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9,(20):5-5
据中央电视台,中国最后一位开国上将吕正操于10月13日逝世.享年104岁。吕正操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57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老将军。他曾任张学良的秘书、参谋处长,“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吕正操率部转投中国共产党。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吕正操老人说:“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  相似文献   

2.
从1983年当时的中央电视台电教部主任徐雄雄第一次被邀请参加第十四届“日本奖”国际电视教育节目评奖大会起 ,中央电视台科教部就和“日本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起 ,科教部每年都派代表参加“日本奖”的活动 ,继徐雄雄之后 ,科教部主任冯存礼多次被邀请为“日本奖”的审察委员 ,参加“日本奖”的评选工作。从1985年到1998年间 ,我有幸三次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日本奖”。在这三次活动中 ,从观摩世界级优秀电视教育节目、同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教育节目的编导人员的交流以及收集的“日本奖”有关资料中 ,我对“日本奖”有了比…  相似文献   

3.
福泽谕吉的近代观对日本近代的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在公共图书馆事业中也不例外。在福泽谕吉的近代观中,对教育的重视与民族主义的观念成为他接受与宣传西方“文库”的基础。福泽的西方“文库”见闻通过《西洋事情》传播于日本,形成了日本近代最初的“文库”印象。此后,岩仓使节团的出访记录为福泽传播于日本的“文库”印象加入了更多的细节,强化了福泽的“文库”印象。福泽谕吉所主张的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政府职责,以及日本近代中后期的民族主义演变为国粹主义后要求公共图书馆所具备的思想善导功能,都在日本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中得到体现。参考文献24。  相似文献   

4.
光明日报1月26日报道,河南省民权县谢庄大队社员张文生,劳动致富后“三贴广告”:“家有存款3,000元,谁买化肥我支援;家有手扶拖拉机,给您犁地不收钱;放电视,请您看,免费洗衣不嫌烦。”这则报道宣扬了农民劳动致富的高尚风格,读了着实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5.
在“常任”梦问题上,日本各大报在新闻报道上无不大张旗鼓,敲锣助阵。 在谈到日本为何应成为常任理事国时,各报反复强调日本的“经济负担论”和“国际贡 献论”。至于联合国与“株式会社”有何差异?日本的军事贡献究竟是对联合国的贡献 还是对美国的贡献?却几乎一字不提。在诸多争取实现“常任”梦的言论中,也有一些 是言不由衷、异想天开和远离客观事实的论调。日本各家大报舆论造势的另一重点,是 强调在五个常任理事国当中,只有中国可能会反对。殊不知日本实现“常任”梦的最大 难关,其实在美国,因为美国是联合国现体制秩序下最大的得益者。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略中国,要使中闲成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在南京市中心建立“日人街”,大量地引进日本侨民与扶植尽可能多的日本企业,则是其殖民政策的表现之一。 南京“日人街”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王雪驹 《现代传播》2023,(12):40-47
日语“情報”一词即指情报、信息,这指涉了两者的同义关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情报、信息、新闻三者之间本身存在着共通之处,近代日本间谍即与日本在华新闻活动密切相关。1886年,日本军人荒尾精创办了日本在华首个正式情报据点汉口乐善堂,展开了对华情报调查活动。汉口乐善堂的日本间谍将“办报”作为“集体行动形式库”,加入东亚同文会所,通过办报刊延续其情报生涯。将汉口乐善堂情报活动纳入日本在华报业活动中予以考察,可厘清近代早期日本在华报业的人际网络、地域分布、情报属性的历史语境,也充分证明了近代日本在华报业的性质、特点、走向与日本对华战略在结构性关系上的共存一致。  相似文献   

8.
日本首相中曾根执政4年多来,曾多次提出“国际国家”这一名词。今年1月,他在施政演说中又称:“面向21世纪,要真正建成国际国家日本”。什么叫“国际国家”?简单地说,就是全球性国家。1985年日本《外交蓝皮书》中提出:“应实现向世界开放的国际国家日本”。日  相似文献   

9.
秦茜  田甜 《新闻世界》2013,(8):326-327
国人持续抵制日货的活动饱含着对日本这一具有历史侵略性民族的既有“成见”,而这种成见的根深蒂固,除了历史原因外,大众媒介所建构的日本“侵略者”形象也加强了人们对日本国家形象的成见。相应的,在抵制日货这一行动中,“中国”这一民族概念上的“共同体”也同时得以建构。“成见”与“想象”从来都是两朵并蒂花。  相似文献   

