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经典之作,写于1928年,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康桥康河的无限挂念,对昔日美好生活的无限神往。吟诵全诗,怎一个"美"字了得!语文教师可以试着从节奏、韵律、结构、意象和意境几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解读,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领会志摩和母校风轻云淡的约会,领会志摩和母校青烟微波似的款款深情。  相似文献   

2.
新诗历来是中学文本解读及教学的难点,其中,《再别康桥》又可谓难中之难,比《大堰河》、《长沙》都难.为什么这告别诗不应解为离愁别恨?为什么要说"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为什么那云彩一片都不能带走?本文试提供一点参考. 可以这样理解"沉默"和"云彩" 没有古代别离诗的那种离愁别恨,这是《再别康桥》解读中的主流意见.持此说的最得力者,至少有新诗研究的著名学者严家炎、孙玉石、孙绍振、蓝棣之.不仅因为这些解读者的意见很权威,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普遍感觉,用北大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课本文后练习的话,就是——"感觉很美".这很美的感觉,只要一切从实际体验出发,就不是那种离愁别恨的感伤美,而是纯美之美,是母校美、情谊美、初恋美、深情眷恋美……如要予以概括,我以为,孙绍振2003年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的那篇论文说得最好,是一种"独享的甜蜜"、"独享的秘密",是一种值得无比珍惜的、深藏于心中的情感经历.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物诗,主要意蕴是抒发诗人对母校康桥的眷恋之情。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全面。如果联系康桥对诗人一生的影响、创作《再别康桥》时诗人的情感状态以及诗歌文本选景用物的特别用意,就会发现怀人才是《再别康桥》的主要意蕴。  相似文献   

4.
《再别康桥》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但就该诗的主题,现行教材却莫衷一是。人教版高中课本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高教版中专教材则认为该诗抒发了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但又超  相似文献   

5.
《再别康桥》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但就该诗的主题,现行教材却莫衷一是。人教版高中课本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高教版中专教材则认为该诗抒发了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但又超越了“母校”这一实体,而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对“精神家园”却又所言不详。学者对此更是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它为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一直以来它也被当作写景抒情诗来解读,说诗人如何对康桥母校难舍难分,说康桥风光如何旖旎可人,种种这些,在该诗之中也都可以找到几句明确的诗句以应证,但笔者以为,在诗句表象的深处,该诗另有一番风味。的确,《再别康桥》是以景物描写为中介,来驾驭诗人思想情感,但严格地说“景物描写”是散文术语,对诗而言,是不够恰当的,在诗里应以“意象”相称,会更到位。而“景物”一旦进入“意象”领域,它的内涵往往具有充沛的张力,在语意所指方面,多具有丰富的弹性,  相似文献   

7.
谜语诗也称避题诗,即有意避开诗题。诗句为谜面,诗题为谜底;诗中有谜,谜在诗中,亦诗亦谜,别具一格。 古往今来有不少以"爆竹"为谜底的谜语诗,读来别有趣味。现  相似文献   

8.
胡适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9.
[定位]“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切入]1 .屏幕显示: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伴随画外音:这座桥,风景秀丽,遐尔闻名;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2 .简介作者及康桥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学习、工作、科研、生活……都离不开"数字",而它给人的印象,却似乎只是单调、呆板、枯燥而已,其实不然。你看,我们不仅可以用"数字"来做诗、制谜、撰联、写信……甚至写小说,一句话,"数字"的文学功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别有一番韵味,意趣盎然,令人耳目一新。请看:  相似文献   

11.
<正>《再别康桥》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广受师生喜欢的篇目,许多教师只把眼光放在内容层面的"告别"主题和形式层面的"三美"理论上。许多研究从"惜别启发他灵性和智慧的康桥"、"惜别过去在康桥的美好时光"、"惜别那段和林徽因刻骨铭心的爱情"、"惜别他追求自由和美的理想"、"惜别他的西洋梦"等方面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是解读的视角也还是停留在"离别"的视角上,教学就容易陷入到千篇一律的套路中。虽然《再别康桥》的诗名包含"别"的内容指向,离愁别绪也是诗的内容之一,但是没有抓住文本独特的魅力。"梦  相似文献   

