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秦朝的暴虐统治导致社会各阶层纷纷不满,陈涉起兵,天下响应。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同样未能满足六国旧贵族、士族阶层与底层群众的利益诉求,而刘邦“饶人爵邑”,废秦苛法,“与天下同利”,得到了士族阶层与底层群众的支持,这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邦布衣集团与西汉政权的建立曹家齐刘邦为什么能建立起统一的西汉政权?学术界论述颇多。概而言之,主要从刘邦能与天下同利、得民心、善于用人、策略正确等几方面来论证刘胜项败的必然性。有人侧重一面,有人全面立论,可谓阐论精辟,说服力强。但若细加思索,似乎感到...  相似文献   

3.
汉初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王是皇帝“共天下”的“人君”,由异姓、同姓诸侯王和功臣列侯、食邑者等构成。异姓诸侯王在刘邦去世前铲削殆尽,影响比较大的是同姓诸侯王,是仅次于皇帝的“诸侯人君”,是与皇帝“共天下”的主体。本文试以汉朝初年的同姓诸侯王为主,对其与皇帝“共天下”的情况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彻底打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并于是年即皇帝位.他在洛阳南宫置酒会宴群臣,要群臣谈一谈"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说他善于用人,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汉初法制状况,认为刘邦宣布“约法三章”、废除秦法后,秦法依然实行着;文景时期废除了一些,但法律刑名依然繁苛。这种看法与一般认为汉初“约法省刑”的看法有所不同。文章还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与萧何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与张良,在辅汉灭楚的过程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结局各异:萧何终于相位,张良隐退山林。韩信呢?最初,萧何力荐韩信,刘邦拜为大将军;最后,萧何设计,韩信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对于韩信的一生荣辱来说,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与韩信的功劳比较在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萧何有三大功劳:第一,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以后刘邦“所以具知天下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①这不仅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汉初法制状况,认为刘邦宣布“约法三章”、废除秦法后,秦法依然实行着;文景时期废除了一些,但法律刑名依然繁苛。这种看法与一般认为汉初“约法省刑”的看法有所不同。文章还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秦亡之际,“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然而,经过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兵寡力弱的刘邦居然战胜了“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的盖世英雄项羽,成为一代开国帝王。原因何在?刘邦曾自我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我们认为,善于用人确实是刘邦取胜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对刘、项的用人得失作一番比较研究,以进一步揭示楚汉相争成败之因。一、唯才是举和苛礼唯亲的用人原则在选人用人标准上,是尚礼行,还是赏功能;是唯贤,还是唯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用人原则。楚汉相争中,在用人原则上,  相似文献   

9.
作为“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位兴汉功臣被刘邦、吕后诬以谋反罪而杀害,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刘氏皇权安全的需要,也与韩信本人不懂政治,忽略皇权之下高层政治的游戏规则有关。  相似文献   

10.
郭俊臣 《初中生》2009,(7):52-53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  相似文献   

11.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古代比较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之一.范文澜先生曾称誉刘邦“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第32页)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刘邦“政治才能”的“非凡” 之处,主要在于他能够知人善任,甚至使狗屠贩缯皆为所用,因而也就能创立西汉一统天下.不过,刘邦善于用人,却并不真正  相似文献   

12.
在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期间,早先追随刘邦起兵的丰沛籍子弟成为一支政治军事力量——"丰沛集团"。丰沛集团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核心力量,是汉初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其兴衰与汉武帝内外政策的转变、新兴军功地主的崛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萧何、张良、韩信被并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都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后来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山林。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  相似文献   

14.
<正>汉得天下,与夏商周秦不同,没有积德过程。刘邦以布衣起事,三年亡秦,五年亡楚称帝,时间之短,前所未有。由于汉以武力得天下,所以,出现了一大批战将、功臣。怎样对待这些与他共取天下,“皆陛下故等夷”的诸将,是刘邦面临的棘手问题。迫于形势,他改变秦制,“瓜分天下”,造就了一批功臣贵族。封王有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此外还有一大批侯。从功臣贵族诞生的第一天,皇室就与他们存在尖锐矛盾,预示一场新的厮杀即将爆发。刘邦名为皇帝,仅辖“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史记》卷17)大片土地被功臣贵族割占,这对于“定一尊”的刘邦,当然不能容忍。所以,消灭功臣贵族便成为进一步统一的客观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说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甘茂到秦国去,渡黄河时,船夫对他说:“你连河都不能过去还能做国王的说客吗?”甘茂说:骏马一日能行千里,把它放在宫室扑鼠,还不如小猫,著名铸剑家干将做的宝剑很锋利,木匠用它做活,还赶不上斧子。撑船我不如你,但要运用口才说服国王你就不如我了。”这个故事说明人类社会的分工,使在各种岗位上的人都发展着各自的专长,在一定条件和一定的时间里是不能互相代替的。这一点二千年前的汉高祖就看得很清楚。据《史记》记载,刘邦在“天下大定”,于雒阳南宫摆酒庆功,要朝臣总结他为什么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失天下时,王陵说他能“与天下同利”,他说:“公知其一,  相似文献   

16.
韩信是汉初功勋卓著的名将。他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并不得善终,被刘氏集团定为反叛朝廷罪而处死。对于这位宿将,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历代史学家大多认同韩信谋叛,可是,在民间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老百姓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认为是萧何谋害了韩信。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和广大老百姓关系密切,思想也和老百姓比较一致。他们崇拜这位英…  相似文献   

17.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打赢了楚汉战争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同年五月颁布了关于赐爵制度的诏令。对于汉初的赐爵制度,史学界不少教科书和论文都认为它是刘邦背叛了农民起义之后,大力扶植军功地主,扩大中央集权的社会基础,对农民阶级实行的反攻倒算,根本无历史进步作用可言。笔者的看法完全与之相反:汉初赐爵制度不仅不是对农民阶级实行的什么“反攻倒算”,而正是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汉初赐爵制度不仅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论史者多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认为这是妇人之仁。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原因有二:一是他没有认识到刘邦是与他争天下的强有力对手,这是他见识短;二是他对刘邦下不了狠心,这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档案直接为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服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萧何收存秦朝档案典籍,并运用档案帮助刘邦打天下与治天下;曹参“攻城略地,功最多”,被记录在军功档案之中;张苍作为秦汉两代的档案工作者,在“文景之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人作为汉初的名相,他们的成功都不同程度地得益于对档案的重视与运用。档案成就了汉初三相的功业,这也反映了秦汉时期档案管理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