10.
“偶像剧”,在日本称作“趋势剧”(trendy drama)。1990年代初,日本借鉴西方国家肥皂剧和情景喜剧运怍技巧,加以日本意象包装,产生“趋势剧”。随后,台湾引进日本“趋势剧”,为吸引年轻族群,将其更名为“偶像剧”。在这些电视剧中,常会出现反映现代流行趋势的服装、休闲娱乐、通讯器材、生活方式,以及探讨时下年轻人常遭遇的情感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本同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其民族性格、其走过的历史轨迹,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别出一格的,这从日本文学中可见一脚。日本文学纤细、含蓄,其文艺观则以“真”、“哀”、“艳”、“寂”为基础,长于摹仿,变革迅速。毋庸置疑,诺贝尔文学奖是一国文学在世界传播的最好名片。日本两位诺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受到了多国出版社的青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到底有多富裕上篇一部分中国人已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对中国人而言,“小康”是温饱之后又一个美好的期冀,尤其是对九亿中国农民来说就更是这样。“小康”是什么所谓“小康”,《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如家道小康...  相似文献   

13.
“国粹”(国粋,kokusui)一词来自日语,是明治时期日本知识人对英文“Nationality”(中文一般译为“民族”“民族主义”等)一词的翻译。日本的“国粹”概念认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各自保持各国的国粹发达,为世界文明做贡献。这一以保存国粹来实现民族复兴的观念对于深陷于国家民族危机之中的晚清中国知识人充满了吸引力,受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欢迎。20世纪初,“国粹”一词亦风靡于中国,成了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派学人笔下的热词,意指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新文化运动前后,“国粹”一词频频出现于新文化人笔下,却常含嘲讽之意。在“国粹”的理论旅行中,中国的“国粹”概念虽直接受到日本影响,却并非照搬。日本的国粹与欧化最后形成了合流,演变为日本主义;中国则在批判中接受与阐释“国粹”,保留了自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电视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使日本电视传媒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电视不仅失去了观众的信赖,甚至正受到大多数正派的日本人的唾弃。邵锦——电视制造的“神”邵锦是一个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中国女青年。但在日本传媒的“造神运动”中,她很快成了具有“宇宙神力”的“气功大师”,上当受骗者不计其数。邵锦是1989年5月来到日本的。最初,她从事的是医疗保险业。后来,她在东京开办了一间气功教室,帮助人们进行气功健身。没过多久,经过日本电视传媒的炒作和渲染,她一步步地“羽化登仙”,成了包…  相似文献   

15.
淼淼 《出版参考》2011,(2):49-49
圣保罗的自由区,葡语地名叫“Liderdade”,当地人习惯把自由区称为“东方街”。自由区原是日本移民最集中的区,由日本皇家移民公司有组织移入巴西的日本移民,在巴西人口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而东方自由区则号称日本本土以外最大的日裔聚居地,  相似文献   

16.
地处我国西南边境的广西靖西县多年来坚持发展广播,特别是近几年,“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覆盖大面积提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和本县广播站节目三套广播节目基本覆盖全县农村,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宣传服务条件。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文豪的夏目漱石,在观察和体验西方文化、目睹西方文明的弊端和日本人盲从西洋的态度后,开始思索如何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本文在分析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社会福祉思想中对“人”的理解,探讨《我的个人主义》中体现的社会福祉思想。  相似文献   

18.
渲染“朝鲜威胁论”,给了日本在“和平宪法”下发展本国军事力量的理由。但“误报”事件,却使日本“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国际地位一览无遗  相似文献   

19.
郑霞 《大观周刊》2012,(41):74-74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也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条通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却不像中国茶道一样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综合影响,而是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中形成了以禅宗思想为主的新的审美观念和具有日本民族味的特有的内蕴。本文主要根据日本茶道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来分析了的日本茶道精神里独特的“和”、“敬”、“清”、“寂”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20.
侵华期间,日本把对中国的侵略说成是“东亚的国际正义的确立”,却屡屡犯下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并伴有大量反人道的行为。与此同时,在新闻舆论方面,日本官方的控制极为严苛:不仅严禁反映日军的暴行,反而必须宣传日军的“仁慈”,并要突出“支那”兵的惨虐行为。也就是说,不仅要严加控制,还要歪曲宣传。要从当时的日本报刊中了解日本侵华的真相,近乎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