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最近丸年间,图书市场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各界名人及其家人、朋友纷纷提笔著书,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人书".本文从界定"名人书"的定义、范围出发,分析"名人书"出现的原因、出版名人书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潜在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书为何越来越"难读"?——对时下"书个子"等的感受与感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喜欢读书,也算读了几十年的书,而近年来感觉"书"(这里的"书"指纸质图书和纸质期刊)越来越难读."书难读",不是针对书的内容和表达而言的,而是针对书的编排设计而言的.  相似文献   

3.
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图书市场,名人效应成为畅销保证。记者从部分出版社了解到,2014年,成龙、周立波、潘石屹等名人图书将在书市形成新的亮点。在日前上市的《名人书浅规则》一书中,图书营销专家李鲆爆出名人出书"版税高""请枪手""编辑给名人做管家"等种种内幕,引发读者热议。李鲆对记者说,书名用"浅"字,是因为这些让读者惊讶的内幕在出版界是很浅显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博客书"出版的传播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博客的普及,博客写作逐渐成为了出版界挖掘的重要资源之一.在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金丽红、黎波等著名出版人更是隆重推出"博客书"概念,一时间,"博客书"掀起了新一轮出版热潮.中信出版社高调推出素有才女之称的徐静蕾的"博客书"--<老徐的博客>,首印就是10万册;随后,地产名流潘石屹,童话大王郑渊洁,<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等的"博客书"也纷纷出笼.  相似文献   

5.
关于出版“名人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版“名人书”的问题,在出版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起过不小的争议,曾一度众说纷纭,沸沸扬扬。然而,直至目前,出“名人书”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并未消失或减弱,而且有愈益增长的趋势。实际情况表明,这一产生于“世纪之交”的文化现象,是很值得研...  相似文献   

6.
纵观全球图书市场,目前童书已成为推动整个出版市场前行的一大动力.童书出版已经成长为中国出版业最具活力的板块.过去的十年(2006—2015年)是中国童书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黄金十年",童书出版的"黄金十年"成为出版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热议的话题.以图书价格为切入点,可考察分析过去十年间中国童书出版的行业生态状况.从对中国童书价格的数据分析可以洞悉童书的出版、定价与竞争状况:童书出版是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童书出版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童书的定价总金额增长迅速,单册童书平均定价持续上升;不同种类童书的定价差异大;童书定价呈现两级分化.由童书价格折射出的童书出版行业生态问题有:童书整体定价水平偏高带来负面影响;系列化童书存在"捆绑销售"问题;网络书店售价严重冲击实体书店;童书版税不断抬升进而影响童书价格.中国童书出版能否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将取决于整个童书出版行业能否实现良性发展,优质的原创内容及有序的童书出版市场环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博客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和发表作品的空间,这使得草根的力量达到了极致,继而诞生了草根名人,并逐渐形成了草根文化,对传统的精英文化产生了冲击。在此背景下,出版界也将草根名人博客书作为名人图书选题出版的新方向。本文对草根名人博客书的出版选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草根名人博客书选题策划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出版界的慢性时代病--"职称书"--出版发行怪现状之十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称书"是中外出版学辞书阙如的词条,但"职称书"现象在我国出版界却普遍存在.笔者信息闭塞,至今未见有关"职称书"的概念界定和对其研究的著述.现不揣浅陋,试对"职称书"现象稍作探析,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阿我 《出版经济》2004,(1):23-23
去年是图文书的一个高烧年,今年,这场烧退了不少.快船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海湾.阅读进入了读图时代,图文书也是近年来出版的热潮,但什么是图文书却没有一个明晰的说法,绘画、摄影加上文字都可以叫图文书.图文书不拘一格,许多"文配图"、"图配文"也都加入到图文书的行列.出版者给书配图似乎商业的目的多于图书品质的考虑,一些不伦不类的图文书也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就有9亿农民兄弟,占了全国总人口的69%.但是,据新闻出版总署对农村读物的统计:近5年来,我国每年出版图书品种是17万~19万,而全国出版的"三农"图书5年却只有1.8万种,年平均不到4000种.也就是说,农村中每年大约20多万人中才有一种书,而与此同时,在全国是每7600多人拥有一种书,城市中每年是2400人拥有一种书,相比之下,"三农"图书种数真是少得可怜.农村的发行网点同样不容乐观,当城市图书销售网点在十几年间增加了3倍多的时候,农村的图书销售网点却减少了近40%.摆在这里的数据,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村图书市场的极度薄弱和图书发行网点的极度欠缺.  相似文献   

