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关于成都事件的谈判述评丁三青成都事件是1936年中日关系中的一桩最重大事件,它不仅直接导致了中日关于调整国交的七次谈判,而且也影响着1937年中日两国各自政策的调整。本文依据档案资料,对成都事件的谈判过程作详尽的论述。一、广田“对华三原则”与成都...  相似文献   

2.
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武装侵犯。在这起事件中,清政府对日外交方略经历了抗议交涉、备战求和、外交谈判三个阶段,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清政府寄希望于通过谈判途径解决冲突的妥协态度。清政府的妥协让步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侵台事件拉开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及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阐述了宋哲元在“七七事变”后态度游移的原因:(一)从保全地盘和实力出发,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宋哲元企图化“七七事变”为地方事件解决。这是根本原因。(二)宋哲元不谙形势,对日本侵华阴谋认识不足,这是宋哲元陷入日本侵华阴谋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南京政府对日态度的不明确是造成宋哲元态度游移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文章末尾指出了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一)宋哲元对日之“求和”与南京政府之对日“求和”有很大的区别。(二)宋哲元在事变后态度的游移,与冀察政务委员会内部亲日派势力的消极影响,关系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1941年日美谈判的起因、经过及其对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分析了制约和影响日美谈判的主要因素,认为: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和自身利益出发,在谈判中对日推行妥协与遏制并重的两面政策,使日本侵略欲望更加膨胀,并在谈判的掩护下掌握了军事主动权;苏德战争的爆发使日本统治集团认为时机已到,在谈判中确立了南进第一的决策;美国以石油为主的全面禁运沉重打击了日本,促使其加快了对美开战的步伐,最终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5.
南京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摆脱协定关税的束缚,同时也为了扩大税收、增加收入,开始就关税自主问题与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谈判。谈判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南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留日学生与留美、留欧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是:1.人数最多,大体7万人左右,为其他各国留学生总和的近2倍;2.政治性强,多学军事政法,好译西书和从事政治运动;3.双重日本观,日本先进文化的熏陶和侵略政策的刺激,使留日学生常常处于对日既爱又恨的矛盾之中;4.对两国关系影响最大,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仅充当了反目斗争的先锋,而且掌握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实权,由此决定了对日关系中的妥协和抵抗的双重政策。  相似文献   

7.
1935年华北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决心抵抗。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不是偶然的 :日本的步步进逼、英美对日态度的变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及西南统一于南京政府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 ,促使南京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  相似文献   

8.
顾维钧在民国北洋、南京政府期间“联美制日”统战外交的核心是以美国为重点、同时也争取联合英、法和苏联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以达到维护国家主权、废除各国不平等条约和制约日本的目的,从而在修约运动中逐步争得了中国的权利和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9.
清末中葡澳门勘界谈判是1987年中葡达成联合声明谈判前两国政府间的最后一次谈判,由1908年“二辰丸”事件直接引发。晚清政府在谈判中坚持对澳门半岛及其领水的主权,在无力收回澳门治权的情况下,以国民外交成为政府外交之后盾,使澳门勘界问题继续成为悬案,为其最终解决争取了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0.
顾维钧在民国北洋、南京政府期间“联美制日”统战外交的核心是以美国为重点,同时也争取联合英、法和苏 联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以达到维护国家主权、废除各国不平等条约和制约日本的目的,从而在修约运动中逐步争得了中 国的权利和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1.
南京政府成立后国民党一直以维护中日关系的稳定为重要外交策略方针。即使在“济案”爆发之初,蒋介石仍然希望通过阵前交涉解决军事冲突。由于日本有意扩大事态,南京政府转而求助西方,选派王宠惠、伍朝枢、胡汉民等前往欧美争取国际联盟和英美法列强的支持,南京政府的外交格局由此发生重大变化,即外交策略重心由日本转向欧美。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极为软弱,对列强屈辱妥协;日本推行强硬的侵略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日本国内停止了对华政策的争论,政府与军部一致推行强硬的扩大侵略的方针。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德国在一战后地位的认识,产生了心理上的亲近感;出于对德国的钦佩和法西斯的好感,使南京政府聘请了大量的德国顾问来训练中国军队,中德关系进入蜜月阶段;但是由于中德交往的矛盾性,德国最终选择日本作为它的政治盟友,中德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14.
1874年日本以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公然侵略我台湾,受到清政府及人民的英勇抗击。狡猾的日本处心积虑地使用偷换事件内涵的做法,瞒过了缺少外交经验的清政府,签订了使中国丧失琉球主权的《北京专条》条约,后来在日本侵占琉球过程中,琉球曾向清政府垦求援助,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拒绝对琉球的援助,最终丧失了琉球的主权。  相似文献   

15.
在1874年发生的"牡丹社事件"中,关于琉球归属和台湾生蕃地区所属问题,中国主张的"华夷观"和日本倡导的"公法观"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为证明生蕃地区的无主性和出兵的合理性,日本委任法国人布瓦索纳德为法律顾问,随大久保利通赴北京与总理衙门折冲樽俎。布瓦索纳德基于万国公法提出的交涉对策,既使日本赢得了谈判,又化解了一场箭在弦上的中日之战。  相似文献   

16.
日本历史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反映了日本当前的主流历史观,也预示着日本在将来对于本国历史和他国认识的导向趋势。为使我们能够对日本教科书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本课题对日本教科书涉及中国的内容按事件顺序以主题形式逐一整理、归纳,并在客观立场上对其分析.从中考察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所蕴含的日本人的中国观。由于日本教科书的编排体例是以日本的发展为主线.世界史只选取和日本相关的史实作为理解日本的背景而出现。通过这一线索,可以探究日本人是如何审视他们的国家和中国所共同走过的那么多年的历史的.找寻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根源所在.起到促进中日沟通的桥梁作用,达到双方坦诚相待、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把中国当作它的重点侵略目标,本世纪30年代日本不断发动扩大的侵华战争,其最终目的是掠夺中国经济,以解决日本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重匮乏的资源和狭窄的国内市场问题,本文就日本在中国沦陷区通过控制金融来从事经济掠夺作一简述。一、抢占银行、银号,攫取中国现金日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将南京政府所属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及其金融机构占为己有,也强占民间私人银行、银号、钱庄当铺等,直接掠夺黄金白银等现金。“9·18”事变后,东北其唯一的金库所存现金7千万元亦…  相似文献   

18.
南京政府时期,留日归国学生掌握了主要权力。从党权上看,在此期的国民党五届中央执委会中,留日生占委员的近1/3,占常委的一半以上。从政权上看,在1928.10-1946.5的政府委员中,留日生占52.4%;在1928-1949年15人次行政院长者中,9人次为留日者;在外交部长中,基本呈日、美、欧留学生三分天下之势,其中留日者独占鳌头。从实际作用看,先后掌握过对日外交实权者如黄郛、张群、戴季陶、何应钦等,多是留日学生。留日学生的双重日本观,对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难以解决的美日贸易争端李长久美日汽车贸易谈判是两国持续时间最长和争吵最激烈的一次交锋和较量。在美国宣布的对日本制裁生效前几小时,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和日本通产相桥本龙太郎于今年6月.28日在日内瓦达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贸易协议。克林顿总统宣称,这是美国的“...  相似文献   

20.
宁波争贡事件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争贡事件是日本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明朝对日怀柔政策的直接恶果,又是当事人个性特征的外显的结果。同时,明朝海防松弛也是争贡事件发生乃至恶化的重要外部条件。争贡事件最终使明日堪合贸易走向终结,走私贸易盛行,并对明朝的日本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