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庆利 《东方文化》2002,(3):124-126
本可以算是一篇读后感,是关于张梦阳先生的一篇题为,《我观王朔看鲁迅》的章的读后感。张梦阳先生的这篇章最初发表于《学自由谈》2000年第4期,后又在网上被广泛传播,最近则被收于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的《世纪末的鲁迅论争》一书中。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上海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吴玄的《陌生人》、王朔的《和我们的女儿谈话》、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姚鄂梅的《真相》、金仁顺的《春香》等。这些作品的主题与风格错落而多元。吴玄的《陌生人》写主人公何开来以极端的方式逃离了所有的社会角色,不断走向分裂和陌生的状态。小说所表达的主人公对社会价值体系、对人和人关系的不信任,以及对于自我的陌生化体验既独特又普遍,揭示出一种时代的精神病症。叙述话语上,作者采取了从容、明快的喜剧性语调,使小说所表达的生存境况充满荒谬色彩和反讽意味。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明进入二十世纪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人本主义精神,人类在物质和社会上将会不断进步的信念,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等因素的冲击。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焦虑、绝望占据着现代人的心灵:贝略特以枯竭沉寂的荒原象征理想信仰的破灭;卡夫卡以荒诞的变形表现人的异化和对命运的无能为力;金斯堡的嚎叫宣告垮掉的一代诞生。在这遍地瓦砾、杂乱无序的废墟中,却有一个法国人以哲学家的睿智和作家的激情,试图为人类精神寻找出路。他,就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坛的一面旗帜:让·保罗·…  相似文献   

4.
李志超 《寻根》2004,(4):59-71
在天文界,星占之业自先秦起有记录.从<史记·天官书>到<唐书>,几代天文志都表现星占是被官方重视的.唐代有两部书流传至今,一是李淳风作的<乙巳占>,一是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唐宋以后,星占活动对军政大事几乎不再起关键性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正史的天文志中,从南北朝开始,日食记录中占候的语言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康弘 《世界文化》2005,(3):23-26
在人类历史中曾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其中有海难、地震、火山、瘟疫等,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的威胁。面对强大的自然界,生命是那样地脆弱和渺小,常常被各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毁于一旦。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还有一种更加强大的武器能够与灾难对抗,那就是人类的精神与灵魂,人类正是靠着一种信念与坚强不息的精神,战胜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从而将生命延续至今。而人类的灵魂却常常要靠作为人类理想的艺术去拯救。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的天灾人祸之后,艺术依然不朽的原因所在。绘画艺术在一开始是以记载和描述历史及心灵事件的功能出现的,它能够激发和唤起人们对于当下美好生活的热爱。在世界绘画史中,我们随手就找到了以下这样一些记载灾难的画作,我们在震惊那样的灾害出现和怜悯当事人的同时,也在庆幸自己的存在和企盼噩梦不再回来。  相似文献   

6.
纵横家与《鬼谷子》刘宝才河南县淇县鬼谷全景提起纵横家来,几乎无人不知。一般人都知道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是极端刻苦学习的典型。有一出旧戏《激友》,表现苏秦用激将法激励他的学友张仪的故事。当时张仪游说楚相失败,被怀疑偷了楚相的壁,遭到鞭打驱逐,去投...  相似文献   

