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是说:画山不要把山的全貌画出来。只要  相似文献   

2.
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厕出云雾缭绕的山腰,足可见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源尾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  相似文献   

3.
画家作画很讲究虚实笔法.清代画家方熏说:"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山静居画论》)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林泉高致集》)这里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曾出过一个画题,叫做"深山藏古寺",有的应试者画  相似文献   

4.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其脉则远矣。"这是宋代一位画家所言,意即画山不画出山顶,只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想象其高;画水不画出源头水尾,只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这便是"空白"的魅力,把它迁移到课堂教学之中,自然会匠心独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会给学生回味思考,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说,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以想像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以想像其长.在教师管理中,如果给老师也留一点"空白",那么无疑会提高教师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发挥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朱子语录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咎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  相似文献   

7.
朱子语录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  相似文献   

8.
叶楠楠 《教育》2011,(11):34-35
《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008年,一颗名为"至诚"的  相似文献   

9.
“露”与“藏”是古典画论术语,一般说来,“露”指的是艺术家对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的展示.“藏”则是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来人郭熙《林员高致》中所道出的形象之语:“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的确,这诉诸人的视觉感官的“藏”与“露”,带有丰富的美学内蕴。如果将课堂教学也作为一种艺术,无疑,上述艺术辩证法在这里同样行之有效。几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贵远而贱近”①、“在新而厌常”②的心理特点,在学习的主要接受活动──课堂教学中这类特点表现得尤其突…  相似文献   

10.
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想象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源尾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同样道理,我们在写作时,不要怕人不懂,把话说尽了,使文章“言尽意尽,全无余味”,而应“引而不发”地留点“空白”,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这就是写作上的“空白”艺术。由此想到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时,喜欢似竹筒子倒豆,把什么都抖出来,写得太“满”,太详尽,直露无余。这样的文章,写得很累…  相似文献   

11.
以吾观之,朝晖之书,已初具规模矣。其天真率然之态,脱俗绝尘之趣,平和冲淡之气,溢目盈心,冷冷扑面。其楷如少年负纤,气力虽柔,已见雄强之质矣;其草如红颜驯骥,驰骤腾挪,已见豪爽之概矣;其隶则如稚子学步,蹒跚倚侧,憨态可掬也;其行则如白髯临风,举措安闲,而意绪苍凉者,风度可观也。夫古人论书,崇尚自然平淡之品。《书谱》所谓“同自然之妙有”桐江所谓“自然者清新”者是也。朝晖之书,大略属于新潮,然其恬淡之趣,兼蓄追慕古人之旨,甚可喜也。古代书家,亦标举法度。梦溪所谓“尽得师法,律度备全”,“学书须自法度人”者是也。故历代法贴,皆法度森然。余以为成法不可尽弃,亦不可尽守,大要不以法式为法,而又不离法式之规者为上。朝晖之  相似文献   

12.
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说,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以想像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以想像其长。在教师管理中,如果给老师也留一点“空白”,那么无疑会提高教师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发挥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一、时间上留一点“空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育哲学在信息汪洋中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教师要…  相似文献   

13.
有一首古诗说:“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这里所说的“风无本质”是说风无固定形态,难于描绘,要想画好风,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借柳枝的飘拂,作象征性描绘。这种借柳枝画风的手法就叫借宾衬主。文学作品有时对于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不做直接正面的描绘,而是通过以虚托实,借宾衬主的间接描写加以表现,使作品含蓄委婉,更增艺术魅力。历来诗文论者对此多有评述:“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刘熙载《艺概》)“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  相似文献   

14.
秋蝉辞     
或曰:蝉隐于地下十数年,一朝见日,七日之期而后没,不复再生,其或异于蜉蝣之朝生而暮死,或异于龟鹤之碌碌而百年。其生或曰壮,或曰美,或可曰奇。夏日临风,闻蝉鸣者多矣,而寡有人知其隐没十余年。此隐之时,或可冻馁而死,或因蛇蚓而死,或病死,或窒息而死。或饱死,或曝日光死,其死者亦多矣,而终盼其七日之辉煌,于是高歌,言人之不能言者,倡人之不能倡者,尽人之不能尽者.终人之不能终者。而于此七日,亦有虞险,或有螳螂黄雀之虞,或有风雨交袭之虞,或因蜕而不利死,或因为捕虐击死。其能尽意者少矣。于是,余叹曰:蝉者,天下之大不易者矣。  相似文献   

15.
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唯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相似文献   

16.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相似文献   

17.
陈伽  胡亦佳 《现代教学》2015,(Z1):58-5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炎黄子孙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我国古籍中,对"诚"字的具体论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既是天道,也是人的本性。"诚"对于个人来说,绝不是外力,因为感知"诚"是一个人尽其本性的方法,是一个人推己及人,参悟天地造化的方  相似文献   

18.
春日气候温和,园中之树,花叶并放,而桃李尤为艳丽。田间之草,萌芽尽发,而麦豆等尤为畅茂。实一年中风景最佳之候也。在动物则燕雀之类,呜声婉转可听,蛙蛇等之冬眠者,均启蛰而出。昆虫之卵及蛹亦乘时蠢动。或为幼虫嗜食嫩叶,或为成虫飞舞花间,如蚜虫及蝶是矣。  相似文献   

19.
静夜思     
思毕,秋风渐弱,江雾消散,隐隐月光透过江雾,一片澄清明朗,余遂有叹焉:"月既出,则阴霭终将消尽矣."  相似文献   

20.
庄子送葬     
郭俊臣 《阅读与鉴赏》2007,(9):67-67,7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①,使匠石斫之②。匠石运斤成风③,听④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⑤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⑥死久矣!’自夫子⑦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