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苏州糕团民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民俗文化主要包括顺应自然的和谐观念、苏式点心的传统韵味、细腻重礼的文化心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等方面。文化是民俗活动之根,苏州糕团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文化优先,在深入挖掘和整理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利用,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北部部分县市的方言词“糕“,以及由糕构成的词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吃糕“这种生活现象中的饮食文化,涵盖着深刻的民俗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是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集居的民众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饮食文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包括饮与食两个方面,饮,指饮茶、饮酒;食者,吃也。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所饮所食者,乃天地间可饮可食之万物。其范围之广,方法之精,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中国人在饮与食时,既追求物质的享受,又强调精神的修养,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夏丐等先生直谓“中国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谈吃》)。中国的“善吃”,表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领域。在物质方面,无论所饮之茶、酒,还是所食之物,对于中国人来说,决不仅仅是维持…  相似文献   

5.
“精神家园”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概念,但又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感受息息相关。我们所栖居的家园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精神的。物质的家园是由砖块、水泥砌成的物质空间,并充实以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其基本功能是庇护我们的身躯;而精神的家园是由文字或文化搭成的精神空间,并充实以民族独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其基本功能是安顿我们的心灵。物质家园必不可少,但精神家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李茂山 《宁夏教育》2006,(10):18-19
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民族,便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学校,也很难自立于发展中的社会。我们理解:校园文化即是发生在学校中的精神文化现象。这种“精神文化”关系到学校的过去的历史,今天的存在,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这种特有的精神现象狭义的理解为学校文化的一般存在形式。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核心是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学校的校容校貌、标示性的校园建筑、以及自然风光和优雅的人文环境是能见得到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因此,学校建…  相似文献   

7.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8.
重阳诗意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是阳月阳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每到此日,人们都要出游登高、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山川间处处呈现出一派节日气象。  相似文献   

9.
潮州竹枝词承载和传播着潮州民众创造和积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记述潮州历代名贤名迹、物产商贸饮食、节庆信仰礼俗、府城风貌市俗等文化象事,再现了潮州特别是清代潮州作为府城的民俗文化,具有引导行为规范、优塑文化人格、整合凝聚文化心理的民俗作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非遗活态文化传承路径的启示和对外宣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是“自强自立”。这一精神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十分明显,下层民众对“自强自立”的认同也很直截,民族资产阶级对“自强自立”也有深刻理解。形成近代中国“自强自立”民族精神的原因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人除了意识自我这个主人格之外,还有不同的次级人格与主人格并存着,它们各自有一定的自主性。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他对心灵发展的定义是,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个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人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生命的后半段,主要的任务是自性化。而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12.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在描述古典感伤凄美爱情的背后,传达的其实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乡愁。这既是台湾文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和认同,也是现代人处于物质/精神冲突中矛盾心境的一种精神突围和归隐。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呈现的是台湾新生代所承传的永远无法断裂的古典与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的合法性指邓小平理论为中国人民自觉认同,内化为中国人民的信仰、理想。其合法性源自于邓小平理论价值取向的正确性;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决定了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社会心理的一致性;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和中国共产党对邓小平理论社会化的推动,是邓小平理论合法性的法理基础;邓小平理论的合法性还来自邓小平人格的超凡魅力和他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地方性知识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性知识是与普适性知识相对应的一个学术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如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种族的等)中生成并在该情境中得到确认、理解和保护的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具有地域性、整体性、授权性、实用性等特点。地方性知识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并不断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具有育人、文化保护、生态保护、医学、环境与资源管理、农业研究、调解民间纠纷等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的道德教育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精神家园的营造、人文精神的弘扬、心理素质的健全等已是关系到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突出问题.道德教育不能再停留在只注重外在功能的层次,如果缺少对人的精神关怀、缺少一种"真诚的道德权威",它只能是内容高尚的形式教育.因此,需要从人的精神维度重思道德教育,以精神造就品质,进行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世居祖国西南边陲的彝族是喜竹爱竹、崇竹敬竹的一个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竹文化,并且彝族竹文化渗透于彝族整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且既有惟妙惟肖的竹生彝人的神话传说,也有顶礼膜拜的竹图腾、竹祖灵及务必恪守的竹禁忌之风,还有应有尽有的竹制法器之习.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多层次的质的结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也是如此,从表面来看,民族美术在其成长的历程中总有些东西不断消失或新生,而另一些东西又总是长久地留存着,并展示着民族的魅力.中国民间美术的长久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它植根于民族化心理的深层结构,具有民族的共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阅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文学阅读这种现象是由文学阅读的时代性所决定的。文学阅读的时代性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内容的时代性;读者思想意识的时代性;文学审美风尚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作为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必然要受到时代风貌、文化环境、民族心理、地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20.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信仰崇拜的古老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们创造的艺术形象。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5000多年来,始终是一颗璀璨明珠。其新的精神内涵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社会主义时代开辟了龙文化空前发展繁荣的新纪元。它始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民族文化、人民文化、大众文化;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向世界。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它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