11.
在各大卫视纷纷以真人秀、唱歌节目展开综艺大战的时候,黑龙江卫视一档"读信"节目悄然走红荧屏.张国立、何冰、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明星加盟,以"见字如面"的方式读懂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智慧和心灵.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书,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而且打开了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充满意外感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鲁迅生平疑案王锡荣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鲁迅:我可以爱马蹄疾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世界上不少名人,身后留下一些其生命历程中的疑案。由后人去猜想探索争议。鲁迅也留下了一些疑案。其中如他在《三十年集编目》中亲笔写下的"起信三书",到底指哪三本书或哪一部书,情逾手足的许寿裳猜错了。"携手十年"的许广平也说得不能令人信服,恐怕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难解的疑案了。然而,鲁迅的有些"疑案",特别是王锡荣先生所撰的《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的"疑案",其中有的只是曾有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员的基本价值观--为人找书为书找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论述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图书馆职业最简明的表述,是图书馆员的基本价值观.分析了"人"、"书"、"找"的地位和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其最主要的工作是"编"书.但要"编"出一本本好书,成为优秀的编辑,离不开"读书".编辑家陈原曾经说过,编辑"自我修养的头一条,应当使自己成为'书迷'".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部关于名人的书,是"世界"历史"上名人的文学传记. 本书把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二十二位历史名人介绍结读者.  相似文献   

16.
阿甲 《出版经济》2004,(1):20-21
如今各行各业都时兴换位思考,提倡"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站在2003年的年根儿,我也来尝试一把. 童书卖书人的攻略 我是专营童书的卖书人,自然整日价琢磨的都是怎么提高童书销量的事情.在卖书人的行当里有一句大实话:"书也是一种商品,卖得出去就是好商品".畅销的书,自然是首先被关注的事情.有的出版社很会做广告"选择了本社,就等于是选择了畅销!"在2003年少儿图书订货会上就能见到这样的标语,让人感觉"这世界变化快".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图书馆开展"活体图书"服务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伊始,西方一些国家就开始尝试"活体图书"服务.人们可以从图书馆"借"到同性恋者、少数族裔人士、维权活动者等活生生的"书".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展"活体图书"服务的实例.虽然文化传统不同,但我国开展"活体图书"服务具有可行性.开展"活体图书"服务要建立健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活体图书"服务制度体系,广泛采集"活体图书",科学管理"活体图书",做好阅读"活体图书"的读者服务工作,做好"活体图书"的共建共享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图书走向世界有多个方面和多种渠道,除了华文书的直销、外文版的直销以及版权贸易以外,参加各种国际评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图书内容的千差万别,难以有一个国际标准,所以目前有关书籍的评奖主要集中在印刷和设计上.近年华文书在国际印刷和设计方面频频得奖,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和改变国外同业对华文书的看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上海新闻出版局从2002年起,做了组织"中国最美的书"参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以及我们的认识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们对花样迭出的"贺岁片"电影、"新春音乐会"已不再陌生,细心的人会发现,2001年春节文化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玩意儿--贺岁书.其中较有影响的,像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在家贺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年夜饭>,中国邮电出版社和童趣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新世纪儿童大礼包>等,分别是针对不同层次读者的贺岁书.看来,图书出版也开始搭乘贺岁便车,盯上了节假日市场.那么,"贺岁书"现象的出现,对出版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融媒体书是在一种媒体的基础上,融入数种其他媒体形式的知识产品,是图书出版传播的新兴样态.在内容上,融媒体书拓展了传统图书内容的载体维度,重构了内容生产机制,增加了内容美学价值.在形式上,融媒体书具有动态性、交互性和多元性特征,比传统图书更具形式张力.在传播机制方面,融媒体书实现了矩阵化开发、社交化裂变和场景化传播,顺应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潮流.为了进一步促进融媒体书的出版传播,出版机构应树立打造精品内容的意识,依托新技术不断优化出版模式,将精准导流作为传播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