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最近一年忙于为母亲写传,已完成23万字的《林海音传》,将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于9月出版。  相似文献   

2.
在台湾的图书市场,文学书籍始终是引人注目的,且不说有多少家出版社因出文学书而发达,在近年金石堂等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文学书的上榜率十分可观,几乎年年冲击半数。近几年文学书籍的出版总量,年增长率在50%以上。台湾文学书籍的出版好景,首先得利于一大批作家身份出版发行人的努力。《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女士于1968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一直坚持以出版文学类书籍为主,每年只出十几本,本本求精品,如沉樱  相似文献   

3.
历经6年的努力,《台湾作家全集》终于由台湾前卫出版社编辑完成,并于3月在台出版发行。 这套50册之巨的《台湾作家全集》收录了自1920年至1990年台湾57位重要作家的主要著作。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以年代区分汇编为日据时代、战后第一代、战后第二代和战后第四代四大辑。这套书大体上以作家个人为单元,一人一册,并附有作者照片、生平简介,手迹印件及评论文章等内容。《全集》编辑召集人,台湾知名作家钟肇政将台湾文学定位为“台湾本土的文学”、“台湾人的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支”。前卫出版社发行人林文钦表示,编辑出版《台湾作家全集》是他的夙愿,以一个纯民间的私人出版社完成这样大的工程,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负担,6年来倍感艰辛,今天这一梦想终于实现。  相似文献   

4.
时下,一提及“台湾诗歌”,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席慕蓉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作品。然而,对于“台湾诗歌”只持有这样的印象是“见树不见林”的偏颇之见。毋庸讳言,上述那种现象,也和大陆出版的能够反映台湾新诗创作总体风貌的选本极少有关。现在,花城出版社的新书《台湾诗选》或许能够  相似文献   

5.
自从“一国两制”提出之后,我们报纸上对于台港澳的消息,已引起注意,不断出现“台港澳”的专栏新闻,报道当地消息。这诚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在选材上,却不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试以某报某日的《台港澳新闻》为例,一个专栏里,收了四条新闻,其一曰:《台湾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二曰:《台湾森林历经浩劫》;其三曰:《台湾南部蔓延登革热流行病》;其四曰:《台湾流行算命求神》。把四条新闻放在一起,人们就可以见到台湾这个地方,污染严重,疾病流行,迷信盛行,一句话,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以台湾之大,这些消息自有他的根据,正  相似文献   

6.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自立晚报》“自立副刊”于去年底举办了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台湾文坛去年发生的十件大事,大陆作家钟阿城作品的出版被列为第四,该报称之为“大陆作家钟阿城登陆台湾”。《自立晚报》“自立副刊”的调查,以1986年《台湾文坛十大事件》为题,向台湾地区抗战后(1945年)  相似文献   

7.
在祖国分裂,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况下,大陆与台湾的新闻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各自开设了一些“窗口”,介绍对岸的情况。《人民日报》每周一次的“今日台湾”专栏和台湾《中央日报》每周一次的“大陆透视”专栏都是其中之一。这些窗口对对方的报道是否真实呢?两岸大多数人民恐怕是没有条件自己加以判断的。然而,由于《人民日报》和《中央日报》都行销海外,因此一些有条件接触两岸情况的人,就有了比较和辨别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学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们,当他们写回忆治学经验的文章时,每每提到从“书海中探宝”,从“书林中觅珍”。而书海航行,有赖指针;书林之门,需钥开启。指针启钥者何?书名也。比如:一位读者要研究台湾问题,他从中文书名目录里可以查到首二字标“台湾”的书名有《台湾府志》、《台湾通史》、《台湾文献丛刊》、《台北要览》、《台湾之狱》等八十余种图书。连横著始湾通史》卷二十四为《艺文志》,著录台湾方志五十种、台湾人士著作四十种、宦游人士著作八十种、合计一百三十五种。从台湾人士的传记及著述的书名中还可以查到拥延平王台湾海国…  相似文献   

9.
台迅 《青年记者》2006,(23):49-49
据台媒报道,有28年历史的台湾《民生报》11月29日宣布,从今年12月1日起停刊。台湾《民生报》社长兼联合报系发言人项国宁,11月29日下午代表报社公开发表以“美好的记忆,光荣的句点,真诚的祝福”为标题的停刊声明。这是继《中央日报》《、台湾日报》停刊后,台湾又一主要报纸宣布  相似文献   

10.
最近很高兴地读到了台湾省档案界同行——张泽民先生所著《技术档案管理学》一书。该书是作为台湾“大专企业管理用书”,1988年7月由台湾鲁风印书公司出版,共212页,全书共七章,除绪论外,包括“技术档案的产生”、“技术档案管理的范围”、“技术档案的鉴定分析”、“技术档案的管理”、“技术档案分类法编制的研究”,以及“技术档案缩微处理”等六个方面。此外还有附录一项,包括台湾的档案管理制度、办法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等内容,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这是迄今大陆看到的第一本台湾的科技档案学著作。 一、由《档案管理学》的编著和教学 到《技术档案管理学》的编纂成书  相似文献   

11.
古继堂四年出版了三部论著,即《台湾小说发展史》、《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和《台湾新诗发展史》,构成了一套台湾系列分类文学史。这三部书均为海峡两岸第一部,又均为填补学科空白的开创性著作。因而它们一经面世,便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海内外数十家报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给予赞扬和肯定,甚至被称之为“精典性”著作。其中《台湾小说发展史》,多年来被台湾辅仁大学等作为“正式教材”。大陆学者的学术论著被台湾高等学府作为正式教材的还是首例。古继堂的新著《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刚刚面世,便在海内外产生反响。  相似文献   

