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中国诗歌英译历史由来已久,关于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应该直译还是意译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定论。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直译或意译是就翻译方法而提出的争论,对诗歌翻译本身有着重大的影响。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直译和意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及如何使直译和意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翻译史上二者的发展与争论,并通过例子说明了作者的观点:无论采用那种方法,能够取得最好效果的翻译就是好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文质之争,又称为直译和意译之争,是翻译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历年来围绕直译与意译的争论,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家。本文主要从佛经翻译中诞生的文质之争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译学史中的直译与意译的论战,并致力于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论翻译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译、意译是任何翻译理论都无法回避的一对基本概念。关于直译、意译在翻译中的地位问题,一直都是中外翻译理论争论的焦点。通过深入探讨中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包括我国的佛经翻译理论,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奈迭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后认为: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应当只是直译,也不应该只是意译,而应当是直译和意译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直译和意译历来是翻译界关于翻译方法争论的焦点。诗歌翻译是一个特别的领域。本文从诗歌翻译的角度人手,探讨诗歌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有了翻译理论就有直译与意译之争,而今再次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出发,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这两种翻译方式的使用.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翻译方法一直是理论家实践家们关注的焦点.这两种翻译方法运用在其中有各自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7.
浅议日语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争论的焦点。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始终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通过阐明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实质和两者的概念,得出直译和意译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翻译实例来证明两者是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研究直译与意译两种风格迟异的翻译方法入手,涉及了这两种方法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由来和发展,陈述了直译与意译的新概念,论证了直译与意译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阐明了直译与意译的前提和条件,区分了直译与硬译、死译的不同,指出了意译与乱译的实质性差异。文章最后归纳和总结了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直译与意译兼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直译说起     
王建国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69-73,175
直译的概念原为词对词翻译,后来演变成一个松散的概念.因此,直译和意译之争在古代译论中和现代译论中性质是不一样的.本文认为现代的直译概念的松散性是导致现代直译和意译之争的根源,而古代的直译和意译之争起源于对神的信奉.本文还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提出了明说翻译和含意翻译的概念,提出当前直译概念缺乏科学性的观点,呼吁停止这场毫无结果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做好翻译不容易,特别是直译还是意译的争论由来已久。通过翻译美国著名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的作品《尖枞树之乡》中的一章,并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直译与意译两者需要互补,能直译的时候就直译,不能就意译。另外,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非常重要,译者必须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和策略才能更准确地做好翻译,同时,译者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在翻译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时,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的方法,归化或者异化的策略,人们的争论由来已久。何时用直译,何时用意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翻译时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也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译界早有“直译”和“意译”之说,因为它们没有清晰的定义,“五四”以来,译界对它们一直争论不休而导致至今依然没有公认的定义.英文中相当于中国“直译”的literaltranslation和word-for-word translation以及相当于“意译”的liberal translation和free translation翻译方法以词语意义为基础,而中国的“直译”和“意译”翻译方法与它们截然不同,以词语形式为基础.中国翻译理论界应该摆脱“直译”以形式为重、重“形似”,“意译”以意义为重、重“神似”的惯性思维.“直译”和“意译”应重新定义.翻译方法由“直译”和“意译”变成“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意译”.  相似文献   

13.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豪杰译、硬译、直译、意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采用的基本方法。“豪杰译”流行于清末民初,是指对原作的各个层次作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五四前后,鲁迅等人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因而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硬译”和“直译”。有人则坚持“意译”。学界因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直译意译之争。实际上,“直译”、“意译”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本文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不同阶段“直译、“意译”论争的情况,并致力于理论构建。梳理直译意译之争是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的起点。现代翻译史还表明,每一次有关“直译”、“意译”的论争都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水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所谓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这两个名词,如果没有一定的体系加以制约,就会变得完全没有意义;其实直译反对的并不是意译,意译反对的也不是直译;直译和意译是翻译过程中外理不同情况的主要方法,都是比较好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直译·意译·选译-翻译操作模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直译与意译,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两种主要的翻译操作模式。采取直译还是意译,从学术流派的角度,主要是由翻译主体的化立场决定的。以移植、推广异质化为主,则多采取直译;以保护本土化为主,则多采取意译。我国近、现代翻译史上的严复、林纾与鲁讯,分别是直译和意译两种模式的优秀代表,其得失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高校国际交往中的翻译,则应从当前我国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现状出发,根据教育外事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不同气氛以及学术化环境和要求,分别采取直译、意译或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宗教的立场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欧洲《圣经》翻译在策略上的相似性,认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的敬畏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直译的方式,而传播宗教“福音”的目的则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意译的方式。而直译和意译在宗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并非决然分离,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成熟的译本。  相似文献   

17.
李子英 《海外英语》2014,(10):158-159
直译和意义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近年来,翻译界越来越倾向于直译。所以很多初学者就受到了这些言论的影响,会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的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然而,在非文学翻译过程中还好,中英文基本有相对应的说法,可在抒情性的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笔者就遇到了麻烦。该文通过分析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不同和文学翻译的特点,来阐明意译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翻译界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论聚讼纷纭,沸声不止。笔者认为,既然大家都认为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的两种技巧,只是殊途同归,都能达到译文忠实、通达之目的,那么,其症结便不是哪个该用哪个不该用,而是在何时何地该用不该用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翻译界一直把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看作是对立体,对二者的争论伴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持续不断。本文通过分析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以及一直以来关于争论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之间的关系,对归化和异化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译者在语言层面应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文化层面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思想。最后指出归化与异化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0.
广义地说,翻译可分为两种: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各有优劣,都是必要的翻译手段。总的原则是完全取决于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