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曾于1906年在台湾的台南与蔡国琳、赵云石等一起创办了一个“南社”,它与台中的栎社、台北的瀛社一起被誉为近代“台湾三大诗社”。近些年来,有的学者望“南”生义,认为台湾“南社”是柳亚子等1909年于苏州虎丘成立的“南社”在台湾的地方性支社。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卢文芸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曾多次来信与我就台湾“南社”与大陆“南社”的关系问题进行切磋。我还以《台湾南社不是“南社”的支社》为题撰写了专文。  相似文献   

2.
1909年11月13日,经过柳亚子、陈去病等一番紧张的筹备,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文学社团“南社”在江苏苏州“呱呱坠地”了。南社与当时的同盟会相呼应,“欲凭文字播风雷”,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后,南社由成立时的17人发展到一千多人,伍仲文便是其中屈指可数的回族社员。  相似文献   

3.
1909年11月13日,柳亚子、陈去病、陈陶遗、朱少屏等17人齐集苏州虎丘的张东阳祠,以重振当年几社、复社之余绪,成立了南社。新诞生的南社与同盟会互相呼应,“欲凭文字播风雷”,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江苏是南社的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地,也是南社成员最多的地区。南社及其成员活动于苏南苏北的许多市县,在有些地方的影响还比较显著。高邮南社成员较多,一个县就达17人。  相似文献   

4.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黎里人,著名诗人,诗坛领袖,南社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数次被选为主任。他所领导的南社向来被认为是民主革命派的文化大军,研究者也都津津乐道于南社成员的革命者身份和南社的革命贡献。但是,假如我们对  相似文献   

5.
正柳亚子是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他因参与发起创建清末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长期主持南社社务而享有盛名。他还与毛泽东多次进行诗词唱和,因而广为人知。可是,诗才敏捷的柳亚子,却患有口吃,给他的学习和讲演带来很大麻烦,留下了很多趣闻。  相似文献   

6.
柳亚子红《南社纪略》等书中,多次提到“荃蕙化茅,小乏旧侣,最所痛心”“荃蕙化茅”出于屈原的《离骚》,“芩”和“蕙”都是香草,茅则足茅草,柳亚子用此何来指某些南社社员动摇变节,论为汉奸国贼,其中汗精卫就属于变节分子中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7.
“两脚书橱”胡道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时代不同了。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兮,九十不稀奇。胡道静先生于2003年11月5日逝世,享年九十。九十岁,对于这位当年柳亚子先生创办的上海通志馆最后一名馆员、南社最后一名社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说来是很不稀奇的,因为在他坎坷苦难的一生中,死神曾经三次和他擦肩而过,他都死里逃生。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胡先生的“福”不是官运亨通,发家致富。他始终是一介书生,自称是“两脚书橱”。在他的追悼会上有人撰一副挽联:“九曲不阿,操行交誉土人;百折无悔,著述永垂学界。”他的“福”是著作等身,造福学界。  相似文献   

8.
我的伯父申庆璧先生(云南南社名誉理事长、中国南社荣誉顾问)今年98岁高龄,是国民党元老,他虽身随云飘,羁旅台岛,但爱国之心未减当年,怀乡之情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9.
正爱国诗人柳亚子(1887-1958)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北厍大胜村,自12岁跟随父母迁居黎里镇周寿恩堂(现辟为柳亚子纪念馆)居住,至1927年因反对蒋介石遭到通缉被迫东渡日本,他在黎里镇生活了整整29年。在这里,他创办并实际领导了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创办了《新黎里》报。留在家乡档案馆里的泛黄的资料,纪录了柳亚子早年的抱负与作为。  相似文献   

10.
我的伯父申庆璧先生(云南南社名誉理事长、中国南社荣誉顾问)今年98岁高龄,是国民党元老,他虽身随云飘,羁旅台岛,但爱国之心未减当年,怀乡之情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1.
近代著名文学团体“南社”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因缘殊深:从振臂呼唤到以图书馆作为人生的归宿,从图书馆中吮吸养料到“反哺”公共图书馆,直至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中开拓、创新,均有建树。  相似文献   