12.
一、1948—1987年间的报业 在1949年国民党总部正式迁台之前,《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国民党报系统的新闻机构就有计划地迁至台湾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接,又创办了不少新的报刊,从而在台湾形成了以三个“中央”为中心的、沿用国民党在大陆实行一整套体制的“党报”体系,牢牢紧跟国民党的思想路线与战略,实行“舆论一律”,并对原有报刊等新闻单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整肃,严格控制新闻舆论和与言论自由,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6年的“报禁”方略。 《中央日报》1948年11月迁至台湾,并于]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续刊。该报一直是国民党中央之喉舌和工具。《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均属“党报”体系,都为国民党党、政、军部门的机关报。这类报纸主要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省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台北版)、《青年日报》、《忠诚报》、《建国日报》、《金门日报》、《马祖日报》(后5种报均为“军营”报纸),还有台北的《大华晚报》(1950年2月1日创刊)、《中华日报》(台南版)和《新闻晚报》等。  相似文献   

13.
林海音,本科时是复旦大学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2013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全职的人像摄影师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作品出现在《人物》、《ELLE》、《睿士》等期刊上。  相似文献   

14.
首届台湾“《中国时报》长篇小说奖”评选于6月13日揭晓。38岁的台湾女作家朱天文获此殊荣。她的获奖作品为长篇小说《荒人手记》,该书是一部以男同性恋为主题的作品。评委们在评议时认为这部作品是五部提名作品中最好的一部。他们说:这篇小说意图要探讨的就是取消“自然”、“正常”观念,以及这套观念后面的整套文化。  相似文献   

15.
钦鸿 《出版史料》2009,(3):65-66
谈到台湾文学史上描写娼妓的作品,一般论者都会提到黄春明,他的《看海的日子》《莎呦娜啦,再见》《小寡妇》等作品,被认为是作者“从色情行业的变迁里”来反映“台湾农村社会的历史”的力作,在台湾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实,在此之前早就有一部反映社会最底层妇女的生活和呼声的长篇小说,在出版之初便曾蜚声台湾文坛,只是许多台湾文学史未予注意罢了。这部长篇小说,便是师范的《百花亭》。  相似文献   

16.
钦鸿 《出版史料》2006,(4):50-60
长达十五年、出刊一百九十二期的《野风》,是上世纪50年代台湾文坛一个重要的文艺刊物。尤其是它创刊之初的前四十期,以“反映现实”①和“创造新文艺,发掘新作家”②为口号,大力推进现实主义文学,在当时“反共抗俄”甚嚣尘上、“战斗文艺”充斥报刊的台湾文坛独树一帜,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曾在《野风》上起步的青年作者,许多已是如今文坛的大家,如余光中、郑愁予、於梨华、郭良蕙、刘非烈、郭枫、楚卿、张漱菡、朱沉冬等,而《野风》也因此为台湾文学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野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大…  相似文献   

17.
港澳台之窗     
业界动向《民生报》停刊文化界惋惜据台湾媒体报道,一向以文化自居的台湾《民生报》停刊了,这个消息引来文化界一片惋惜。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不断叹气。他说,现在正是台湾建立“风格社会”的时刻,标榜“生活风格”的《民生报》却要退出这个舞台,非常可惜。“这应该是一个对生活文化雅俗共赏的时代,媒体却硬要将雅与俗分开!”黄永松感慨,现在走低俗路线的媒体太多,踏实精致的媒体却越来越少。《民生报》的退场,是对台湾发展精致文化的一个警讯。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也惋惜地说,《民生报》对于文化、运动议题的长期深耕,在台湾各媒体里表现…  相似文献   

18.
继《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在台湾出版之后,中南财经大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古远清教授的新著——《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再次在台湾文坛吹起一股热风,台湾《世界论坛报》、《台湾联合报》、《台湾新闻报》、《葡萄园诗刊》、《文讯》等多家报刊对此书的出版刊文进行详细报道。新加坡、澳门和香港等地报刊也刊文予以关注。 当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评论家颜元叔教授称此书的写作是一种“壮举”,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又具有丰富的史料性。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张健教授  相似文献   

19.
台湾图书编目规则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图书馆的图书编目,过去一直沿用1949年“国立中央图书馆”修订出版的《国立中央图书馆中文编目规则》,及至1973年“国际图联”(IFLA)出版一系列国际标准著录规则(ISBD)后,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央研究院”联合邀请旅美图书馆学者、前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副馆长于镜宇,主持修订有关编目规则,历时一年,编成《中国编目规则草案通》后,遂中断。至1980年,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为推动图书馆自动化作业计划,与台湾“中国图书馆学会”合作组成图书馆自动化作业规划委员会,先后成立三个工作小组,集中台湾图书资料界学者、专家,分别就图书资料作业标准规  相似文献   

20.
“儿童不宜”不久前,我和几个同志观看了一部标有“儿童不宜”字样的文艺录像,名叫《杀夫》。这是根据台湾作家李昂写的小说《杀夫》改编制作的。小说通过揭露一屠夫对其妻进行性虐待的兽行,控诉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摧残。小说发表后在台湾引起了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