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生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条经验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因为党的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中的战士。政策的得失利弊。群众最有发言权……”这.应该是他对自己新闻实践的感悟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家地理》做过一期印度专题,有张照片是个酒鬼一头扎在树窝子里昏睡,旁边是堆刚刚呕吐出的秽物。图片说明让人印象深刻:“此刻,他离神更近一些!”  相似文献   

3.
新闻评论是大众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好的新闻评论往往是离大众最近的评论,它能够找准大众诉求、满足大众表达、争取大众认同、激发大众思考,只有如此,新闻评论才能有效提升它的影响力,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离读者更近     
《三峡都市报》已经走过9年风雨,今年12月将迎来创刊10周年的纪念日。九年特别是近三年的探索,《三峡都市报》关于办一张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的战略构想正在变成现实,并得到领导、同行和读者的认同。2007年,《三峡都市报》的改版目标是——离读者更近!  相似文献   

5.
对记来说,下乡采访是必修的功课。伴随着每一次走进田间地头,钻进漏雨的农舍,听老百姓直白的土话,看乡亲们朴实的眼神,握乡亲们粗糙的双手,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贴近社会实际,是对纯粹的新闻精神回归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童钟呜 《新闻前哨》2002,(11):31-31
地市党报的理论版现状如何?主要表现为:一“远”:即所研究和探讨的理论问题离百姓生活、当地实际、具体工作太远。二“空”:图解当前上级的方针政策,言之无物,空泛无味,甚至无病呻吟。三“硬”:有的文章架子大、口气硬,板着面孔生硬说教,让人畏而远之。如何提高地市党报理论宣传质量?就是要创新、求活、实用,发挥“释疑解惑,明辨是非,统一思想,提高素质,倡导文明,鼓劲助威”的功能和作用,开动脑筋花大力气,在“近”、“实”、“软”三字上做活做好文章。舍“远”求“近”,让理论宣传离读者更近点离生活越近,越能引起人…  相似文献   

7.
李培乐 《青年记者》2010,(18):63-64
读者是上帝,我离读者、离我们的上帝有多远?审视自己4年的热线工作经历,我想从个人体会上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军事记者》2006,(5):72-72
有个函授学员给我们写信倾诉心曲:“我初学新闻采写时胆量十足,信心百倍,可当经历了几番挫折和失败之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了,这是为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这种“越写胆子越小”的现象,由于学员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我们不便对它的实质和背后掩藏的东西贸然下一个笼统的结论,但根据多数学员的采写实际和心理反应,我们不妨对这种现象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学员们作为自我调整采写心理的参考。首先应当看到,“越写胆子越小”或许是一种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初学写作时,许多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勇敢”,既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拜读第6期《新闻知识》,我觉得她和以前各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离读者近。这期新增设的两个栏目《记者心声》、《呼声与建议》以及《得奖新闻采写谈》专栏比以往各期都多的篇目最能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期刊:离现实近点徐世杰近年来,学术期刊(主要是社科学术期刊)订户递减,印费上扬,困难重重。笔者认为,改变学术期刊目前处境办法之一,是加大研究实际问题的力度。长期以来,学术理论界有一种偏见:即把那些脱离实际的、玄而又玄的、高深莫测的所谓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记得前两年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读者是什么?》。文章洋洋洒洒三四千言,可作者说得越多,我这个读者却越糊涂,被他牵着鼻子钻了几十条胡同,可“读者”究竟是“什么”?我也未搞清楚。我又回过头来在字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听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我呢,每逢写了一篇稿子,不改还好,越改越糟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帮我指点迷津。石磊石磊同志:人们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你却越改越槽,那说明你还不懂得如何修改新闻稿件。所谓“不厌百回改”的文章,主要指篇幅较长的通讯、报告文学、小说、理论文章,有时也指诗歌、散文等。这些文体,或字数多、结构复杂,很难一下子写好,因此要反复修改;或字数虽少却在用词、造句上要求高,非得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能改好。而短新闻作品,特别是几百字的消息或百字内的简讯,是用不着“百回改”…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工人日报做校对工作。不久,我们校对组先后出了两起重大的政治性差错,一是把一则国际消息中的“南越……”错成“越南……”;另一是把一个大字标题中的“叛国”错成“判国”。这两起重大差错使十多万份报纸不能发行,损失资金好几千元。差错出了以后,同志们非常紧张。我因初做校对工作,没有经验,心里更是紧张。由于紧张,脑子“运转”不灵,有时连很熟悉的字都怀疑它是否正确。紧张并不能防止差错,有时越紧张越出错,越害怕错误越多。这两次政治性差错发生后,我脑子里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校对工作能不能不出错?怎  相似文献   