12.
断桥遐想“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是志摩笔下的康桥。只此两句就已使我浮想联翩,想那康桥定然有一种悠然的气质,如云、如虹,令人陶醉。康桥我未曾去过,志摩诗中的意境自然是闭上双眼浮想的轮廓。可断桥我是去过的,我想那飘渺无定的轻灵之感定然能与康桥媲美。泛舟西湖,湖水平静,正如范仲淹笔  相似文献   

13.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再次回忆康桥(英国剑桥大学,诗人曾留学剑桥大学)时所写的一道告别的抒情诗,这首诗运用别具匠心的艺术技巧,通过再次向康桥辞别,描绘出康桥艳美动人的形象,来表现诗人对康桥的难忘的、无限的依依惜别的情怀,眷恋不舍的爱慕之情。 那么,再别康桥艺术技巧的别具匠心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结构完整严密。 全诗是紧扣“离情别意”来写的,核心是一个“爱”字。时间从夕阳西下到满天星斗的夜晚;地点是康桥河畔到满载星辉的船上。全诗共七段,通过首段和尾段的照应来加强“离情别意”的韵味,表明爱的深沉和爱的难忘。中间五段是尽情描绘“别景”,使康桥之美与诗人之情融为一体。第四段是时间和地点的转换处,从傍晚至夜晚,从河畔转到水上,成为  相似文献   

14.
被林语堂称为“奇才”和“情才”的徐志摩写《再别康桥》,绝非简单地在写他跟母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令人流连忘返的康桥美景,而是在抒发他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情感,释放他心口的美丽伤痛。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的康桥诗包括在剑桥读书时的作品,也包括对剑桥自然景观的描绘,具有很多的共性,那就是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语言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康桥诗的典型代表,研究《再别康桥》的艺术性与文学性,可以对康桥诗有一整体的把握。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来研究康桥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6.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康桥即剑桥,是他最流连忘返的地方,正是康桥“奇异的风”和“奇异的月色”激起他的诗情,他才走上文学道路。 1928年秋他重访英国,在归国的海轮上,他写就了《再别康桥》。 从思想内容上说,此诗只表达了一种个人轻烟般的离情别绪,并无多么深刻的意义。但是,在诗艺上,此诗十分讲究,加之感情真挚,故能拨动读者心弦,一直为人吟诵。 首先,诗人把康桥的景物写得十分迷人,含蓄而诗意地表现他对康桥眷恋难忘的情思,诗的第二至五小节,用艳丽的色彩、华丽的词句描绘了康桥美丽动人的风光。“那…  相似文献   

17.
理性地说,徐志摩在其诗《再别康桥》中作别的是母校一康桥,然而,诗中几次作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诗人徐志摩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那么,让我们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里,去探究一下诗人的用语意图。一、西天的云彩,意境开阔,激人想象。这里的"西天"既可实指西方,西边的天际,暗指位于英  相似文献   

18.
因读者的差异性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内容复杂而需要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路径:名作重读、名文共赏、名作续写改编。个性化解读的基本原则:立足文本、整体把握、还原创作意图、联想和想象。课堂上,师生互动,解读《老人与海》《白鹿原》,评价、认知文学作品里西天取经的人物形象——唐僧,解读康桥的象征意义,结合《于丹〈论语〉心得》、课文《论语十二则》和高中选修即将学习《先秦诸子选读·论语》,讨论、探究、认识和评价《论语》的意义和现代价值,学生体验、感悟并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合理想象,独特理解,有个性地解读自己心中的"桑地亚哥""白嘉轩""唐僧"和"康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正>【真题回放】2047年6月17日,30年后返母校聚会,大家齐聚一堂,要求人人发言,请你以"无情岁月有味诗"为题作发言,600字以上。(50分)【文题诠释】和往年一样,南京市今年的中考作文仍是全命题,但一改往年"不限文体"的写作要求,指名道姓要求写一篇发言稿。命题者给发言稿设计了具体的语境:"2047年6月17日,30年后返母校聚会,大家齐聚一堂,要求人人发言",这段文字至少  相似文献   

20.
<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学界有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闻一多先生更是赞美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其作者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一、月照全篇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题目之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形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五个意象又可以互相搭配,写的是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