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大量节烈妇女其守节或殉烈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明清徽州节烈现象致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更为突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明清徽州节烈妇女坚守贞节,使自己赢得一定的社会威望,能有效地平息邻里争端,感化部分社会不良分子。  相似文献   

2.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以男女间的经济分工为基础而组成的。明清时期的徽州由于特殊地理、社会环境,在徽州本土形成了一个以妇女为中心的留守群体,因此普通妇女尤其是母亲和寡妻在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她们不仅为家庭创造财富,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和控制权,对家庭重要事务及主要成员有相当的决策权和发言权;而且还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相似文献   

3.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主观因素。其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几个方面。明清徽州这种突出的节烈现象是贞节观念的强化,国家与徽州地方宗族所制定的各种相关制度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女性自身的因素,共同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徽州绅商早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这是商、绅合流的产物。徽商通过捐纳或捐输等途径转变为绅商,并由此在地方获得权威和民众认可,而近代的绅商,往往借助商会等组织提升自己的权威。徽州绅商推动了明清徽州士绅社会的建构,特殊的绅商身份也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又强化了徽商的封建性,从而阻碍了徽商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徽州妇女节烈之风盛行,然而对贞节烈妇的研究多停留在普通徽州女子身上,而忽略了徽州才媛这一特殊群体.徽州才媛虽如一支寒梅傲然挺立于清代妇女文坛,但由于受到新安理学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她们亦未能走出节烈这个封建羁绊.  相似文献   

6.
明清徽州节烈现象异常突出,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节烈旌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明清时期非常重视对贞节妇女的旌表。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我们从徽州方志、谱牒等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旌表制度在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央朝廷对旌表条例的调整往往会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同时,地方政府的表彰成为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妇女节烈旌表制度在徽州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明清徽州突出的节烈现象。  相似文献   

7.
作为活跃在明清时期的一个社会群体 ,徽州商人自然受到社会的关注。徽州商人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并随之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与此同时 ,徽州商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受这两种评价结果的影响 ,徽州商人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徽州商人及其生活环境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8.
贞节作为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明清两代贞节之风盛行,与其他地区相比,徽州贞节之风尤甚,无论贞节的人数还是“贞节坊”的数量都位居前列。针对徽州地区这一特殊的现象进行个案研究,揭示了明清徽州贞节之风盛行的表现,分析了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并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从徽州妇女的心理结构和徽商的直接作用等方面对这种现象作了社会心理方面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地势的险要使中原强宗大族不断迁入,进而形成宗族聚居的社会。日益凸显的地少人多、粮食紧张的问题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徽州自古民风淳朴,徽州学者和商人都非常推崇程朱理学。朱子之礼,成为徽州民众普遍认可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因素,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婚制度,以聘娶为主要形式,其程序一般要具备“六礼”。徽州的婚礼基本程序与“六礼”一致。明清徽州早聘之风较为盛行,乃至指腹为婚,因为早婚对徽商家庭具有特别的意义。明清徽州婚姻禁止性原则主要包括同姓不婚与良贱不婚。由于受到明清普遍的婚姻习俗和徽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徽州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婚姻习俗,导致妇女的守节、殉烈或婚姻生活的不幸。  相似文献   

11.
在明清时期传统的徽州社会,徽州各宗族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大大小小的宗族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祖先。在宗族祭祀前后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如筹备宗族祭祀资金,在祭祀期间如何使用祭祀资金及祭祀结束后对祭祀资金的管理等。徽州宗族通过祭祀来团结族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以达到和宗睦族,提高同宗同族向心力与认同感,这一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探析祭祀资金的来源管理及运用等,我们可以另一个视角来观察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及其社会。  相似文献   

12.
“龙文化”在徽州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传说方面,“龙”信仰是重要的传承形式,传承过程中突出了徽州的地域特征;在生态方面,重视“龙脉”的理念体现了生态保护意识;在空间地名方面,以“龙”为名的现象自唐宋时期已有,至明清时逐渐增多,这也是“龙文化”在徽州民间加速传播的重要阶段;在民俗方面,舞龙、闹龙灯、赛龙舟等活动中的仪式反映了徽州人对地方“龙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尽管国家开辟了多种渠道来表彰节烈妇女,明清徼州也有大量知识精英记载节烈妇女的事迹,然而仍有有大量的节烈妇女可能被湮灭不彰.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口头称颂以其低廉的成本需求及快捷的传递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迹不彰给节烈妇女与主流社会带来的双重缺憾.由于大众的口头称颂,推动了明清徽州节烈事迹的广泛传播,进入大众、社会与国家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说,分别以国家政府、知识精英与民间大众各自而又互相配合的表彰形成的合力,对徽州节烈风气的推动起到很大的作用,扼杀了许多妇女的青春与生命.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徽州人由于经商或其他原因大量向外迁徙,淮扬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市场,成为徽州人迁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文中主要依据明清时期的族谱及地方志等资料,大致梳理徽州人向淮扬地区的三个主要城市:扬州、南京和仪征的迁徙情况,以此反映出徽州人在淮扬地区的活跃程度。徽州人的迁徙活动,对迁入地的经济发展、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对于徽州本地来说,大量人口外迁则成为一把双刃剑,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通过征收赋税、培养宗族子弟入仕、创办义田和义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宗族管理、维护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徽州宗族还对国家的政策和儒家伦理规范积极宣传,在宗族中进行宣讲和教化,按照国家政策管理徽州宗族社会,保持了徽州地区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与国家希望地方基层社会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目的有相契合之处,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观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封建制度的极力倡导、强大的宗法势力、程朱理学的熏陶、徽商的极力推崇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的成因,并对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作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数百年来徽州这块土地上流传着许多民谣,其中大多是反映妇女生活的。这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歌谣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徽州妇女客观的生活境况和奋斗历程,而且表达了她们主观的思想意志和情感愿望,其中大多是发自她们肺腑的心声。 就笔者所辑已存录于文献的有关妇女的徽州民谣来看,内容就非常丰富。有反映寡妇孤苦境遇的,如《寡妇娘》(屯溪)、《龙游兰姑》(歙县)、《寡妇哭丧夫》(黟县);有反映等郎媳,童养媳悲苦  相似文献   

18.
徽州民间歌谣中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徽州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反映了旧时代徽州妇女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婚姻爱情上的种种不幸和卑贱凄惨的生活;也表现了她们勤劳善良,坚忍不拔,追求和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对研究古代徽州的社会风情,特别是妇女生活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对宗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内部社会秩序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即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作为社会自治主体和社会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通过教化、调解、惩罚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封建制度的极力倡导、强大的宗法势力、程朱理学的熏陶、徽商的极力推崇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观的成因,并对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作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