基于内陆型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五伦”观念乃是其赖以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了其最为根本的伦理精神属性。尽管这种伦理意识曾遭致从古代先哲到近、现代思想家从未间断过的质疑和抨击,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它依然是人们在应对实际生活时所可能采取的最好的伦理安排和道德选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原人民应当结合现代化的要求,对这份精神遗产加以改造,使之能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活中的有益思想成分,在塑造中原新文明中继续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蒙古古代,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