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新闻界》2020,(10):22-31
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迁徙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行为大多被归因于"社交媒体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改变了以社交倦怠为原因导向的研究思路,对基于程度差异的消极使用行为和基于个体差异的特定用户群体展开研究,以QQ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青年用户社交媒体迁徙行为背后的动因。研究发现,"身份转换"成为用户迁出QQ空间的主要原因,"旧内容"与"新关系"的交错互嵌导致隐私边界模糊、交流语境坍塌,并最终引发社交媒体迁徙现象。  相似文献   

2.
移动社交媒体是集综合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服务为一体的在线社交互动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因其便利性、互动性和及时性深受大众青睐.其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社交形态.而过度使用移动社交媒体会使人的主体性丧失,从而发生异化,成为移动社交媒体的附庸.基于此,笔者从"异化"理论出发,阐述人的主体性异化给现实社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探讨如何回归和重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赵颖颖 《东南传播》2018,(6):121-124
从播客、闪客到创客,互联网上总是热点不断."晒客"便是其中之一,发端于互联网络,兴盛于社交媒体,"晒客"已成为一股潮流,席卷全球.微信是当下最普及的社交媒体,朋友圈基于相册的设计又适合晒图与分享生活,因而成为"晒客"重要的活动平台.那么对大学生"晒客"群体来说,我们在微信平台上的"晒客"行为有何特征?它与我们的现实人际交流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4.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大量应用,给图书馆服务带来巨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社交媒体政策对于图书馆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指导和风险的规避具有重要意义。社交媒体政策在国外图书馆界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他们制定和实施社交媒体政策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值得国内图书馆界借鉴。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带来了两岸青年交流的新变化,在"天涯社区"论坛中,两岸青年就已经展开了频繁的人际互动。通过分析其中的57份帖子发现,由于社交媒体中充斥了大量的谩骂或攻击性言论,充满群体对立情绪的氛围高度膨胀,社交媒体容易演变成一个具有高度分歧与冲突性的交流空间,使得两岸青年的交流难以构建出有意义的深层次互动,甚至给两岸青年的情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对此,要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作为新时期的对台青年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涉台新媒体生态建设,营造有利于两岸青年交流的理性包容空间。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社会化媒体不同,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使其与用户的社交人际关系圈更为紧密。微信"点赞"逐渐成为一种人际社交方式,作为一种受众互动行为在社会流行。文章从"点赞"行为到用户"点赞"行为的心理解读,引出"点赞"行为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对于"点赞"文化引发自身思考。  相似文献   

8.
异化是指主体与自身相背离的现象。在不同的时代,人的异化的内容不同。自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自媒体用户的生力军,在享受自媒体便利性的同时,也不断遭遇自媒体带来的异化,表现为主体性消解,独立性下降,现实交往减少,同学、师生之间情感疏离,道德发展遭遇挑战。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应对自媒体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的异化,需要强化思想引导,增强主体自律;强化法治教育,提升媒介素养;强化人文关怀,丰富情感生活;强化价值引领,促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与自己的社交网络紧密绑定在一起。微信朋友圈为用户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成为助长网上"晒"行为的一大有力帮手,更成为了网上"晒"行为进步、发展的温床。本文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网上"晒"这种行为进行简述,同时以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碎片化阅读已经从报纸用户扩大到手机用户。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报纸、手机等媒体,人们在业余时间对业余内容进行没有明确目的的浅易阅读行为。报纸碎片化阅读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形成的,具有阅读的业余性、媒体的商业性和信息的保密性等特点。数字化时代以来,碎片化阅读扩大到手机用户,其业余性特点已经转化为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无限性;其商业性特点加深,把手机用户的阅读行为转化为一种数字劳动;其保密性特点也受到挑战。图文并茂的影像资讯、现代社交媒体和各种游戏软件赋予手机更加强大的社交功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手机碎片化阅读最显著特点是娱乐性对人的注意力的强大吸引和时间不经意间的无意义地流失。手机碎片化阅读不仅给现代社交媒体和游戏软件开发商带来利润,而且把人的注意力异化为数据商品,给人的生存带来身心双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惠 《今传媒》2014,(1):60-60,69
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电子商务营销依靠单纯的广告投放已经无法使消费者信服从而产生购买行为。如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受到身边朋友以及网络好友的影响,越发倾向于向熟人寻求购物建议。腾讯电子商务企业意识到"在线社交+电子商务"这种模式能够产生更高的用户黏性和购买率,利用自身社交网络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链进行营销能够带来更大的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电子红包大战,"红包大战"的参与者包括平台提供者、发红包者、抢红包者、旁观者;"红包大战"参与者行为类型主要有:发红包、抢红包、索要红包、晒红包;平台提供者的动机是争夺用户,发红包者的动机是提升品牌、巩固社交、享受娱乐,抢红包者的动机是休闲娱乐、想占便宜、享受参与的快感、寻找春节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倪炜伦  薛可 《东南传播》2021,(5):108-112
