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如同一面镜子,忠实而全面地映射出当地的历史文化.河北坝上方言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表现出这一特定地区的独特文化.本文对河北坝上地区方言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揭示其所反映的地域物质文化和地域心理丈化.  相似文献   

2.
李丽 《湘南学院学报》2013,(1):89-92,100
湘乡方言谚语简短凝练、寓意深远、形象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和传承,不仅反映了湘乡方言的特点,还记载了湘乡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承载着湘乡独特的地方文化。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湘乡方言谚语进行解读,着重指出其认知功能和语言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杨静 《现代语文》2015,(2):35-37
歇后语是流行于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群众语言,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主要有喻意型和谐音型两种类型,在朔州方言里还有其他类型。朔州方言的歇后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既能反映和记录朔州地区的物质文化,也能反映和传承朔州人民的精神文化。从朔州方言歇后语的类型着眼,可从中探究朔州方言歇后语所反映出的风土民情。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镜像,简言之,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象征系统。而方言作为语言中的活化石,方言谚语是民间口语中的精品,被誉为民间文化的大百科全书。一般说来,方言谚语是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总结和传播社会生活及生产经验逐渐形成的一种短语句式,自始至终都凝结着创造和使用地区的文化特征。文章以高淳方言谚语为材料,以田野调查法、归纳分析法为指导,通过分析高淳方言谚语细致阐述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与节候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民俗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和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方言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文章以山西民俗为例,考察了谐音现象在民俗事项中的反映,从侧面揭示了人们重和谐﹑盼富贵﹑祈平安﹑求吉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镜像,简言之,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象征系统。而方言作为语言中的活化石,其中的方言谚语是民间口语中的精品,被誉为民间文化的大百科全书。一般说来,方言谚语是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总结和传播社会生活及生产经验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短语句式,自始至终都凝结着创造和使用地区的文化特征。文章以高淳方言谚语为材料,以田野调查法、归纳分析法为指导,通过分析高淳方言谚语细致阐述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与节候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胡佳倩 《文教资料》2013,(27):19-20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方言和文化的探究,能够更细致、更充分地挖掘和展示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本文是关于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概略地对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与文学、方言与普通话流行语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方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从方言所体现的民俗现象、语言的分区流变及传承、海外词的吸收和转用等方面可透视方言与丈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定襄方言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348个词条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和普通话词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定襄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一致性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音节、构词、意义、价值、来源等方面的差异,以此来揭示定襄方言的词汇特点,为定襄方言的定性提供一些依据,也为山西晋语的研究提供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统计了合肥方言的使用情况;分析人们对待合肥方言的态度,通过民谣、儿歌、谚语中的方言挖掘合肥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天台山文化开放包容,内涵丰富,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道文化,影响远至海外。文章以当地百姓耳熟能详的方言为切入点,挖掘其后所积淀的佛风道韵。方言俗谚中蕴藏着邑民对佛道教义的深入认识,反映着当地佛道活动的兴盛普及,还可一窥佛道信仰与当地民俗的紧密结合。从方言俗谚中更可领略当地佛道双栖、和睦共存的奇特现象以及佛道文化的凡俗化。  相似文献   

12.
亲属称谓词是当地语言和风俗文化的外化符号。本文运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全面探讨了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方式,所反映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近几年来的发展方式,以此揭示其中蕴含的语言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以汉字遮蔽原则为切入点,以汉语方言为关照对象,从汉字对方言的遮蔽和方言对汉字遮蔽的反抗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阐明"当一种方言不能被书写的时候,它所负载的文化就不能被顺利地记录,该文化就会被压制在集体的无意识中"这一文化现象,从而呼吁人们反思汉语方言生存现状,提高方言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浙江谚语中有不少特殊的语法现象,而谚语具口语化特点,应该是当地方言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5.
作为忻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忻州方言直面地反映出忻州从古到今的自然历史、生产生活,同时也体现着忻州人乐观开朗、直面困难、含蓄风趣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这种幽默表现在忻州方言特色词、以方言为载体的民歌戏曲唱词、特有的方言惯用语、谚语、四字格俗成语、歇后语上。本文通过尽可能的描写和梳理忻州方言幽默的表现形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汉语语言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灵丘方言中,歇后语以其特殊的形式、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活跃在人们口中。灵丘方言歇后语是在当地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17.
谚语是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永兴赣方言谚语声调平仄相谐、尾字前后照应,形成了抑扬顿挫、流转回环的音乐之美。通过探讨永兴方言谚语的声调艺术,可为赣方言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不同方言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通过对各方言的探究,能够更细致、更充分地挖掘和展示汉民族的文化丰富内涵和特色。本文从方言分区、方言对文化的传承以及方言演变的角度,对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9.
山西方言语汇,指的是山西方言里"语"的总汇.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四字格俗成语,这些"语"带有鲜明的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活、地方习俗等浓郁的文化特点,它活跃在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交际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语汇处在急剧的演变之中.如果不尽快启动抢救工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有可能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大量消亡,甚至会给地方文化的传承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方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变化的,是对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动物词汇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之一,反映的不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心理,更反映出区域文化的特点.运用方言学的方法,通过调查三门峡方言常见的动物词汇,与古代汉语动物词汇进行对比,并对动物性别和幼类称谓进行分析,总结出三门峡方言动物词汇的命名特点,即以动物体貌特征,生活习性,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感情色彩、心理机制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