14.
冬夜,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汉风风火火地敲开我的家门。啊,原来是我的老战友──广空越秀山干休所所长、书画艺术家张福铭。久未相见,很想知道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他见我发问,神秘地笑笑,慢慢从提包里拿出两轴该好的书画:一幅是行草,一幅是国画《牡丹》。我虽不擅书画,却因喜欢品评观赏,对书画之艺术功力也略知一二。我将眼前的两幅书画挂在书架上仔细把玩,从心底进出一句赞叹:其艺术进步颇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势!。福铭非出身书画世家,更没有“科班”“的系统培训,他走的完全是一条艰难的自学成才之路。1968年入伍时,他对…  相似文献   

15.
指出文献是一种“越用越多的特种资源”,并认为其原因在于文献具有两种“寿命”:自然寿命和社会寿命。图书馆人的天职就是把每一本书的全部作用都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一图值万言”道出了图片在报纸中的作用。《铁道建设报》每期以两张图片加一幅新闻漫画共同为一版服务的新颖形式,成功地展示了一版版面严肃中不失活泼、稳重中透着灵巧的版面特色。编辑部给我的《铁道建设报》第2089、2090、2092期,是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党委主办的、有全国统一刊号、邮局公开发行的企业报纸。首先,吸引我的是该报的一版,均以两张图片加一幅新闻漫画构成整体框架。有两张报是由两张图片与一幅漫画以“品”字结构支撑整版,另一张报则以右上左下  相似文献   

17.
逸名,顾名思义为失掉名字之意也。近读某晚报,不到一个月时间,竟有三处之多.有心人细看,除了一幅摄影作品在画面上没有名字外,其余两幅书画作品在画面上均有作者署名,可为何也标上了“逸名”? 办任何事情都应讲认真两字,办报纸尤为重要,处理来稿,特别是书画摄影作品,不仅不能把作者名字张冠李戴,更不能在一时找不到作者名字时标上“逸名”。如果“逸  相似文献   

18.
“三贴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贴近群众。离群众越近,离真理就越近。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地市报要突出地方特色,使活动选题、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群众,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广大人民群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李俊生 《大观周刊》2012,(32):232-232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Leech和Brown&Levinson提出“越间接,越礼貌”的观点。尽管很多研究显示出于对礼貌的考虑是人们选择不同表达形武的原因.但是我们并不能把礼貌与问接的关系筒单归纳为“越间接,越札貌”。  相似文献   

20.
越人誉兵,自相矛盾,已成千古笑谈。而今有人属文,一句话甚而一个语词中即可寻出这种纰漏,但它并未引起属文者的注意。报载:“某工厂上半年盈利近三十多万元。”其中“近三十多万元”即属此类。“近三十多万元”属概数的表述方式。概数的表述方式符合汉语语法规范。但是,“近三十多万元”的表意是不确切的,它表述的内容存在着逻辑矛盾。“近三十万元”乃不足三十万元之谓也,而。三十多万元”是超出三十万元的意思。“近三十万元”与“三十多万元”之间尚有“三十万元”这一概念。因此,“近三十万元”与“三十多万元”属于一对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条件下,不能同时肯定同一事物的互相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