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和谐是中西文化理想追求的审美凝结.中西文化对和谐的不同追求产生了不同的美学观和不同的语言观:中国美学讲究"协和",西方美学崇尚"简约";汉语强调"整齐美",英语侧重"简约美".本文以文艺性散文为研究对象,从叠词、四字句、对偶、排比、反复五方面探析汉英散文翻译中如何体现各自的语言之美以及美质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原生态"是指一切在自然状态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具有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和风格自然淳朴、真挚性等特点.信天游歌词的特点之一是短小精炼、言简意赅,运用大量叠词.信天游与"诗经"一样久远,与"腰鼓"同歌同舞,与"秧歌"一起出现共生,是陕北人生命中的悲欢真情,最为粗砺地表达了生命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童话的"三美"指幻想美、诗意美和感伤美.幻想美是他童话的基本特征,这是由童话的特征所决定的.诗意美体现着他对童话语言的运用.而他的童话总给人以感伤美,这是作家"世纪末"情绪的一种反映,是他童话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叠词是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之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使用过叠词的就有200篇,如:关关雎鸠、杨柳依依、灼灼其华、言笑晏晏、蒹葭苍苍等。巧用叠词,能更好的表达思想,刻画人物,绘景状物,增强韵律美;巧考叠词,能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匆匆》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文章朴素缜密、清丽脱俗,被许多翻译家译成英文。本文选取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对比,从英汉语言音律美的角度探析叠词英译。旨在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音律特征,从而更好地对叠词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6.
黄素 《海外英语》2020,(6):26-27
叠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其音、形、义使文学作品绘声绘色,朗朗上口.《西厢记》中有大量叠词.这些叠词韵律优美,句式整齐,成就了《西厢记》清新俊雅、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该文主要从叠词的类型和翻译手段入手,简谈叠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错"中求"美"     
"错"--一个大家都不怎么喜欢的字,但它却随时跟在我们的身边.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错都是存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在课堂中,笔者认为学生的"错"是一种美,也是一种教学美.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中的叠词有状形、状声、状色等作用。诗中叠字位置比较灵活,可位于句首、句中、句尾。叠字之运用贵在富有新意。古典诗词中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有着独特的声韵美,能使韵致、神情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叠词"是"词"的一种构造方式。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曾说:"对事物的全部主观知觉都必然在语言的构造和运用上体现。"[1]《一颗小桃树》一文,在语言构造和运用上最鲜明的体现便是运用大量的叠词。除了"奶奶""爷爷""姐姐""弟弟"这些叠音名词外,文中共用了36个叠词。叠词的形式丰富,有AA式、AAB式、ABAB式、AABB式和AABC式。36个叠词中,1个描写奶奶,5个描写自然景色,15个用于描写作者自己,其余的15个都是用于描写小桃树。  相似文献   

10.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科学家的审美目光在于发现它、改造它、升华它,而不能像艺术美那样主要借助于虚构.科学美是感性美与理性美的交汇.它不仅体现为一种结果,也往往体现在过程之中.研究科学美既不要排斥科学美中的理性美因素,也不能陷入"泛美论"."科学美"是科学中某些方面的美,而不是说所有的科学现象、科学规律、科学行为都是审美对象.科学美突出地表现在巧趣、妙趣(部分表现为情趣),诸如图像或公式的艺术化、幽隐世界的拟像化、奇异对象的趣释化、科学行为和言语的隽智化以及某些对象的情感化.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中叠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叠词韵律紧凑,在文中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故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汉语为此,英语亦然.但是由于中英文间不同的表达方式,汉语中叠词很难有效的翻译成英语.通过对两种语言的特点、用法进行比较,初步提出了一些汉语中叠词的英译方法,并就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用较多叠词以及秩序整齐的长短句,营构了一幅朴实无华却又真挚活泼的"槐乡图".这幅画围绕"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家乡孩子的季节"而展开,画中有人有花,有景有情,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人花和美.文本既写了槐花的多、香,又写了槐乡孩子的乐、闹.不论是三年级的孩子还是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被这种美与乐所吸引.沉浸的同时,我们不免要想一想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诗经>叠词是融形美,音美和意美为一体的绝佳的语言艺术.朴实中透着灵动,诗意盎然.首先从汉英对比角度对汉英叠词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提供了若干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以供赏析.从<诗经>中叠词的具体特征出发,详细探讨了其翻译方法,将其分为两类:普通叠词的翻译和文化叠词的翻译,并提出了各自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代作家阿城的小说《溜索》文质兼美,选入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本文就从语言的音韵节奏和语言艺术方面去品析。1.叠词运用,凸显和谐美《溜索》是阿城的一篇随笔小说,篇幅虽短,却使用了38次叠词,这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表层的音韵之美。除此之外,小说在叠词的选用上还体现出一种深层的音韵之美,具体来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选用了两种叠词的搭配形式,一种是常见的搭配,如"慢慢流""望望天""黏黏的血""急急地离开"等,还有一种是陌生化的搭配,如"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相似文献   

15.
<正>朱自清先生的经世之作《荷塘月色》可谓文质兼美,尤其是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更是让人折服。读先生的文字,会陶醉于那多彩的修辞,也会沉湎于那丰富的叠词。如果说修辞让文章清新扑面的话,叠词则让文章摇曳生姿。那遍布全篇的叠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光彩夺目。一、叠词让景物情貌俱见,生动形象试看作者笔下的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如"一粒粒"的明珠的白花,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  相似文献   

16.
笔者发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羚羊木雕》在遣词造句方面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地运用了叠词。这些叠词,从人物来看,几乎涉及文中所有人物;从描写方法来看,有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从所在位置来看,几乎分布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因此,笔者认为,重点品味这些叠词,是把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的一条捷径,起到"立片言以明万意"、"牵一发而动全身"之  相似文献   

17.
英语作为知识性、思想性和审美性兼有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的首要原则应是"文道美"的高度统一.美是无处不在的,英语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通过感受教师教学之美和教材内容之美,培养他们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开心一刻钟     
《小学生》2013,(7):24
叠词语文老师课上讲李清照的词时说:"这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太精彩了,咱们班谁能写出这么好的叠词?"小林笑道:"默默背背,学学  相似文献   

19.
"真"是和庄子人生自由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真"就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美的产生和存在.庄子"真"的美学观,是他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延续,是对礼乐文化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的批判,其实质是追求人生与"道"和谐的大美境界,对后代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启迪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向来的研究,着重于关注其"俗"的审美特点,忽视了"雅"的因素,有欠全面与公允.即以以"帘子"意象为切入点,也可以看出<金瓶梅>所营造的意境美、韵律美、意旨美,在"俗"之外也展现出富有诗意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