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已成为公共卫生事件扩散的重要助推力.基于动机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探究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传播的动机与行为.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公共动机,即越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的用户,越会踊跃地在社交媒体中生产危机信息;宣泄动机和共鸣动机对用户的公共危机传播行为影响较小,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众动机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聚焦青年新媒体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设置分组可见的行为,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现实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具有着印象管理、促进关系等重要作用。但朋友圈也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舞台,参与时需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笔者观察到,很多用户在编辑朋友圈时用到“指定分组可见”的功能,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交往和展示对象的机会,在全景窥视的情况下给自己保留了一道“保护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青年用户使用“指定分组可见”的心理动机并分析其对自我呈现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已迈入信息化时代,公共危机的传播能力逐渐加强,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与行为已经成为了公共危机传播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首先对公共危机的本质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进行概述,分别为信息、公共、社交、共鸣与宣泄五个动机,最终分正负两面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影响进行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伦敦奥运会后发布的数据表明受众观看奥运的方式已经出现了变化,手机和网络成为观看奥运的新宠,社交媒体成为获得奥运资讯的重要渠道.同时,“用户生产”创新了奥运报道格局.笔者分析了在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共存的格局里,“大众造”给“专业生产”带来变化和影响,并提出了对奥运报道新大众时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给档案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研究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使档案信息通过社交媒体这一平台获取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现阶段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研究成果,结合信息生成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建立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从而构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层级模型,以发现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在面对不同事件类型时可能产生的一种或多种参与行为,为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基于用户参与行为的用户画像侧写、识别其对某一类型话题活跃度和参与度以及预测用户参与行为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以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结构功能为基础,以灵长类动物行为谱制定过程为依据,应用观察实验法,通过邀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双观察员形式发现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产生的参与行为,构建包括8个类别、21个特定参与行为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结果/结论]以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为核心,以认知努力量为衡量单位,构建结构为主动参与行为和被动参与行为、积极参与行为和消极参与行为、深度参与行为与浅表参与行为的三因素两水平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19.
安珊珊 《传媒》2021,(14):19-22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开启了社交关系主导信息流与影响流的移动互联新纪元.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新赛段,伴随着不断迭代的社交网络应用与媒体融合的复杂生态,社交网络用户的触媒行为分化日益加深,各类信息渠道聚力于传播公信力博弈,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白热化竞争. 本研究调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化媒体中国家认同的舆论构建研究"数据库于2020年6月获得的2566份问卷调研截面数据,聚焦我国社会化媒体用户的触媒偏好与渠道公信力问题,以明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社交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特征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核心阅读:集文字、语音、视频于一体的微信,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交与生活。当自媒体迅速崛起,微信公众号广泛受宠,微信已拥有7亿用户,微信圈成为人们晒心情、晒活动的社交圈时,媒体营销人蓦然发现,以电视、广播和纸媒为途径的传统传播模式,已经遇到了成长的"天花板",而以微信朋友圈口碑传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信营销,因为拥有了海量用户和实时、充分的互动功能,正成为营销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