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9月22日,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黄梅戏唱腔集萃》首发式在安徽合肥举行。《中国黄梅戏唱腔集萃》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著名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徐高生主编,著名黄梅戏音乐大师时白林担任总顾问,编写人员汇集了全国知名黄梅戏研究专家和表演艺术家近30人,使该书具有较  相似文献   

2.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彭芙蓉 《新闻世界》2013,(11):175-176
一个剧种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方言及由方言衍生的音乐唱腔。黄梅戏从孕育生成到发展成熟,大约经历一百五十余年,由早期的黄梅采茶歌,发展为今天的黄梅戏,并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本文从黄梅戏故乡—安庆的地域文化对其音乐唱腔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加深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著名黄梅戏演员,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人。吴琼以唱功见长,声音委婉、动听,如珠落玉盘余音绕耳,能高能低、能细能厚。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后进入黄梅戏剧院,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主演过《女驸马》、《天仙配》、《风铃》、《孟姜女》、《无事生非》等黄梅戏舞台剧。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对发扬中国戏曲文化有着重大意义,安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促进黄梅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肩负着历史使命。文章分析了安庆地方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黄梅戏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陈君 《湖北档案》2022,(10):19-20
<正>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黄梅戏”一栏中,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均榜上有名。一个剧种为什么会涉及两个地方呢?这两个地方与黄梅戏的渊源是怎么回事呢?大型电视连续剧《邢绣娘传奇》2012年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黄梅戏宗师邢绣娘的故事也逐渐在戏曲爱好者心中流传。历史发展到今天,黄梅戏是如何传承与发展呢?  相似文献   

7.
朱读稳  虞爱华 《新闻世界》2012,(11):F0002-F0002,I0001
一曲黄梅歌盛世,绿水青山展笑颜。金秋时节,安徽安庆,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在此盛大开幕!以戏为媒,以节会友,630万安庆人民敞开热情怀抱,真诚邀请海内外朋友来安庆做客,共享黄梅盛会!  相似文献   

8.
黄梅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黄梅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并传扬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绮丽夺目的黄梅挑花、悠扬欢快的采茶戏曲、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缤纷灿烂的诗词楹联。黄梅县素有“全国文化之乡、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挑花之乡”的美誉,是全国五大戏剧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也是佛教禅宗圣地。  相似文献   

9.
福建"作场戏"又称"阔公戏",乃是向地方神张大阔公祈福祝保的宗族祭祀演剧,目前仅存大田县文江乡朱坂村"丰场"与永安市槐南镇槐南村"人场"仍搬演。作场戏演出时,阔公与田公各司所职,各显神通。阔公神舆及香炉坐镇后棚,作为乡里宗族祭祀仪典中受享香火的主神;而子弟以"肉身"妆扮变身为田都元帅,在祭祀仪典中作为神灵化身"尸",甚或再手捧田公神像,或是与郑二连袂,以"双重"灵威坐镇前棚为场主,发挥戏神的职能神通。而作场戏以"祈丰保民/禳灾祈福"为戏出核心主旨,组合串连为"杂剧群"戏出结构,展示宗教科仪、歌舞、科诨与武术杂技等多元演剧型态,呈现兼融神圣祭仪与世俗娱乐的演剧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端公戏"此一称谓的"误读"、"误用"可谓由来已久,其个中缘由,主要在于我们惯用戏剧而非仪式的概念来诠解端公戏。事实上,"端公戏"此一称谓本身应做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祭祀仪式;一是戏剧形态,但究其根底,端公戏还是一种仪式存在。端公所谓演剧的部分其实是一种作为仪式的戏剧,它为端公"驱鬼敬神、禳灾祈福"的祭祀活动服务,是端公祭仪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鬼神观念——巫术祭仪——个体祭祀效应"三者的双向互动所型塑的端公戏形态结构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是西南诸省纷繁复杂、不同称谓的诸多傩戏类型都与此形态结构具有同一性,因而均可纳入端公戏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1.
苗族蚩尤戏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以古朴、灰谐、夸张、个性化的表演方式,纯正的民族素材和独特的苗族面具而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纵观苗族蚩尤戏的发展、传承历程,从非物质文化视角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路,维护地方戏剧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地方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拓展苗族蚩尤戏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从昇平署档案来看,清宫乞巧节演戏活动应分为祭祀献戏和观赏演戏两类。祭祀献戏的性质为娱神,因此献戏戏目非常稳定,《七襄报章》和《仕女乞巧》历朝不变,献戏地点以圆明园为多,圆明园被毁之后均在紫禁城或西苑内。观赏演戏的性质为娱人,因此除开场、团场外并无一定规律。《七夕佳辰》《银河鹊渡》《鹊桥密誓》为常见的开、团场剧目,其他剧目大多与乞巧节俗无关,常有连台本戏和折子戏出现。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0月,黄梅戏《徽州往事》舞台剧在安徽安庆上演,此时距离黄梅戏的诞生已经过去了80年。与五、六十年代的万人空巷相比,如今的黄梅戏稍显落寞,虽然上映后在业内《徽州往事》获得了一致好评,但也仅仅限于业内,特别是在新媒体为主的媒介环境下,其关注度看起来更为荒凉。此次,我们以《徽州往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困境及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借鉴其他的成功案例,以期能发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魏蓓蓓 《新闻世界》2013,(8):273-274
本文结合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的创作实践,就如何结合剧情,即感性又理性地把握人物角色,形成对戏剧人物个性的美学认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梁萍萍 《新闻世界》2009,(11):162-162
我是六安市黄梅戏剧团的一名演员,1989年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先后在古装戏、现代戏、歌舞、锣鼓书等节目中担任各种不同角色,并在导演和老师的帮助下,表演路子不断拓宽,受到观众的好评,有的节目还获得过省、市表彰奖励,为集体争得了荣誉。本人于2002年被评为三级演员。  相似文献   

16.
李巧丽 《今传媒》2024,(4):116-1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基于新闻与传播视角,梳理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发现目前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存在人才稀缺、创新动力不足、传播形式不够新颖、传播对象不够明确以及传播效果欠佳等情况,对此,运用传播学理论从多元传播主体、创新传播内容、融合传播渠道、找准受众定位以及把握国际场域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7.
省图动态     
信息咨询部2006年完成265部《黄梅戏》、《泗州戏》、《花鼓灯》、《省歌舞剧院歌舞剧》等戏剧光盘的制作工作,并计划在2007年推出徽剧和庐剧等剧种光盘。  相似文献   

18.
王美翔 《兰台世界》2017,(19):89-92
东岳庙依山而建,坐西南向东北,中轴建筑基本对称,由五重殿组成,呈四进院落布局,形成一个封闭的观演区域。戏楼戏台前沿有照面枋,为上下两层雕花板组成,其上雕饰的戏曲故事,多为川剧、京剧剧目,其内容均取材于三国历史典故。演剧活动方面主要以祭祀戏、民俗戏和庙会戏三类为主,其中"庙会戏"尤以"东岳会"为盛。  相似文献   

19.
广州历史悠久,戏曲碑刻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歌舞演剧、戏场、演剧组织、社会评论、粤剧戏神华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颇具地方特色,是戏曲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20.
抬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戏,或称"出故事"、"扮故事"、"抬高"、"抬阁"等,一般由十岁以下身着戏服的小孩站在抬起的四方平台上表演各种故事,故事内容丰富多样,表演形态独具特色。它是群众自发的表演活动,注重以形象达意,艺术手段具有综合性,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演出活动与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抬故事不是戏剧,但从发生学上看却与戏剧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它源于祭祀而后演变为杂戏表演,与戏剧具有许多共有的表演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