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比肩的大诗人,创作了《牧人月历》、《爱情小诗》(亦译《小爱神》)、《祝婚曲》、《仙后》等诗歌,李赋宁先生指出,斯宾塞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叙事、抒情和讽刺传统,在乔叟和弥尔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赢得了‘诗人的诗人’这一美誉”,他“所建立的英诗传统是一种富于音乐性和图画性的诗歌语言,诗歌的背景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叙述方式是讽喻性的,写作目的是道德的和严肃的”,“对他同时代和后世的英国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亨利希·海涅(1797—1856)是德国19世纪伟大的抒情诗人,他集德国民歌、后期浪漫主义诗人缪勒和歌德、席勒魏玛古典主义之大成,其抒情诗既有考究的韵律、天籁般的神韵,又有高度纯净、完整、精练的形式,还有人格化的自然,独创的较为现代的艺术手法,精致凝练而又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尼采曾宣称:“是海涅使我懂得了抒情诗人的最高意境。我上溯几千年,在所有的古老帝国里,都无法找到像他的那种悦耳而热情奔放的音乐。……总有一天,人们会宣称海涅和我是德语世界里最伟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3.
为学者画像     
张柠 《东方文化》2000,(3):65-68
蒙田(1533-1592)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随笔中有大量的引,几乎引遍了古代希腊罗马先贤圣哲的言论,显示出惊人的博学。因此,他也可以说是一位大学。一位批评说:“《随笔集》描绘了蒙田深刻的‘自我’,它已成为人类明的象征,是世界各国正直人的枕边书……是那些依然相信人类尊严的人永久而普遍的读物。”  相似文献   

4.
李丹 《世界文化》2008,(1):13-15
“就12世纪的新时代范围来说,他(阿贝拉尔)是第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第一个教授。”从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雅克·勒戈夫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阿贝拉尔在法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156-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诗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之一。正如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所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他不只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他是近现代中国介绍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莎剧”与“莎诗”的翻译出版莎士比亚最先是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1856年英国传教士募维廉译的《大英国志》说:“舌克斯毕(即莎士比亚——笔者)……所著诗文美善俱尽”。1855年英国传教士约瑟编译、1896年出版的《西学启蒙16种·西…  相似文献   

6.
叶芝(1865-1939),爱尔兰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玫瑰》、《苇丛中的风》、《库勒的野天鹅》、《塔楼》、《旋梯及其他》、《新诗》、《最后的诗》,戏剧《心愿之乡》、《四舞剧》等。托马斯·艾略特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人”,1923年由于他“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于诗作中”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也是一位深情到痴情的诗人。1889年1月30日,将近24岁的叶芝初识22岁的毛特·岗,便被她的迷人风采吸引。毛特·岗(1866-1953),是驻爱尔兰一位英军上校的长女,父亲死后继承…  相似文献   

7.
肖斯塔科维奇生于1906年,卒于1975年,享年69岁,他的《第一交响曲》、歌剧《姆青斯克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杰里娜·伊斯玛依洛娃》)、《黄金时代》等作品引起了世界乐坛的瞩目。他早先热衷于音乐的革新,但得到的却是前苏联官方的严厉批判,以致于不得不立即撤回正在排练中的《第四交响曲》;随后他以较快的速度写了《第五交响曲》,才算得到当时官方和音乐评论家的认可。从此,他开始写传统式的作品,但创新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采取了“旧瓶装新酒”的韬晦之术。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他在作品中似乎总是探索着,一方面显然是公开的,另一方面则是隐蔽的,他以一种多样化的风格来适应这个世界。”他不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冲击,为此,他心情压抑,难以释怀,不得已只好以“宣泄和独白”为两大特色在音乐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马雅可夫斯基是前苏联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在他离开人世5年后的1935年12月17日,斯大林在《真理报》上对马雅可夫斯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而且现在还是我们苏维埃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但这位一生追求进步、参加过地下斗争、坐过牢、写过无数美丽诗篇、  相似文献   

9.
去年是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诞生的110周年纪念。作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他英年早逝,可是他却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杰作,如为世人所熟知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和《夜色温柔》(1934),也已成为世界学的珍品。菲茨杰拉德的创作生涯中。有两个女人对他的写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是姗尔达·赛瑞和雪拉·葛雷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高永 《世界文化》2006,(7):18-19
荷尔德林于1807年陷入了毁灭性的疯狂之境。作为天才诗人的荷尔德林从此消逝了,只留给这个空洞的世界一个“活着的幽灵”。这个疯狂的荷尔德林,此后在图宾根内卡河畔的一座塔楼上度过了他不太为世人所知的36年的余生。  相似文献   

