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论对才、学、识三长分述很明确,但后来史学家对其中“识”字含义有不少歧见。借用当代史学新观念,重新剖析《史通》有关内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可以确认刘知几才学识三长论中的“识”,指历史编纂学见识,而非历史见识。  相似文献   

2.
“史才”的本义是指修史的才能。唐朝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才少。”据此,“史才”应是“才”、“学”、“识”三者综合的反映和结果。作为中学教师,对“史才”的水平要求可能不会像历史研究者那么高,但中学教师的“史才”内涵却更丰富。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史记》向来以识度高迈和艺术概括力极强著称于世。由于司马迁的世界观和历史哲学比较进步①,由于他能够在接近人民和对大量历史材料的分析比较中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某些本质的方面,所以他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往往能突破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表现出卓越的史识。刘熙载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②刘熙载的“三长”说,本之于《新唐书·刘子玄传》:“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清代学者章学诚也有类似的意见③。刘熙载对此稍加发挥,认为三长之中,识是最重要的。这个看法不无道理。在传记文学中,确定题目,选择素材,提炼主题,都离不开识;没有识,就抓不住重点。什么叫  相似文献   

4.
史法与史意的内容、关系各是什么?这在中国史学史上常有异议。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家书二》中,就曾表明与刘知己治史方法之差异,“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篡修,吾议一家著述。”本文不对上述内容作全面分析,仅就章学诚对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创新加以探讨,认为章学诚在修志实践中形成的史法、史意并重的史学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成就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5.
今年81岁高龄的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朝宗,堪称国内“钱(钱钟书)学”奠基者。去年12月25日厦大为他举办从事文学创作和教学科研活动60周年庆典,钱老专门发来贺信。信中写道:“兄才士学士,经师人师。弟谊本同窗,恩深知己,而衰病颓唐,不能远道亲祝,敬修短简,聊表寸忱……”在信来“即叩”之后,还署有“杨绛、钱瑗同叩”,由此可以想见两位老人私交之深。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才素质,人才学一般认为应包含德、识、才、学、体几个方面,那么高级管理作为一种特殊人才,其基本素质当然也是德、识、才、学、体。德:指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识:指见识,包括能看准时代的前进方向,善于驾驭各种环境;能抓准业务领域内关键的课题;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鉴赏力、辨别力。才:指  相似文献   

7.
杨静 《成才之路》2011,(17):57-57
今天,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从才、学、识三个方面谈谈对历史教师“前途”的看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必须具备才、学、识全方面知识。那么什么是才、学、识呢?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已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个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所谓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并驾驭这些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尤其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又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8.
校长之魂     
校长之魂晨风有道是,一校之魂在校长。那么,校长之魂在什么?这个校长之魂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又是什么?回首历史,我国著名中学之所以著名,首先在于它们有个杰出的校长;其校长之所以杰出,关键在于他们德、识、才、学兼备;而这四者的最佳结合,可以称之为校长之魂。德...  相似文献   

9.
中国蒙学教材《幼学琼林·文事》篇有这么一句话“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后人常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盛赞那些才华超群之士。仰慕之余,深入思索,这两句话其实也道出了“才学”的源头活水,那就是积累。作文考查的是一种基本能力,概括地说,包括才、学、识三个方面。才,指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学,指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识,指对问题现象的见识和见解。三者互相联系、互为依托,而积累是根基。不断增加知识积累,拓宽延展知识结构,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材料丰富了,形象丰满了,认识见解才能深广精邃、新颖独到,语言才能…  相似文献   

10.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首都师范大学里有众多的老师身体力行这一校训,历史学院的徐蓝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徐蓝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即首都师范大学的前身),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最近更是毫无争议地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