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是在一个民族还是在一个民族的某一社区显示出特殊价值的东西,一定会在该文化中得到充分的表达,肯定是铸成文化惯例或文化习性的重要元素和粘合剂,要理解一种文化,要认识一种文化,就必须理清这一要素在整个文化网络中的渗透力。以侗族大歌为例,从侗族(南侗支系)的“无字传歌声”的行为模式与侗族的生计方式的整合中解读侗族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存在,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而,分析研究侗族大歌中的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作用下,不同的民族亦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成为了各民族的鲜明特征。在此之中,侗族大歌作为一种原生样式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更是侗族民族文化与教化的重要途径。在时间的作用下,侗族大歌凝聚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侗族具有着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有效传承并发扬着侗族的民族文化与审美特征。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连地带。侗族是一个有丰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作为世界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侗族的文化主要是稻作文化。其民间文化事象都蕴含稻作文化内涵。从侗族民间舞蹈中体现的稻作生产、民间宗教信仰、稻作审美精神和民间舞蹈的时空意识,可以破解侗族稻作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5.
侗族被誉为"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在人类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就是侗族的"民族生境",侗族大歌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生态环境模塑的结果,是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侗族大歌既是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又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身社会文化生活的经验总结——以歌代文,以歌传文,以歌把侗族社会的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民情、社会经验等记录下来,以歌来传承,由此成就了侗族社会"歌的海洋"。  相似文献   

6.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7.
建立中国通道侗文化旅游区的资源条件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湖南省是侗族主要聚居区之一,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最早建立的侗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侗族人民的民族建筑、民族刺绣和民族文化,在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建立通道侗文化旅游区,开发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对于振兴当地民族经济,帮助其脱贫致富,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8.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9.
侗族芦笙舞是侗族原生态舞蹈的一种,保护好原生态民间舞是发展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精髓.在我国各民族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有可能失传,所以,保存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文化意义、经济价值和发展当代我国民族舞蹈的基础价值.为此,笔者依据所掌握有关侗族原生态芦笙舞舞蹈的信息和材料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在保持其原...  相似文献   

10.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演进变迁、族群喜好、接受外来文化等等,造就了侗族文化的多样性。侗族文化多样性反映在其文化遗产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生产、生活、艺术创造、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侗族文化多样性是其不断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侗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对居住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中,在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保持本民族良性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其他民族的良性文化,相互借鉴,积极主导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民族识别经过了四个阶段,其中"文革"后的民族识别、重建工作是其第四阶段。在这个阶段,地方政府依据村民族籍可变更的政策,更改了村民的族籍。族籍变更初期,由于民族文化集体记忆的碎片化,以及村民还处在追求基本的生存需要阶段,因此民族文化认同较弱。21世纪,当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渗透到经济领域时,民族文化便成了人们休闲消费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侗族乡尝试利用侗族文化来发展乡村旅游。在政府主导、大众媒介广泛宣传下,枫村自觉接受重构了的侗族文化符号,为村民建构了集体记忆;在与外来游人的互动中逐渐产生了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创造性与保持性。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在地球表面上必有其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这片特有空间的自然特性就构成了该民族的自然生存环境。黄岗侗族人民在一个地表崎岖不平、人为改变生存环境困难的地区,经过长期的探索,通过人工手段改变河道、挖掘鱼塘,并使得建构的鱼塘得到了精心的维护,这其间充分验证了侗族人民正确协调资源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3.
侗族属古骆越民族之一支,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漫长的历史条件铸造了侗族迥异于他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特性,其文化根性在于其民族意识深处的秩序和构架。  相似文献   

14.
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是该民族的主要文化符号。音乐、舞蹈和建筑在文化承传和推广上具有时空局限性,某些文化因素极易在后现代语境中流失。侗族诗人杨林的诗集《侗族大歌》收录了600多行的同名长诗和表现侗族生活的多组短诗,向读者呈现了一部整体性的侗族文明史,也将建筑和音乐元素融入,从而使侗族文化进入现代诗写,不仅完成了侗文化的文字转换,也使之进入了现代传媒语境,对侗族文化的现代承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不仅肩负着知识传授、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还应当兼有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使命。对于无文字状态下的民族,它们的民族文化常以口传为主要方式;侗族大歌这一民族民间音乐在侗族村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理当纳入侗族地区音乐教学的内容安排。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民族音乐学在中国逐步的发展与壮大,作为民族音乐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的丧葬音乐研究也在当代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中逐步的兴盛起来,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的趋势也是日渐明显。侗族丧葬音乐作为中国丧葬音乐的一个分支,在当地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探析黎平县永从侗族丧葬仪式及音乐功能,对民族音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与其它兄弟民族一样,也有自己悠久的民族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进行民族档案学的研究有着较高的价值。侗族档案,是指自古以来侗族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作为历史记录留存下来的信息载体。侗族档案工作,就是对侗族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开发利用。对侗族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不仅使民族档案学这一门分支学科更加充实和完善,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侗族历史,弘扬侗族文化,发展侗族旅游事业,振兴侗族地区经济,都将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一、侗族历史文化发展背景 侗族历史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上溯至唐宋时期。侗族的族源经历了四个阶段:古汉藏民族的形成一古百越民族一古汉民族一古侗水族。真正代表侗族形成是唐宋时期,“古侗水族”形成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历史演变,创造了山地泽生式威斯顿耕作文化。到公元9世纪,古侗水族的势力日益壮大,逐渐由梧州一带向西进入都柳江上游地区(今贵州从江、榕江、黎于等地区),向北大量涌入“五溪”地区(即今湖南新晃、芷江、会同、沅陵、洪江、靖州,贵州天柱、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是侗族人民的主要集聚地,侗族中流传一种十分优美的歌曲,即侗族大歌。近几年,由于国家更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大歌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受到了广泛地欢迎和推崇。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声音大歌的演唱特征及演唱技巧展开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19.
侗族大歌作为侗家世代相传的文化载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也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20.
侗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目前国家在侗族地区实施的教育,基本上是汉族地区的教育,其发展就必然要受到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系统的学校教育,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侗族聚居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经济不发达,大量投资教育有实际困难。过去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侗族在生产生活中感觉不到对科学知识的需要,而科学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教育,加之目前有些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影响了侗族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侗族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