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遇到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缺乏动辄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没有,并不意味着地市报记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章来。  相似文献   

2.
《军事记者》2005,(7):1-1
近一个月来,全国各新闻单位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杜绝虚假不实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维护媒体公信力的指示精神,迅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虚假新闻屡禁不止,说明这是一个顽症。我们必须出重拳打击虚假新闻,要像抓舆论导向一样抓治理虚假新闻的工作,统筹协调,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3.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07,(9):63-63
全国地市报向虚假新闻宣战8月6日,在甘肃酒泉召开的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新媒体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名社  相似文献   

4.
郑健 《军事记者》2007,(7):29-30
新闻观点的竞争日趋激烈3月21日的《中华新闻报》载:嘉兴日报社在全国地市报中率先成立新闻评论部,面向全国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和评论记者,来自全国的报名  相似文献   

5.
虚假报道、虚假信息不时地通过不同渠道屡屡出现在不同媒体上,歪曲了新闻的真实性,不仅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也失去了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所以坚决遏止、封杀、杜绝虚假新闻已经势在必行,必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5,(8):1-1
近年来,我省广大新闻工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真实全面地反映我省改革开放和“三个明”建设的新成果、新进展,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个别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刊发虚假不实报道,给新闻工作造成了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地市报主导业务之一。在新业态下的地市报如何强化本地新闻运作优势,提升新闻的竞争力,是地市报人苦苦探寻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本质的要求;而虚假新闻报道的存在则是新闻界的耻辱,是新闻从业人员对人民的一种犯罪。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支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的重要职责。而新闻工作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这一光荣任务,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首要的前提条件,真实性是党的新闻事业全部工作的基石。作为一名党报工作者要自觉地坚持和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决地、义不容辞地同虚假新闻报道作斗争,努力树立和维护党报的良好形象,更好地发挥党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市报人》2004,(12):10-10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评选结果于9月28日揭晓。其中,地市报有15件新闻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相似文献   

10.
张柯 《新闻实践》2014,(5):93-94
许多地方记者会不无感慨地说:地市一级的报纸很少有可能打响全国的"大新闻",出好稿太难了。其实,我们若关注生活中的"小新闻"——社会新闻,它的典型性和时代特征是不分地域的,就有可能让地市报的新闻摄影报道找到全国打响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1.
游斐渊 《新闻战线》2023,(24):94-96
无人机航拍进入地市报的新闻传播链条中,不仅带来了全新的拍摄视野,填补了地市报原先缺失的高空俯瞰拍摄角度,还催生出了全新拍摄题材,给地市报新闻带来了抽象之美、宏阔之美、即时之美,提升了地市报的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传媒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地市报的发展不尽相同,处境各异,有的改革创新,主动求变,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有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已深感竞争与生存的双重压力,制约着自身发展。新闻是地市报主导业务之一,本文拟就新业态下的地市报强化本地新闻运作优势,提升新闻竞争力的路径进行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13.
李博 《新闻世界》2009,(11):23-24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新闻图片化使读者实现了从“读报”到“看报”的重大转变,由读到看,仅一字之差,凸显了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重要性。处于中国报业“第三极”的地市报,在“非典”报道中独树一帜,重新关注民生,将本土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地市报的社会新闻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后起之秀,但其社会新闻摄影,缺图片、缺摄影记者、缺新意等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发挥新闻摄影独特作用,是各地市报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洋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29-13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的泛滥,已经使新闻渐渐地失去了"生命"。虚假新闻如猛虎般吞噬着新闻的"生命",如何遏制虚假新闻,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的事!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新闻真实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传统的平面、广播媒体依旧占据主流,而新兴网络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影响,甚至深刻地改变着新闻的传播行为,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张志新 《新闻三昧》2005,(12):17-19
时下,新闻界上下一心制止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许多新闻媒体在强化管理,建章立制,严密防范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发生的同时,组织从业人员反复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论述,以进一步提高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认识路线的自觉性,从根本上铲除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赖于生存的土壤,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朱友好 《新闻实践》2012,(11):41-43
新闻工作者具备新闻发现力、表现力和影响力(简称“三力”),是出新闻好作品、好版面。提升报纸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县市报要提升新闻影响,增强其区域竞争力,必须把新闻人“三力”的培养作为报社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瑞安日报新闻“三力”的探索和实践,来阐述县市报如何做好新闻“三力”培养的理念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  相似文献   

18.
胡小龙  宋敏 《河北广播》2007,(5):46-46,48
前段时间,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再次敲响了警钟。这再次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说到假新闻的泛滥,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新闻教育。因为新闻教育是源头,是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为维护新闻真实性,坚决治理虚假报道,一场以"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为主题的专项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展开.这是新闻战线加强自律、不断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发挥地市报特有优势一是发挥好传统优势.因为长期职业养成,加上采编主要对象在基层,地市报新闻采编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走基层"传统,一批批地市报新闻工作者,特别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基层,"脚板底下出新闻",采写了一大批带着基层泥土芬芳的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