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全球化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才的争夺也呈现全球化的特点,即人才在全球培养,人才在全球流动,人才被全球争夺.  相似文献   

2.
人才是支撑企业大厦的支柱,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目前,全球已进入了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又使高新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因此争夺人才优势的竞争正在愈演愈烈.为了争夺人才优势,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都把培养和争夺高技术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断调整和改革人才机制,想方设法造就、招募、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力争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强大优势.本文就此谈一谈新形势下的高技术产业如何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3.
秦朝末年至西汉初期,是一个从大乱走向大治的时期.在这过程之中,各派政治势力竞相争夺地盘,争夺人才,其中尤以汉高祖刘邦的争夺最为务时务实和卓有成效.随着人才的竞争和广泛使用,人才的推荐与自荐也空前活跃和频繁.秦末汉初又是一个旧的制度业已打破而新的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的时期,人才荐举虽然谈不上制度化与规范化,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却使得人才荐举更趋灵活自主和创新务实,充分显示出了它在人才流通和人才举用上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时人求实务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世界人才争夺呈现这样一种马太效应:发达国家经济富裕,对人才投入大,因此人才众多,能有力地促进该国的进一步繁荣,因而也更有能力以更多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人才;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对人才投入有限,因此人才较少,这就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更没有能力去争夺和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经济实力之所以强大,并非完全由于他们本身具有高科技人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人才,善于从别的国家引进人才,争夺人才。为了争夺21世纪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美国瞄准21世纪新的目标,在世界范围里大力吸引高科技人才为己服务。他们争夺人才可以说无孔不入,不择手段。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层次人才都是“最稀缺”的资源,所有的人才争夺战都是围绕争夺高层次人才展开的.本文用哲学观点,从高层次人才的本质特征入手,分析我国高层次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若干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人才是目前国内外竞争最激烈的稀缺资源,全球新一轮的信息化人才争夺具有其新的态势和特点,国内外先进地区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现代经济的生命力,当然创新的核心是人才,新经济的发展说明人类已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新时代,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是新经济的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 资源作为经济的根本来源,从来就是各国争夺的焦点。农业社会主要是争夺土地、占领地盘。工业经济时代初期,人们主要是争夺自然资源,划分势力范围,抢占殖民地。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历史阶段,人们主要是抢夺创新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争夺手段越来越隐蔽。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使人才供不应求,经济全球化使人才国际流动高度自由化。在新世纪里,发达国家依靠资金和科研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大规模争夺发展中国家人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才争夺的中心,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问题,采取措施,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抢占竞争制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争夺人才就是争夺未来、争夺发展、争夺生存。高校作为人才产出和聚集的摇篮,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依托。本文集中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就通过建设一支整体创新能力强、能引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从而为支持国家持续发展及最终赢得世界竞争提供雄厚的人才资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是一个广需人才的时代 ,实行人才客卿制不失为一条用才的捷径 ,但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实行人才的进口替代与国产化 ,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在推动人才进口替代方面 ,国家、个人、社团均起了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博览会被誉为是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是展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成就和发展前景的舞台。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这次盛会也将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大量的人才。本文先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其人才需要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世博会人才流动的基本情况,最后提出大量人才流入将带来的影响和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以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对信息化人才的强劲需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为信息化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信息化人才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高校培养的信息化人才主要是指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人才。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信息化人才培养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但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数量缺口大、结构不合理和质量不高。为了应对出现的问题,今后高校应继续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优化以及不断提高其培养质量,以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为信息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日渐成熟,中国各企业的发展对复合型英语人才和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涉外企业培养了大量业务员。那么,如何深化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探讨合理的学科定位。  相似文献   

15.
实施人才战略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实施人才战略是关键,本通过对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人才资源总量,人才分布结构,人才流失状况的分析,提出了从转变政府思想观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开发现有人才,引进外来人才,搞好人才预测和规划,建设人才市场,建立新机制,营造好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发西部人才资源,实施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6.
自主培育创新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前提与保障,拥有较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必然拥有高声望且具吸引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目前的人才战略依然遵循"走出去,引进来"的路线,高水平科研人才主要依赖外部引进,甚至诱发了外国学位优于中国学位的社会认识,加剧了我国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和出国留学的日益低龄化现象,进一步弱化了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声望。这就是所谓的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外部依赖之间的逻辑悖论。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到创新不仅是一种新思想、新产品,更是一种新文化: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不仅是学生,是未来的研究者,更是现在的科学研究主力军:创新不仅仅是少数精英活动,更是世代累积的过程。在国际化背景下,人才流动不是互惠的,拥有高声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国。为了避免从技术的外部依赖大国走向人才的外部依赖大国,实现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中国政府必须制定可持续的人才战略,选择多元化的政策工具,培育积极的学术文化环境,构建自信自主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暴发的流行于全球200多个国家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再一次向人类敲响警钟:突发重大病毒疫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公共卫生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所必须直面的世界性课题。以当今世界公共卫生法治领域中的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以我国当前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亟须大量公共卫生法治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梳理传统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存在的弊端,借鉴域外相应的公共卫生法治人才培养经验,探索我国公共卫生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潘光旦是现代中国人才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在人才学史上是一座高峰,有重要的学术影响。他有明确的人才研究意识,也有持续的人才研究行动,写作了不少人才研究论著,提出了原料、培养、出路、维持四者构成的人才问题框架,形成了"选择—分布"的宏观人才理论和"遗传定程度、环境定方向"的微观人才理论,并基于"人文生物学"的视角,从民族振兴和演化竞争的角度出发,针对解决当时中国人才消竭、缺乏等问题,提出了优生、教育、甄别等对策。他运用家谱、图示、比较等实证方法对艺术人才、地方人才等对象开展了深入研究,强调了遗传在人才形成中的作用。当然,他过于强调遗传对人才的作用,也有其局限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及信息化、文化思想观念、人才激励机制以及气候环境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制约西部地区技术转移的因子,提出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交通、通讯事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西部文化环境建设,建设新型的西部文化;制定和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及市场法则的人才管理机制和人才吸引机制等策略,以此促进西部地区技术的转移,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的共同使命,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多样化的,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其核心要素。高校学科竞赛能够融入与契合学科建设和质量建设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志之一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内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