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社会已经步入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连网作为新媒体的普及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乃至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年龄结构仍以青年为主,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与以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不同,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面对的是参与式文化的网络文  相似文献   

2.
潘彤 《今传媒》2016,(4):30-31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网民媒介素养的问题成为讨论焦点.文章充分肯定网络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并运用"靶子论""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传播学经典理论深入剖析网民媒介素养提升的表现以及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民从自身的角度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卢雅君  朱蕾 《新闻前哨》2022,(22):70-71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网民的信息接受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网民媒介素养的正确引导成为网络甚至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网民对国际冲突的玩梗行为谈起,分析其媒介素养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探讨引导网民媒介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Web2.0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充分表达思想、行为及认知世界的平台,并赋予网民充分自由、民主和互动的权利,促使了媒介自身传播方式和网络环境的极大变革,以Web2.0为代表的媒介传播必然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本文在分析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Web2.0视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途径,以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利用Web2.0媒介服务自我、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5.
孙钦泉 《传媒》2019,(8):73-75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在这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下,网民的媒介素养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表现在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网络信息甄别能力,新媒体接触和使用能力有限等。其原因主要为部分网民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媒体接触并不充分,网络立法尚不完善以及主流媒体未进行正确引导。为此,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意识宣传,开设媒介教育课程,扩大网络法律宣传力度,增强意见领袖培养,帮助网民提升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媒介素养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演变而在不断的与时俱进。Web2.0下的新媒体促使网络传播内容、方式和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应地也赋予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内涵。本文在分析web2.0及其带来影响的基础上,从媒介素养教育范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web2.0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宋付力 《传媒》2018,(13):78-80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涌现出技术伦理、参与伦理、运营伦理等一些新问题.在这些新的新闻伦理问题面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提高网民对技术生产新闻的认知程度,也可以提升公民参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伦理意识和对新媒体内容的选择水平.面对新媒体产生的新伦理问题,本文提出,应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体形态、对象范围、内容范畴三个方面入手,发挥媒介素养对新闻伦理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闫凤 《采.写.编》2017,(2):130-130
在新媒体时代复杂的信息环境下,从基模理论出发认识网民媒介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重视内容传播,完善传播规则,巩固正确基模,优化新的基模都是基于基模理论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9.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社会行动者网络”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问题的凸显催生了新的教育内容——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在阐述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之着力点——"社会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基础上,指出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模式构建、构建力量与特点,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本土化的"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媒介生态视野下报网互动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状况及网民的特征,探讨加强网络舆论正确引导的特殊性、可行性和对策,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全面优化为例,提出报网互动模式建构媒介生态平衡,实现报纸和网络两大媒体互动双赢的局面;报网互动是一项长效的机制,只有从源头上提高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网络舆论环境,从而实现媒介生态的平衡,提高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迅  岳莹 《当代传播》2013,(1):102-103
全媒体环境下,网络影评主体的多元性深刻影响着影评和电影互动记忆彼此的创作及价值取向.本文在充分肯定网络影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切入点,聚焦网络影评的主体建构,以主体的意识、能力和导向为向度,阐述媒介素养教育对于网络影评人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以适当、适度的方式引导网络影评人自主、自觉地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网民的监督水平,不仅体现在对网络舆论监督信息的选择、理解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网民对信息的发布、述评、把握及创造过程的参与上。如果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显而易见,网民的传媒素养和监督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处理网民的传媒素养和监督水平之间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进行有效舆论监督,对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一、网络时代下网民传媒素养问题凸显随着网络媒介的崛起,大众传播面临着一种新的传播范式,即由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传播,这使身处网络之中的网民,由被动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他们既是媒介信息的消费者,又是媒介信息的生  相似文献   

13.
山寨文化形态是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受众主体意识觉醒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显露了网民媒介素养的多方面问题。克服山寨文化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立法规范、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精英更多介入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兰菲  段闪  金林 《新闻世界》2013,(3):70-71
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社交媒体的活跃,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媒介内容的生产过程中,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由网络民意引发。鉴于网络民意的巨大影响力,研究网民互动心理和活跃度,对公共事务的处理和公共决策的执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河马论坛作为河北省最大网络媒体——河北新闻网的互动社区,在提供研究数据和帖文内容的遴选上,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对河马论坛用户的研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河北省网民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立法的逐步完善和两高司法解释的细化,网络个人信息权保护得到重视并予以必要保护。由于对网络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立法不够完善,信息权侵害违法成本不高,以及网络个人信息权保护执法不严、个人信息权媒介素养教育不到位、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不到位等原因,网络个人信息权的侵害行为时有发生,网络个人信息注销权缺失,对此应当加强网络个人信息权的立法规定,提高违法成本,加强执法,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完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销责任。  相似文献   

16.
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琳  黄丹  陈记  温勤能 《新闻爱好者》2008,(11):104-105
调查背景和调查方法 在西方,媒介素养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无论作为社会运动还是理论话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是1997年在卜卫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首次引入了“媒介教育”这一概念。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教育是从加世纪30年代电影的普及开始的,当时一些教师认为大众化的电影是对青年人文化趣味的腐蚀。由此萌发了媒介素养的第一代范式即以比较精英的观点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  相似文献   

17.
李悦 《新闻世界》2014,(5):132-133
近几年,网络社会崛起,网民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信息的发布与扩散中来,一系列事件都在网络舆论的漩涡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正成为舆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论的风起云涌,一方面表明我国网民的网络使用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网民存在媒介使用水平不高、媒介素养缺失等弱点,构建完善的网络舆论机制,发挥网民的作用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对进行审视,期望通过对媒介本质、作用的认识,培养网民以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信息,以及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维护公民与媒介、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探求网络舆论空间健康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3,(7):55-59
"众声喧哗"的时代,受众对于媒体的批判、解读、使用能力,凸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体现了个体终身教育的需求。从上海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媒介素养是大学生个人素养亟待提升的重要方面;如何抵御媒介产品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成为我们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建议我国高校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型而重要的内容来对待,探索更多可以借鉴和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现实社会非理性舆论构筑了新的传媒环境,谣言和非理性的舆论逐渐形成了媒介审判。在媒介审判的过程中网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某些网络事件所起的作用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