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监督难”,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体会。记者采访受阻,有时遭到围攻或殴打,加之法律救济相对滞后,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记者、编辑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如履薄冰之感。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就必须要讲究报道策略。 舆论监督报道策略是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为达到报道目的而采取的合法手段及方法。从我国舆论监督的基本情况来看,有效的舆论监督报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准确定位。定位策略是舆论监督策略中最…  相似文献   

2.
尹超  尹增刚 《青年记者》2006,3(9):59-6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明的进步,法治在社会生活中也逐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勿庸置疑,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手段,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与法治建设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在推动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司法改革(甚至司法公正)、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等等方面,对我国的法治建设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近年来有关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事件也日益增加,“新闻官司”(新闻侵权诉讼)时常出现,“媒介审判”①对司法审判也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赋予新闻媒介的重要使命,是各级新闻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处于最基层的县级新闻媒体有着联系广、情况熟、能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等优势。照理说给开展舆论监督带来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因为批评报道要揭露的是社会上的“假、恶、丑”,很容易触动某些人敏感的神经,因此,记挨打,甚至上法庭打官司的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4.
一 提起舆论监督 ,新闻界同仁往往都面露难色。不是不愿意批评错误的东西 ,而是不愿意得罪人 ,包括被批评者及其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人 ,甚至还包括掌有发稿权的领导。当然 ,为了伸张正义 ,得罪人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该得罪的就得得罪 ,但问题是有时你还真不敢得罪 ,不能得罪。为什么 ?因为有个大道理管着 :“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 !”“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 ,这话党章上没有 ,宪法上更没有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中也没有 ,但其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些新闻单位的老总 ,一谈到舆论监督 ,首先就要求记者“与人为善” ;一些领导同志在…  相似文献   

5.
毛华 《新闻前哨》2001,(4):10-11
认真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体坚持“两为一主”新闻工作方针,增强党的新闻工作的权威性、指导性、战斗性,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种种困惑,使舆论监督难以有效开展。一是“想说不能说”。对于一些问题性、批评性的报道,由于有关部门的干预,不能及时发出,因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二是“说了也白说”,舆论监督反映的问题,解决难度大甚至暂时无法解决,使新闻单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三是“说人惹麻烦”。由于新闻单位采访不深入或其它…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我们要善于摸准“三点”选好题材,即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特别是要将促进问题的解决、实现政府和群众上下“两头”满意作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将党委、政府正设法解决的问题、当前工作的着力点作为舆论监督的着力点,力求使舆论监督取得好的监督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闻督查”是随州日报2003年初在一版推出的强档栏目。该栏目有效地发挥了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成为《随州日报》新的亮点。 一、创新监督方法,寻找舆论监督最佳着力点 “新闻督查”是我们探索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新方法,创新新闻舆论监督新途径,与市委督查室联手创办的,以寻找新闻舆论监督与市委督查工作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监督,对于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促进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党的新闻媒体,搞好新闻舆论监督,也是其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也确有一些舆论监督存在着“无果而终”甚至“一监了之”的现象,使得舆论监督的作用和意义大打折扣。这需要引起新闻媒体及有关方面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搞好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同时又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稍有疏忽,就会产生矛盾,或引发“官司”,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在以下三个方面把好“关”。  搞好舆论监督首先要把好“政策法律关”。要正确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是站在党的立场上,也就是站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开展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这是舆论监督的根本前提。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作为学术话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舆论监督”一词开始比较频繁地见诸报刊。而过去新闻实践话语中的“批评报道”、“负面报道”等。也逐渐为“新闻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报道”所替代。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将“舆论监督”写进了大会报告。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1.
王新 《新闻前哨》2008,(6):32-36
世上的万物有阴阳.相反相成:媒体的传播内容有褒贬,不离不弃。舆论和监督自古有之.媒体从事舆论监督报道,天经地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座右铭和敬业精神的写照.开展舆论监督是媒体及其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所在。目前在国内,虽然舆论监督已成媒体常态,但是一些人甚至新闻从业人员,时常在舆论监督的常识性问题上出错,这是需要厘清的。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力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称其为“法宝”、“关键”。最近,中共中央颁发的《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特别单列一节“舆论监督”,突出党内外监督相结合。在党内法规这个层面上,专门就舆论监督作出规定,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同时,也表明中共中央对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13.
任兵 《新闻采编》2005,(4):18-19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朱镕基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时对舆论监督所做的定位,其中足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责任的重大。  相似文献   

14.
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以及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结合当前新闻舆论监督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全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以及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把握好舆论监督“度”的重要性,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谨守新闻舆论监督的“度”的角度,对当前新闻工作者完成好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履行好党和国家、人民赋予或期许的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许静 《新闻前哨》2007,(5):80-80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事、某单位或某人的舆论监督有“头”无“尾”,缺乏力度,导致公众对媒体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要消除这种“不信任”,新闻舆论监督就必须“寻根究底”。一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以及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结合当前新闻舆论监督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全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以及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把握好舆论监督“度”的重要性,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谨守新闻舆论监督的“度”的角度,对当前新闻工作者完成好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履行好党和国家、人民赋予或期许的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是近年来众多学者经常探讨的话题,关于舆论监督,艾丰做得多,说得少。做的方面,家喻户晓“中国质量万里行”开创了90年代大规模强声势舆论监督的先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的方面,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两次上交提案,强调舆论监督,其主要观点见于其新著《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笔者结合艾丰“做”和“说”两个方面,试对艾丰的舆论监督思想作些探析: 一、“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 在《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艾丰提出“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这是在总结我国新闻改革二十年的经验,并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开展舆论监督,不仅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善于”,即是讲策略讲手法讲艺术以求得最佳效果。用事实说话,往往胜过滔滔雄辩,是搞舆论监督的一个基本功。舆论监督报道由于其指导性、评价性、批判性强,对新闻事实的要求就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19.
开展舆论监督,是各级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各级党报纷纷开设专栏,增加了舆论监督报道在新闻传播中的分量。与之伴随而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是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因记者稍不“留神”便被报道对象“指控”其“失实”或“侵权”,从而引发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20.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隐性采访对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行为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但把握不好又会伤及媒体自身,甚至影响记者总体的职业公信力。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訾某虚构举报人,备面粉、肉馅、纸箱等道具.自编自导,用自己的家庭DV机拍摄并播出“纸馅包子”。最终使这次隐性采访的“舆论监督”沦为震惊全国的假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