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篇好文章,其感人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弦外之音”——“无字句处有华意”。因此,教学生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教“有字”,更重要的是教“无字”。通过点拨,使学生“有中见无”;再通过激励,使学生“无中见有”,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简处求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不在表面,而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篇好文章,其感人处,往往不在字面功夫,而在弦外之音———“无字句处有华章”。因此,教学生读书不能仅停留于教“有字”,而更要善于教“无字”。通过点拨,使学生运有见无,再通过激励,使学生通无化有,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简处求丰的教学效果。1郾教学生从正面读出反面或侧面。正与反(侧)本是对立统一体,经过文学手法的处理变得有藏有露。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学会用矛盾律读出矛盾的另一面来。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不必在理解“纹丝不动”等词语上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3.
近日,国家课改专家、华东师大教授郭元祥呼吁,老师在课堂上要教好“无字书”,课堂上有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课本”.另一本是“无字书”.也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力。据研究结果表明.老师的微笑、眼神、声音、服饰等将决定学生40%的学习成绩。老师在课堂上.能否常常微笑、声音动听、眼神生动,  相似文献   

4.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两处有意蕴的“点睛”之笔,这往往是理解和领会全文的关键,人们常称之为“文眼”。笔者认为,课也应该有“课眼”。一堂课,如果没有“课眼”,就如同一幅肖像画没有画上眼睛,顿然没有了灵性。 一、“课眼”是学生学习的疑点,却往往是教者的盲点 常听到一些课,从环节上分析,可谓中规中矩,但总给人一种  相似文献   

5.
老师的微笑、眼神、声音、服饰等将决定学生40%的学习成绩。日前,国家课改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呼吁,教师在课堂上要教好一本“无字书”。郭教授曾做过一项研究,教师的仪表、声音、语言等外在因素将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即便是保守估计,这种影响力也不会低于40%。郭教授认为,课堂上有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课本”,另一本“无字书”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力。老师在课堂上能否常常微笑、声音动听、眼神生动,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否使学生愉悦并对课堂充满兴趣,这些都是“无字书”的内容。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无字书…  相似文献   

6.
文字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但有时为了表达特殊的意义而故意无字(或代、或缺、或漏),用得好往往能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下面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有几处涉及到“今”字:“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对于这几个“今”字,人们在理解上向来有分歧,而课本上的注释却未作明确解释。所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径取“今”的本义:“现在”。这样解释,从行文看似乎并无不顺,但却经不住仔细推敲。“现在”是此刻、目前之意。如果把上引几处的“今”字译为“现在”,则就肯定了说的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事,但《庄暴见孟子》是孟子通过设喻的方法,从“齐王好乐”这个基点出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  相似文献   

8.
要读书,先识字。这是学习的客观规律,不论学中文或英文都是如此。然而,只识字,却不一定会读书,因为单独的词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完整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如单学中文的一个“利”字,实在难教,要让学生们懂得这个字的全部意义,就只有把它和其他的字连在一起——如“顺利”、“锐利”、“利益”、“利索”等等,使之成为有意义的语词,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又如英文中的consist,单独这个词无法可用,必须学会用consist of或者consist in才能发挥其功用,才能把它变成有意义的语词。  相似文献   

9.
一次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时,有学生问“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字到底当作何解。笔者这才发现,这个“处”字不太好训释。  相似文献   

10.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把自己用卡纸做的一只蝈蝈送给了朗读最好的那位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读得好老师教你画蝈蝈,你就可以自己画一只绿色的蝈蝈了。”我本以为这样课堂气氛会比刚才更热烈,却没想到无一人举手。可能是因为怕我下不了台,过了一会儿才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课后我百思不得其解:画蝈蝈总比拿一只现成的有意义吧,学生为什么不感兴趣呢?一位听课的教师说:“画、做多麻烦,拿只现成的多好。这年头,哪个孩子还乐意自己做。”  相似文献   

11.
近日,国家课改专家、华东师大教授郭元祥呼吁,老师在课堂上要教好"无字书".课堂上有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课本",另一本是"无字书",也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力.据研究结果表明,老师的微笑、眼神、声音、服饰等将决定学生40%的学习成绩.老师在课堂上,能否常常微笑、声音动听、眼神生动,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否使学生愉悦并对课堂充满兴趣,这些都是"无字书"的内容.能否教好"无字书",将对学生的性格、某些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在,开教研会时兴“借班上课”。所谓“借班上课”就是教者讲课不用自己的学生,而是借用会议所在地的学生。这样做好处有三:一是方便,二是真实,三是能看出教者水平。然而,有的教者为了使公开课“成功”,以熟悉学生为名,从中做手脚,那就是事先让学生把教材读得滚瓜烂熟,将每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甚至先提问谁、后提问谁也做好了安排。经过这样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当然一帆风)烦。如此自欺欺人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我们说,课堂教学是一种精细的科学、技巧和艺术。通过教师引导、疏通、‘点拨,让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13.
一位教育专家在比较中美两国的小学生绘画课后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中国的绘画课一般是学生照着教师的“样板”画,学生画完后往往会问“像不像”,而美国老师教绘画课常常不提供样板,不预设模式,让学生在想像中去自由“构图”,在想像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生画完大多都喜欢问  相似文献   

14.
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这样描写:“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私塾先生为何要挂一幅梅花鹿的画呢?在封建社会里,学生书读得好,就可以做官,做官就有俸禄。而“鹿”与“禄”谐音,“树”与“书”谐音。“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其含义是“丰厚的俸禄就在古书中”。意即高官厚禄要读书。“三味书屋”里为何有幅梅花鹿画@陈汉文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第十册(人教版六年制)《丰碑》一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写道:“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教学时,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早”字的。 一、查字典解释“早”字。“早”,是在事发之前完成的意思。这里是指什么时候?(部队进入云中山之前)将军早把他  相似文献   

16.
识字教学有多种有效的方法,其中集中识字是对汉字进行归类编排、集中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识字效率,增加识字量。但集中识字也有其弱点,如与阅读分开,孤立地教,学生老在字上“打转转”,容易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和阅读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集中识字教学时不能只盯在字上“就字论字”,要努力  相似文献   

17.
在批阅学生的生字抄写本时,每看到字写得好的,我就在其本子上画上鲜红的五角星。突然,我的目光被一本作业本吸引住了:本子上的字有一点儿书法的味道,那起笔,那顿笔……写得太好了。在她的本子上,我连画上三颗星后,又在旁边画上了一张“笑脸”。  相似文献   

18.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尤其是一堂低段语文课,不能只有老师的“讲”或学生的“读”,因为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自学能力都很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未完全养成,如果只是一味地让他们听、读,那收效甚微。根据低段语文教学内容及其安排,结合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动口、动脑,还让学生动手,要求他们亲自去“勾”、“画”、“圈”、“点”,在提高其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教学汉语拼音时,教学生在声母下画一短横线“”,韵母下画一短曲线“”,介母下打上…  相似文献   

19.
识字教学有多种有效的方法,其中集中识字是对汉字进行归类编排、集中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识字效率,增加识字量。但集中识字也有其弱点,如与阅读分开,孤立地教,学生老在字上“打转转”,容易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和阅读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集中识字教学时不能只盯在字上“就字论字”,要努力使识字教学实现一定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20.
记得是1949年秋天,当新中国的第一画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冉冉升起时,我就跨进了湖北省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的大门;三年以后中师毕业,我被保送进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今天的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6年大学毕业留在系里任教。从进大学的时候算起,我与语文专业和语文教育打交道竟已有43年了。 《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邀请我谈谈治学和教书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我想了一想,就讲一讲《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