11.
人的面孔表情常常会伪装,而眼睛则不会。眼睛里的表情是真实的,它能反映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故尔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年)说,根据眼睛可以判断一个人。那么,我们从俄罗斯文坛泰斗的眼睛中,又能看到哪些暗含的精神品质呢?在俄罗斯诗人中,普希金的眼睛无疑是最富有特点的。同时代人认为,普希金的眼睛反映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是一双蔚蓝色的、聪明的、敏锐的、闪耀着光辉的眼睛。正如同时代人所描述的,普希金的面孔并不美,但他的智慧和眼睛的光辉却是著名的。H.N.波烈伏依说,诗人…  相似文献   

12.
人生凄楚、成就辉煌的柴可夫斯基园丁编译柴可夫斯基(1840—1893)在他身上,一切都是朦胧的、混乱的和费解的。音乐结构解剖敏感性极强的他,竟有许多使人感到困惑的反应。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思想扭曲和精神失去常态的病人,但他也的的确确是一位伟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06,(6):38-39
公元14世纪意大利诗人乌贝蒂在他的著作《世界的话语》中,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与历史学家索林结伴同游,有一天他们在台伯河边遇到一位白发苍苍,老眼昏花的老妇人。她一边叹息着,一边向他讲述自己往昔的美貌与荣华……这个老妇人,就是罗马的化身。罗马,打从罗马帝国时代、基督  相似文献   

14.
林肯有天生的幽默感。他说起逗笑的故事来,可以令成群的人围在他身边捧腹大笑几小时;就是在危急的南北战争中,他有时也会暂放下手中的工作,说一两个轻松的小故事,令白宫那些绷紧神经的工作人员大为惊讶。与这一性格特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忧郁和悲哀。他身边了解他的人说:“走遍全美国,我从未见过像他那样忧郁的人……”这种严重的忧郁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爱情——这最能给人以幸福的东西,有时却正相反,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创痛和不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苏炜 《中国文化》2008,(1):151-160
“逢人说项斯” 此文的写作,有一个故事会故事的缘起。 旅居旧金山的散文家刘荒田兄,传来一篇他记写广东故乡台山一位已故老诗人程坚甫的诗词创作和人生故事的文字。一读之下,大惊失色:程坚甫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16.
蓝菲 《世界文化》2008,(12):16-17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拉美文坛乃至世界文化之林中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作家。他曾经获得过“富门托”文学奖,“布克”文学奖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奖等多种国际文学大奖,是继聂鲁达,卡彭铁尔等大师之后拉美文学史上又一位独具魅力的文学宗师。  相似文献   

17.
凯撒死了。罗马的政体向另一种形式发展着,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影响到时尚与习俗。罗马的纨裤子弟从何时起甘冒被指责为女人气的风险,大胆地用许多戒指来装饰自己的手指,这已经无从稽考了。这种风气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还是象野火一样一夜之间便蓬勃而起,这也不得而知,因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好象对这种细微末节不屑一顾。结果只好由普林尼来对这种时尚加以论述了。不过普林尼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公元一世纪中叶了,那个时候佩戴大量珠宝的风气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使那个碎嘴的老罗马人普林尼可以用他的生花妙笔来留下绝妙的写照。他描写一位罗马姑娘简单的订婚仪式道:“她从头到脚满是珍珠宝石。”塞尼卡的话也表现出这种风气的极致。他宣称:“我们用戒指装饰自己的手指,每一个关  相似文献   

18.
<正>多才的安徒生安徒生一生为孩子们创作了168篇童话,他是第一个为孩子创作童话的作家,此前,只存在民间童话或者作家专门为成年人创作的成人童话,加之安徒生童话杰出的艺术成就,因此,安徒生被世界戴上了一顶亮闪闪的帽子——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不仅仅写了童话,他还写了一些小说、诗歌、游记和剧本,他是一位诗人,一位剧作家和小说家。然而,在这些文学体裁里安徒生最钟爱童话,也是童话让他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19.
著名画家毕加索(1881-1973)一生都在追求女人,没有女人就无法生活,同时他也害苦了这些与他相爱过的人。他说:“每次当我要换女人时,就要让前一个女人死了心,这样就可以摆脱她们,就不会再给我找麻烦。”大概正因为这个原因,他的7个女人(包括妻子、情人)中有两人精神分裂,有两人自杀。  相似文献   

20.
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1837—1909),和罗塞蒂兄妹、威廉·莫里斯、乔治·梅瑞迪斯一起,同为拉斐尔前派诗人,他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后的一位重要诗人,一位颇具争议的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崇尚希腊文化,接受了雨果、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追求“形象的鲜明华丽与大胆新奇,声调的和谐优美和婉转轻柔”,创造出英国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创造了回旋诗体,参与了编写著名的第十一版《大英百科全书》,从1903—1909年间他曾不断地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