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池莉追求对中国人真实生命状态的描写,她的小说对凡俗人生和普通市民给予了非常的关怀,尤其是对女性个体生命存在的状态进行了真实的书写,既写出了她们的软弱依靠、自私多疑、粗俗丑陋的一面,更多地表达了她们的坚强与无奈、追寻与失望、孤独与宽容相交织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何丽萍对女性个体生命存在的状态进行了真实的书写,写出了她们的软弱依靠、自私多疑、粗俗丑陋的一面,更多地表达了她们的坚强与无奈、追寻与失望、孤独与宽容相交织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何丽萍的几部主要作品进行关照,将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大致分类,并归纳了其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时代语境,漂泊流徙成为作家的现实生命处境,由此衍生出广义的"流散书写"。广西的三位女性作家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流散特征,她们用各自的文学书写展现了与"原初联系"的内在关联。对她们来说,写作意味着精神的回乡之旅。林白的书写反映了边缘文化独异的审美体验,黄咏梅用抒情的笔书写与故乡有关的世间百态,纪尘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对小说本体的思考。三位女性作家的书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文学桂军的生态构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文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文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6.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创造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不甘于男权压抑,并对封建男权、父权表现出强烈反抗精神的"疯癫"女性。写作女性在具体的性别权力关系中对"疯癫"女性的书写,正构成对传统文化书写中"天使"女性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8.
萧红《呼兰河传》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这两部乡土抒情小说以女性不同阶段的情感、心理体验,深刻地观照了乡土女性的苦难命运,但是写作语境的不同又使她们的情感书写具有明显差异。本文从两部小说的言说策略、生命形态、女性境遇等角度来分析其乡土经验的书写异质,并总结其乡土抒情小说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1909年的拉格洛夫到2009年的赫塔·米勒,共有12位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们书写了以女性视角审视的历史、战争、流亡与寻根等多元主题。文章着重讨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中的两位德裔女作家——奈丽·萨克斯和赫塔·米勒亲历的流亡之旅及她们付诸笔端的流亡文学。萨克斯因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迫害而流亡,米勒因纳粹父辈犯下的罪恶而遭强权暴政的精神流放。总之,流亡成为两代女作家共同书写的主题,这不仅是流亡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写实,而且还是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寓言。  相似文献   

10.
林海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大都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为素材,书写北平和台湾的人与事,特别是她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女性身上,以女性的爱情、家庭、婚姻等生活为内容,讲述了女性命运的困苦与不幸,揭示封建伦理对她们鲜活生命的桎梏与戕害,行文中漫溢着女性的悲剧意识,表达她们要做“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庾信由南入北,屈节仕西魏,再仕北周的经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耻辱感。这种自卑感、耻辱感又作为创作的巨大动力,使其作品更趋成熟、完美。他由南入北之后抒写的大量乡关之思、亡国之痛的作品,既是其情感、生活巨变的强烈表现,也是其自卑心志的有力反映。  相似文献   

12.
元宵是我国民间年节习俗中一个充满喜庆的节日,《开元天宝遗事》、《东京梦华录》及唐诗宋词中记载了大量的元宵热闹场面。《全元散曲》收录了10首元宵散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继承了前代习俗,“九陌连灯影,千门共月华”。另一种元宵散曲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忧患心理,团圆忧离别。这与元代士人地位之低贱有密切的关系;此类元宵散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和"农民"作家贾平凹都以寓居于都市的"乡下人"自居,都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对都市文明的忧虑与对城乡文明的审视,在创作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等处的差异,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就二人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自步入文坛以来,她的文学创作蕴含着浓厚的和谐文化.她善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化解个体的罪恶,她描写朴实却深沉的爱情,宣扬人性的善与美,无论是个体的追求还是集体的相处,其理想都是欲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她对“和谐”的美学追求,是通过在苦难中创造诗意来达到的.这在她的中短篇小说里,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苗娅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108-109
韦痴珠和零余人是不同时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相似的性格,多愁善感,自卑而又狷狂。他们有相似的历史体验,他们有才华却无法施展,精神陷入了极度苦闷,因而遁入青楼去寻求暂时的精神解脱。虽有暂时的忘却,但始终逃脱不了他们应有的宿命。新时期的零余人身上的挣脱封建传统的痕迹是对韦痴珠等末落文人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荣辱两忘、苦乐齐观是苏轼的处世哲学,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把握:一是他认为人生处处有悲苦,但并不是只有悲苦,悲苦和欢乐是循环的,同时存在着的,因而人们应该扬弃悲苦;二是苏轼承认悲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要素,是人生必然的组成部分,因而人们不能执于悲苦,而应从悲苦中解脱出来;三是苏轼一反往代诗人把人生看成倏忽即逝的悲观甚至绝望的观点,而把人生看成一个漫长的持续的时间过程,因而有到处为家的意识,始终能泰然自若地委身于持续的波涛之中,表现出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川端康成是一个独具东方色彩的唯美主义作家。他总是着眼于植根在悲苦的土壤中的美,大都在处于龌龊地位的下层平民的困顿境况中游目。他总是在悲苦中写美。悲苦,就是日本的现实。他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消失是人性的自残,美的毁灭是命运使然。他的美学思想是和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一脉相通的。他“赋予众多善良的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情调,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他一生都在描述悲哀中的美,这与他所处的动乱社会和他自身的悲苦遭遇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鲁迅、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家的小说创作,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以人为创作主体,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多元化地表现出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余华的《活着》在对生命苦难本质的揭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而在苦难的超越上则显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路径,这对于现实生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王昌龄的宫怨诗中可以看出其人生轨迹及心态流变,王昌龄的宫怨诗不只反映宫女的落寞生活,还别有寄托:一方面昭示他对理想人生(功名通达)的艳羡、痴想;另一方面则隐喻他对客观现实(穷厄命运)的哀怨和凄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