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肯定<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在张之洞法制改革思想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分析了张之洞法制改革思想对中国法制转型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在法制改革中他的礼教主张所具有的合理性及其对今天法制建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沈家本为官四十余年,写下数量众多的仕履诗歌。他因传统家国教育和家庭环境影响走上仕途,反复出入科场和困守刑部三十年,情绪低落凄凉,曾生退隐之意,然而他始终心怀天下,修律法以救天下,在其诗歌中也可窥见人权思想萌芽发展的历程。在沈家本仕履诗歌中有对仕途的忐忑不安,有低落凄凉,更蕴含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清末修律是在外力因素的推动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和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一个大规模的法律移植过程,标志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在沈家本的带领下,修订法律馆制定了大量的近代新式法律,但是遭到了礼教派的猛烈攻击,双方的争论焦点是如初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是为"礼法之争"。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生长于一定的文化、经济土壤,它应当是社会中一种比较保守的力量,而不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贸然的法律移植因为缺乏风俗习惯的支持而难以实施,从这个角度看,清末修律的失败是必然。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应该吸取这一历史教训,立足本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成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4.
晚清的“新政” ,过去学术界多从清朝统治者为挽救其统治地位的角度加以研究 ,几乎全盘否定。近年来 ,学者对旨在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的晚清“新政” ,在推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作了一些肯定。就是在地处西北边疆的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晚清“新政”的推行 ,也在“练兵”、“兴学”、“商务”、“工艺”等方面有所变革 ,使新疆地区近代化经济有所萌芽。尽管这些变革和萌芽未改变其原有根深蒂固的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 ,但是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是冲破新疆经济发展桎梏的有力武器 ,必然会由萌芽而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效教学"于教坛之火爆,真正是无以复加。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教研、教改,言必称"有效",否则就没有市场,甚至没有听众、没有读者。人云:"有效教学理念产生于西方,上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确否?文章根据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和重大事件,厘清了中国教育史上"有效教学"的历程,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中国模式,即渊源——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包括战国后期的荀子、北宋的程颐、南宋的张敬夫和朱熹、晚清郑观应的拓展与归纳)、复兴——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理论、升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新枝——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它们不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是逐步递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教学"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批评之所以在晚清发生现代转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与国学中的经世致用思想、西学东渐后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以及文学自身文体变革等密切相关.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文学救国论产生,使文学批评功能发生改变;西学东渐后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使文学批评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中西学视野结构;文学文体变革导致文学批评文体变革,...  相似文献   

7.
教育乃一个国家发展之大计,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形式从古至今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在晚清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和清末的"衰世",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政治变革。这场政治变革中同时伴随着教育的变革,维新派始终认为教育改革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础,培养适时的人才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维新派始终以教育改革为主线,试图以教育变革带动政治变革,在此思想的指导之下于1898年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并把变革教育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不仅是清末政府倚重的权臣,而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废除科举和建立近代系统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之洞提倡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行将体育置于三育之首、对军事体育也很重视。张之洞的体育思想,对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与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风,对当今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科学大规模东传过程中,西方科学小说也被翻译过来,并带动了国内科学小说的创作.而近代传入的西方科学成为晚清科学小说家进行翻译与创作的科学知识资源库.反过来,晚清科学小说翻译与创作又成为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一个新途径.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晚清科学小说记载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制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并不单单是法律制度的变革,也是传统法律文化的重塑过程。法律制度的有效建构和运作依赖于相应的法律文化的存在,法治的成长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法律文化土壤。要建立法治社会,实现法制的现代化,就必须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发掘精华,找寻中国法治建设的有效资源。本文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特征的阐述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排拒性与相通性,提出了传统法律文化转型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之际,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转型。其中司法理念因晚清修律的发动和展开也发生了变迁。以当时的江苏句容县域为例,其变迁情况体现为仓促性和浅表性特征。浓厚的父母官意识、以和睦家族为首要目标等传统司法理念依然根深蒂固。这说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真正实现必需重视民间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和改造。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剧作家张大复写有多部宗教剧,这些剧作既借助宗教智慧传达作家“布道劝善”的创作主旨,又展现了明末清初宗教生活的真实图景.同时,透过剧中宗教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包容性、世俗性,我们亦可窥见中国宗教文化的宗教特性——浓郁的世俗精神、多神崇拜观念、三教合一思想、功利性的信仰心理等——对张氏宗教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建华教授撰写的《半世雄图———晚清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书是近年来晚清军事教育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文章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该书的主要特点并进行了相应评析。  相似文献   

15.
仙话发展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梅新林曾经说,清代仙话是过分‘杂化’以致‘异化’实际上是以牺牲仙话固有的独立品格与价值为代价的。梅新林所谓的‘杂化’和‘异化’是指:道释仙怪之合流,仙界业已成为一个大杂烩,但梅新林没有指出把儒家的根本理念掺进本来是讲凡人追求长生、通过修炼可以成仙中故事中才是最大的异化。笔者认为,这是对仙话作品灵魂的异化,更确切的说,是对仙话的儒化。  相似文献   

16.
张一 《职大学报》2014,(4):64-69
清末“癸卯学制”、“壬寅学制”颁布后,实业教育地位得到提高,安徽实业教育得以确立。实业教育区别于以往学徒式的技术传授,将专门技术逐渐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是我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一笔。它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实业救国”的需求。本文从该时期教育资料、皖省报刊、地方志等史料出发,试图还原当时安徽实业教育的面貌,观察皖省于清末民初社会巨变中的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的同时照耀着理想的光辉,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法制改革中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政治、文化、地理等原因,清政府有组织地通过大量翻译日本法学图书,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大规模派遣赴日司法考察和法政留学,全面输入包括日本法学理论、司法制度、法律教育及各个门类法学知识体系在内的法律文化。为20世纪初中国早期法制近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晚清及民国年间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即由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教育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不仅具有时代演变的特征,而且因为贵州政治、经济、社会诸种原因而呈现区域,陛的特点。贵州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起伏很大,清末出现一阵热潮之后进入低潮,经过20多年缓慢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又勃然兴起,战后又回落下来。在兴衰起伏之中,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也有许多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