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锋作家余华作品入选《新课标》教材成为语文教学实践的一大难点,中学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同时,《新课标》教材也烛照出传统中学语文教学的某些弊端。中学语文“文学教育”的新思路是,一方面引入层次教学法,充分利用文本的层次性特点,逐步引领学生鉴赏文学语言的奥妙,真正按照文学语言自身的规律分析语言;另一方面,语感教学的优势要继承和创新,品读优秀文学作品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论《中学语文教学法》实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一门主要必修课.作为师范教育本科学生的专业课,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增强从事语文教学的责任感,培养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通过"增加选修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实验,建构实践模式;提倡多媒体教学,提高实践效果;联系中学实际,增强实践意识;改革实习制度,强化实践训练;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实践精神"等实践环节,以促进"教学法"课程新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培养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研究教育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日前拜读了张振雷、胡根林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感触良多.从文章的"课堂回放"部分能看出,张老师是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当做人生教材来解读,让学生明白"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的道理,试图启迪其做人做事的智慧,试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种教学尝试是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另外,张老师还试图找到教学内容的内在的"序",按照"真知……一真知?一真知!"三个教学环节来进行,"对导入环节和收束环节也是精心考虑",这种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是很有意义的.然而,我认为仍然有一些地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董志斌 《现代语文》2005,(7):121-122
阅读<阅读教学的批评化追求>,单看其目录,就不由得替作者许锡强老师捏一把汗.人们常说:"在熟悉的地方是没有风景的."许老师在这本书中所评论的是鲁迅、茅盾、朱自清、司马迁和辛弃疾等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名作,他能从这"熟悉的地方"发现什么"风景"呢?出乎意料的是,许老师读出新意,写成论文,被<书屋>和<名作欣赏>陆续发表并被<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转载,还被<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和<科学时报>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国家级报刊载文评述.这部以<高中语文名作重读>为副标题的语文教学专著,给人以"厚重"之感,在促使人们去思考许老师的成功之道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反思技中学语文教学积弱难振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分析】《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6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练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相似文献   

6.
<故乡>是鲁迅小说的佳作,新课标初中中学语文教学名篇,兼有小说和散文的特点,它以精练的生活片段连缀故事情节.描写了叙事主人公"我"的所见所闻,客观人事的生动描写与主观情感的充分抒发有机地结合.善良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与优美的景物描写,再加上某些精辟的议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备课前,笔者认真分析了教材,又翻阅了一些新课程教学和名师授课等方面的书籍,对照阅读课的教法,对"人物赏析"这一环进行探究教学,确定了"教师引拨,学生赏析"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赏析人物"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最早见诸1979年第4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上个世纪末,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选入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版编在第一册),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它定位为"爱情诗".事隔多年,诗人突然宣称这是一首和恋爱毫无关系的诗歌,200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洪贺廷老师的<从〈致橡树〉的创作缘起观其主旨>一文,据此提出不应把<致橡树>看成是一首爱情诗,并批评人教版教材把它说成爱情诗是不妥当的.那么,<致橡树>究竟是不是爱情诗?又为什么是爱情诗?人教版教材的说法是否妥当?我想,这是涉及到文学作品阅读规律、范式以及教材编写原则的问题,因此,思虑再三,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些感想说出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我的老师>与<再塑生命>是先后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两篇文章,题目虽然不同,节选的却都是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自传中的同一内容.  相似文献   

9.
<美国语文>是一套由同心出版社于2004年引进出版的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它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编译者选取的是美国著名中学语文教程中的<文学>版本,用以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适合12~18岁的中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10.
相信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中学语文教学>的滋养;而我,则受惠多多.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我始终心存感激;这份情感久萦我心,却从来不曾梳理过.如今,<中学语文教学>已届而立之年,回首自己廿余载的中学教学经历.才恍然惊觉:原来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迈出的许多关键性的步子.其实都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指南录后序>是高中语文经典篇目之一,选入了苏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①.苏教版选入时,忠实于原文,保留了以往教材经常删去的一段.其中"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一句的标点笔者以为有误,查阅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②、<宋代文学作品选>③、<历代名篇选读>④、<宋文选>⑤、<历代文选·宋辽金文>⑥、<中国古代名篇鉴赏辞典>(宋金元卷)⑦、<唐宋散文导读>⑧、<唐宋散文精选>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金元卷)⑩等名家编著或高校教材,标点均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笔者以为这样标点更妥当,现不揣谫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事了近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但不管是哪一种教材,编者都是按照单元进行编排,每一个单元则按文体组织,同一单元的文体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使得整本教材内容一目了然,体例非常清晰.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每单元前面除了有一个简单的"单元说明"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导读文字,这样就为教师教学留下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为此,编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法--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法.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语文>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通过对它的仔细研读,发现其教材编排结构具有两大显著特点,即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结构整套教材、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贯穿整条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5.
陆红菊 《文教资料》2008,(36):121-122
<新课标>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如何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读了董小龙老师的<斑羚飞渡>课堂实录,又读了几篇评论(<中学语文教学>204.5),竟也忍不住想来"掺和"一下.陈波老师<该如何把握教学主题>这篇文章的见解有的很精彩,但有二点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是重中之重,作文也是最能考察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模块,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较之原来的<大纲>教学,重点凸显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杨大恒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4期发表了<"曾"字读音一辨>,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王羲之<兰亭集序>给"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注音为zeng有误,应读céng.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2005,(11):63-63
语感是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语文新课标反复强调要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许多人深感困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是公认的我国语感教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语感教学理论与方法;现在,又领衔主编了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也可作校本教材)《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20.
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已有20多年.20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开阔了我的知识视野,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指导我搞好教学,引领我思考疑难、深入教研,不愧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