12.
竹卦奇缘     
柯云  尚美 《湖南档案》2013,(9):22-24
(一)分卦 民国36年10月,初中刚毕业的陈少波和他年纪相当的同学刘三妹结为夫妻。婚后的第二年8月,刘三妹生下了大女儿杏儿。杏儿两岁时又有了妹妹桃儿。此时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为负隅顽抗到处抓丁,补充兵员。当桃儿半岁时,即1948年的春天。正在田里扯田草的陈少波突然被五花大绑,眼看将要抓走时,  相似文献   

13.
沈尹默的字     
沈尹默从幼爱学字,十五岁时已为人写扇面。他二十五岁时,在杭州遇见一位安徽朋友,对他说:“我昨天在刘三家里看到你的诗,诗很好,字其则俗在骨。”直率、尖锐的批评,使沈尹默感到火辣辣的,但他既不反感,也不气馁,而是用更加刻苦的“学”和“练”来做回答。他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墨干后翻转来再写。如是者二三年。临写汉碑后,又临北魏造象。及至觉得腕底有力,再开始学写行草。1933年,他在上海举行个人书法作品展览,获得成功。他感到高兴,但未为此  相似文献   

14.
卢永和 《兰台世界》2013,(19):116-117
<正>胡怀琛(1886—1938),安徽泾县人,号寄尘,南社骨干成员,在晚清民国文坛、新闻界、教育界和学界均有声名;其著述颇富,计有170多种,涵盖文学、修辞学、历史学、文字学、目录学、地方志、教科书等多门类。柳亚子(1887—1958)为南社发起人之一,长期主盟南社,亦因与毛泽东的文字因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声名显赫。《南社人物传》"胡寄尘"条载:"1910年初,胡寄尘与相从甚密的柳亚子结金兰之契。翌年,加入南社,时值辛亥革命[1]475  相似文献   

15.
《江楼秋思图》及《江楼第二图》是南社诗人柳亚子(1887-1958)生前组织创作的重要"作图寄意"之作及收藏品。作品先后由胡平、何香凝两位女画家完成,之后又有多位南社女诗人、女词人参与其中的题咏活动。这一系列作品既异于传统女性画家的闺阁之作,又与由画家本人主导的创作不一样,包含了背后组织者柳亚子的女性解放思想及美术思想,同时亦是南社"作图寄意"现象的重要代表。本文从对作品基本情况钩沉入手,对参与此图诗画创作的南社女性、组织者柳亚子的美术因由、南社的"作图寄意"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对此两图进行更深入的解析。  相似文献   

16.
干祖望     
中医学家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1916年就读于“南社四子”之一的姚石子家塾。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离骚》、《史记》,从唐宋八大家古文到诗词曲赋,皆熟读成诵。1929年.他师从浙江嘉善县西塘镇马培之门生钟道生,习岐黄术。4年内精读《内经》、《伤寒》、《外科正宗》,又博采百家众长?钟氏长于外科、喉科,聪颖好学的干祖望尽得其传。  相似文献   

17.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早期的成员大多数是同盟会的会员,其中著名的有黄兴、宋教仁等.在南社兴盛期间,全国有一千多名学识修养都很高的文人学士和革命志士加入南社,其规模甚为宏大,在当时可谓举世闻名.  相似文献   

18.
再论南社     
关于南社,大多数论著以及相关辞书都称之为"革命的文学团体"。这样概括虽然大体不错,但失之笼统,也稍欠准确。主要问题是,这一定义沿袭了以往一个历史时期的思维模式,仅仅从政治倾向上界定南社的属性("革命的"),而对于南社的文化特征、历史  相似文献   

19.
南社文化名人在中国近现代编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对中国传统的编辑思想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使编辑出版行业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变革的助推器。南社文化名人摒弃了传统的雕版技术,努力探索新的出版技术,且引进国外先进的机器排版与印刷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效率。另外,南社文化名人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新兴报业的发展,且对近代书局的发展、佛学典籍的编纂和研究以及闾里文化的编纂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收到抗日战争以后客居重庆的丹阳籍老人王筱雅先生寄来一本的《草间集》。这是丹阳籍南社诗人张素(1877-1945)在丹阳沦陷后率眷逃难期间形成的一本诗集,以实录的笔触描述了日寇入侵时他流离在外的痛苦情况,再现了沦陷区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背井离乡的真实场景。诗集“因取梅村词意,以《草间集》名之。”明末清初太仓籍诗人吴梅村在清兵下江南时,曾抒发“草间偷活”的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