7.
2005年8月,多媒体电子杂志《物志》由传媒大鳄南方报业集团正式创刊,被视为“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出版的标杆”。《物志》执行主编易海燕说,仅半个月,《物志》的读便达20万人,这在传统纸媒看来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小说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比80年代的小说具有更多幽默、反讽、戏仿等喜剧因素。其中有三个引人注目的热点:《围城》热、"王朔热"和"王小波热"。《围城》把崇高的对象进行幽默化处理,是总体上的文化幽默;王朔对崇高对象进行亵渎式反讽;王小波的幽默更具深刻内涵,主要策略是戏仿。这三个热点意味着大众文化从此有一个转型,并开启了幽默睿智的大众文化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雕塑群,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组铭刻重大民族灾难的文化符号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的呐喊”、“胜利之墙”4个主题组成,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设计。悲怆的记忆是对民族苦难的追忆和铭记,也是对“和平”的追寻与诠释,我们也许不该无端地在苦难中沉溺而遮掩面向和平未来的勇气,但历史的沉重感让我们有理由为民族的巨大灾难进行理性的历史定格,让那惨绝人寰的苦难摇曳在清亮的晨曦之中,在记忆中锻打坚强,在冷静中把历史和责任放在肩上……大概这就是这些纪念雕塑的艺术震撼,精神内涵和坚强的信念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中,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大学精神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只有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本文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分析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在于着力探求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明进入二十世纪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人本主义精神,人类在物质和社会上将会不断进步的信念,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等因素的冲击.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焦虑、绝望占据着现代人的心灵:贝略特以枯竭沉寂的荒原象征理想信仰的破灭;卡夫卡以荒诞的变形表现人的异化和对命运的无能为力;金斯堡的嚎叫宣告垮掉的一代诞生.在这遍地瓦砾、杂乱无序的废墟中,却有一个法国人以哲学家的睿智和作家的激情,试图为人类精神寻找出路.他,就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坛的一面旗帜:让&#183;保罗&#183;萨特.……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化交流》2008,(3):28-29
蔡国强的艺术真正被国际肯定始于1991年初,而他的艺术表现并非传统的笔墨,取而代之的是远古中国发明的火药,作为其艺术创作的媒介。蔡国强在其作品中极力表达的是东方的哲学与精神及宇宙、大自然的力量。他对艺术的探索,始于1985年未往日本之前。  相似文献   

13.
元稹在通州     
唐代元和十年至十四年,大诗人元稹在通州(今四川省达州市)做了四年不治民不问政事的贬谪闲官“司马”。这四年是他前后期思想的过渡期,他同情人民的苦难,又深知时事艰难。但他不甘长期寂寞,后来终于大改前志,趋炎附势,重返朝中做了高官。元稹一生最值得一提的好诗和诗歌理论,大多是在这四年闲散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漫漫丝路,悠悠文明,博望张骞,定远班超,名标史册,泽被后世。汉唐帝国向西开放,以张骞与班超为榜样。中唐以后,国力衰弱,但诗人的报国之志丝毫未减,对博望与定远更加崇敬。北宋和南宋先后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宋人希望有张骞那样的民族英雄。宋人虽重视经济文化交流的张骞,但似乎更喜欢"投笔从戎"的班超。呼唤张骞与班超精神的回归,是1840年之后中华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15.
张凯 《世界文化》2006,(3):26-26,27
萨德是18世纪法国重要的思想家、作家,他一生中有27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原因就是他那种对色情及暴行的极端狂热,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一个正常的社会是容不下他的。他有许多作品传世,但是里面对色情及暴行的描写使这些作品一直被当做禁书,同时萨德本人也一直被当作一个色情小说家和变态色情狂。  相似文献   

16.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认识问题栗子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邓小平同志有深刻完整的论述,但是学习贯彻不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时出现了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现象。其原因,我觉得这与人们认识上的某些差误有关。这种差误表现在:认为经济发展了,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为了探索道德和人道的涵义,劝导人们"要认识自己",以挽救当时社会上道德的沦丧,但是遭到了指控,被判处死刑。尽管按当时的习俗,苏格拉底对判决可以不予服从,而且朋友们也已设法让他逃往国外。但在苏格拉底看来,信念重于生命,为了这信念,即使是死,也要勇往直前,因而拒绝了朋友的安排。此前苏格拉底曾在《斐德若篇》中说,哲学家应当去死,让肉体从尘世的生活中超脱出  相似文献   

18.
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说:“运动是艺术的灵感来源和艺术表现的瞬间。运动之美在于让运动员成为动态的雕塑。”让我们走近北京奥运雕塑,领略激情与梦想,信念与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古今谈(二则)千里青(一)"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这是《文心雕龙·序志》的结束语,刘勰在这里表明了他的写作心迹。前四句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不可...  相似文献   

20.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12,(6):103-112
生拉活扯,张艾岂是同窗友无中生有,李坟哪有十九冢 徐霞客在“湘江遇盗”时痛失了随身所带的财物,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几本难得的书籍,其中有四卷本《云南志》,这可是他西南之行不可或缺的导游书啊。这部《云南志》就是明代大理人李元阳写于明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通称《万历云南通志》。徐霞客在以后的游记中还曾多处提到这位李元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